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第十五章 ...
-
“她拿什么扛?一个刚进厂的小女工。”赵厂长嗤笑,“等她碰得头破血流,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们再‘偶然’得知,伸出援手。那时,效果更好。她才会真正明白,离了我们,她什么都不是,她那点小聪明和硬气,在现实面前屁用没有。”他手指停止敲击,握成拳,“至于比赛,暂时不影响。甚至,她越是急需荣誉和奖金来摆脱困境,就越会拼命比赛,这对我们没坏处。等比赛完了,荣誉和奖金到手,她以为有点资本的时候,我们再…呵呵。”
他微微眯起眼睛:“让门卫老陈机灵点,杨家任何人再来,特别是想直接见我的,一律挡驾,但要把情况立刻报过来。时机,必须由我们掌控。我们要让她知道,帮忙可以,但得按我们的规矩来,得是我们‘赏’给她的,而不是她来‘求’的。”
李爱菊恍然大悟,脸上露出佩服又狠厉的笑容:“还是你想得周全!对!就得这样!把她那点心思拿捏得死死的!到时候,不怕她不乖乖就范,死心塌地伺候我们大明!”
夫妻俩相视一笑,尽是对他人命运掌控于心的漠然与算计。他们将这视为又一次收紧缰绳的机会。
厂级青工技术竞赛日,礼堂。
理论笔试结束后,短暂的休息时间,气氛已然紧绷。选手们回到各自岗位,检查着即将用于实操的验布机和各种辅助工具。空气里弥漫着机油、新布和淡淡的浆糊味,混合着无声的竞争硝烟。
晓芸深吸一口气,再次清点工具:验布镜、标记笔、尺子、记录板…她的目光沉静,努力将家中烦忧隔绝在外。她能感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目光:有好奇,有审视,也有毫不掩饰的敌意。
蔡丽丽就在斜对面的机台,正活动着手腕,眼神锐利地扫过全场,最后在晓芸身上停留一瞬,带着强烈的挑战意味。一车间的“快手张”张建国是个黑瘦精干的小伙子,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四车间的“火眼金睛”李卫红是位看起来文静的女工,但眼神专注得可怕。技术科的“秀才”陈明则推了推眼镜,默默回忆着理论要点。
实操考核正式开始!
口令一下,整个赛场瞬间被机器低鸣和布料摩擦的窸窣声笼罩。选手们立刻进入状态,手指翻飞,目光如电。
第一环节是常规速度验布,考的是基本功和稳定性。晓芸心无旁骛,指尖划过布面,如同最精密的传感器,眼到、手到、心到,瑕疵无所遁形。标记笔精准落下,动作行云流水。旁边机台的蔡丽丽速度同样极快,甚至略带表演性,试图在气势上压倒众人。
“快看!一车间的小张速度真快!”
“四车间的李卫红还是那么稳,一个都错不了!”
“二车间的蔡丽丽也不差啊,瞧那架势!”
“三车间那个杨晓芸…嘶,好像更快一点?而且你看她标记的位置,都刁钻得很!”
观众席上的议论声低低传来。刘香兰坐在前排,死死盯着晓芸,指甲掐进手心。她父亲,供销科二科的刘科长,也端坐在观众席靠前的位置,面色严肃,偶尔和旁边其他科室的干部低声说两句什么,目光却时不时扫向评审席和晓芸的方向。
常规环节结束,进入高难度混纺面料检验。布料纹理复杂,瑕疵隐蔽性极强,速度明显慢了下来。蔡丽丽额头见汗,在一个颜色与布底极其接近的油污渍上犹豫了几秒,最终判断错误,引来观众席一阵惋惜的低呼。她脸色瞬间难看。张建国也遇到了麻烦,一处极其细微的断经让他反复确认,耽误了时间。李卫红依旧稳定,但速度不可避免地被拖慢。
唯有晓芸,似乎完全不受影响。她仿佛进入了某种忘我的状态,周师傅的点拨、陈浩的笔记、林雯给的图谱、她自己夜以继日的练习,在这一刻融会贯通。她的判断又快又准,甚至能通过瑕疵的形态,瞬间联想到可能的织机故障源,虽然此刻无需汇报,但这份洞察力已远超同侪。评审席上的技术专家们交换着惊讶的眼神。
故障推断环节!
难度飙升!组织方拿出了几块预先准备好的、带有典型但极其隐蔽故障痕迹的布样。要求选手不仅找出所有瑕疵,更要推断出可能是哪一类型织机的哪个部件出了问题,并简述理由。
这下连李卫红都蹙紧了眉头。陈明扶了扶眼镜,拿起布样仔细摩挲观察。蔡丽丽显得有些焦躁。
晓芸拿起布样,指尖感受着布料的质感,目光沉凝。她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一处轻微的“筘路”痕迹,又检查另一处经纬密度不匀的地方…大脑飞速运转,将理论知识与车间里见过的各种机器故障现象一一对应。
就在这时,观众席上的刘科长忽然微微提高了声音,看似在对旁边的人感慨,声音却足以传到前排评审席:“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简单啊,脑子活,手也巧。不过啊,这技术好固然重要,但思想品德、对厂里规章制度的遵守也很关键。有些同志,个人能力是强,但也不能因此就搞特殊化,不尊重老师傅,不团结同志嘛,呵呵。”
这话阴阳怪气,指向性明显。王师傅在评审席上脸色一沉。周围几个车间的老师傅也皱起了眉头。
观众席里立刻有挺晓芸的人小声反驳:
“刘科长这话说的,比赛呢,扯这些干嘛?”
“就是,人家杨晓芸凭的是真本事!”
“某些人自己闺女比不过,就开始说酸话了吧?”
但刘科长的话确实带来了一丝干扰。评审席上,一位平时与刘家走得近的干部也低声附和了一句:“老刘说的也在理,选拔人才还是要全面衡量。”真正的重头戏是实操考核。考题难度极大,不仅有时限内检验高难度混纺面料,还增加了故障排查环节——要求选手根据布面瑕疵,反向推断可能是哪台织机的哪个部件出了问题,并简述理由。
这正中了晓芸的准备。她全神贯注,指尖眼力并用,大脑飞速运转,将周师傅的点拨、陈浩的笔记融会贯通。她动作流畅,判断精准,在故障推断环节,她甚至比许多老师傅都快地指出了几个疑似问题点,引得评委席上的技术专家们频频点头。
蔡丽丽也展现了强劲实力,速度很快,但在一个极其细微的经向疵点上,她犹豫了,判断出现了偏差。刘香兰在观众席上看得咬牙切齿。
比赛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台下观众都屏息凝神。就在这时,礼堂侧门打开,一行人走了进来。为首的正是厂党委钱书记,他旁边陪着几位看似外来干部模样的人,其中一人肩扛着一台这个年代罕见的、颇为笨重的摄像机!
会场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钱书记笑着对几位领导模样的人介绍:“…这就是我们厂正在举办的青年技术能手竞赛,目的就是要激发青年工人钻业务、比学赶超的热情,为我们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摄像机镜头扫过赛场,选手们顿时感觉压力倍增。
而这个镜头,恰好精准地捕捉到了最精彩的瞬间——
就在钱书记话音刚落的刹那,晓芸率先举起了手,示意完成。几乎同时,摄像机的镜头和全场领导、评委、观众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她身上!
她站在工作台前,身姿挺拔,额角还贴着纱布,更衬得脸色苍白却眼神清亮坚定。她清晰、准确地汇报着自己的检验结果和故障推断,声音不算特别洪亮,却异常稳定,条理分明,尤其是对一处罕见疵点的成因分析,引用了最新国标术语,并结合了厂里设备实际情况,说得深入浅出。
“好!”技术科的秦科长忍不住第一个出声称赞,带头鼓起掌来。
钱书记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对旁边的外单位领导说:“看,这就是我们厂年轻人的风采!不仅有技术,还有理论功底,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李阳厂长也笑着点头,目光赞许。赵厂长脸上保持着笑容,鼓掌的动作却略显僵硬,眼神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这风头,出得太大、太是时候了!完全打乱了他原先“雪中送炭”的节奏预设。李爱菊在台下看着,脸色更是复杂。
摄像机的镜头牢牢对着晓芸,记录下了这“青年技术标兵”诞生的高光时刻。
刘志刚站在会场角落,看着台上那个发光体一样的姑娘,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深邃,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由衷的欣赏。
蔡丽丽看着被镜头和掌声包围的晓芸,用力抿紧了嘴唇,脸上闪过一丝挫败,但更多的是不甘和更强的竞争欲。
最终成绩毫无悬念。杨晓芸以理论、实操双近乎完美的高分,夺得本次厂级青工技术竞赛第一名!
颁奖仪式上,钱书记亲自将奖状和用红纸包裹的奖金——整整一百三十元人民币——递到晓芸手中,握着她的手勉励道:“杨晓芸同志,技术过硬,敢拼敢闯,是棵好苗子!要继续努力,戒骄戒躁,为厂里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书记!谢谢厂里培养!我一定继续努力!”晓芸接过沉甸甸的奖金,心情激荡,但脸上依旧保持着谦逊和激动。她知道,这不仅仅是荣誉和金钱,更是一张暂时的护身符。
赵厂长也上前颁奖,笑容可掬:“小杨同志,表现非常出色!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以后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可不能骄傲啊!”话语里的敲打意味,只有晓芸能心领神会。
“谢谢赵厂长关心!我一定牢记您的指示,继续向老师傅们学习!”晓芸回答得滴水不漏。
台下掌声雷动。周继坤师傅坐在老师傅专区,脸上罕见地露出一丝几乎看不出的笑意。林雯在工会工作人员席上,笑着朝晓芸竖了个大拇指。陈浩在机修组的人群里,默默鼓掌。
刘香兰早已气得提前退场。
赛后,李阳厂长姐姐家。
晚饭时分,氛围轻松。李阳厂长心情不错,对姐姐和刚回家的刘志刚说:“这次竞赛搞得不错,真发现了好苗子。三车间那个叫杨晓芸的小姑娘,不得了,技术扎实,心理素质也好,是个可造之材。”
刘志刚的母亲,一位气质温婉、戴着眼镜的中学老师,给儿子夹了菜,接口道:“听你舅这口气,很是欣赏啊。就是老赵家好像有点别的想法?”厂里就这么大,一点风声都能传开。
李阳哼笑一声,扒了口饭:“老赵那点心思,谁看不出来?想把他那傻儿子塞给人家,又想把人家捏在手心里当牛做马。哼,也不看看现在什么时代了?光会搞这一套!今天钱书记和外单位领导都在,这姑娘可是给我们厂挣了大脸面了!他老赵还敢明目张胆打压不成?”
刘志刚安静地吃着饭,闻言抬头,语气平静地插了一句:“技术人才难得。厂里未来要发展,还是要靠真本事。杨晓芸同志不仅技术好,而且…”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很有主见,不是任人拿捏的性格。”
李阳看了外甥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笑道:“怎么?志刚,你也挺关注这姑娘?”
刘志刚推了推眼镜,面色如常:“舅舅,惜才而已。厂里需要这样的新鲜血液。而且,她今天应对得很得体,没被突如其来的场面吓住,很难得。”他没有过多流露个人情绪,而是从厂里发展的角度客观评价。
李阳点点头:“是啊。钱书记今天很高兴,这话肯定会传到局里去。老赵想动什么歪心思,也得掂量掂量了。不过这姑娘家里好像有点负担…听说昨晚她爷爷还找来厂里了?”他消息也很灵通。
刘志刚微微蹙眉:“嗯,听说了。具体不清楚,但看来不容易。”
李阳厂长摆摆手:“只要她自己立得住,技术过硬,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关键还是看她后续发展。志刚,你们年轻人多交流交流也是好的。”他的话里带着一丝鼓励和开放的态度,与赵家那种全然掌控的做派截然不同。
刘志刚的母亲柔声道:“这孩子在外面打拼都不容易,能帮衬就帮衬点,但也要注意分寸。”她更关心的是人品和相处之道。
刘志刚点点头:“我知道,妈。”
李阳家的氛围,开明而务实,与赵厂长家的算计压抑形成鲜明对比。刘志刚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既有技术人员的踏实,也有超越年龄的沉稳和眼界。他对晓芸的关注,始于对她处境的不平和技术上的欣赏,如今,或许又多了一丝难以言明的、更深的好奇与认可。
竞赛的荣耀与奖金尚未捂热,新的风波已然逼近。
晓芸揣着那笔“巨款”,心里却丝毫不敢放松。她知道,家里的索债很快就会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