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青青陵上柏 ...

  •   中平六年的雒阳城,正值多事之秋。

      四月丙辰日,灵帝驾崩的哀钟响彻云霄。

      那沉重的铜音在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回荡,仿佛在预示着这个王朝末日的来临。

      新帝刘辩继位的仪仗虽然招摇过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不过是权力更迭的表面文章。

      十常侍与大将军何进之间的角力日渐激烈,街市巷陌间,常见西园军与何进部属对峙,气氛肃杀得连夏日蝉鸣都显得格外刺耳。

      高陵风尘仆仆回到雒阳时,正值暮春。

      他离开三载,游历四方,见识过黄巾之乱后的满目疮痍,也曾在幽州边境与乌桓人交手。

      如今重返旧地,只觉得这座帝都愈发显得压抑。

      城墙上的守军增加了数倍,进城盘查格外严格,市井间流传着各种骇人听闻的传闻。

      "高兄!"旧友王谦在城南酒肆中招手,"听说你回来了,特意备下薄酒。"

      高陵笑着入座,二人叙旧闲谈。

      王谦如今在太学任职,消息灵通,他压低声音:"如今雒阳不比往日,十常侍与大将军明争暗斗,昨日北宫还发生了械斗,死了好几个黄门侍郎。"

      酒过三巡,高陵辞别友人,沿着洛河缓步而行。

      暮色渐浓,河面泛起薄雾,对岸的南宫灯火通明,隐约传来丝竹之声。

      忽然,一个瘦弱身影从柳林中窜出,直直撞进他怀里。

      "抱歉..."那少年慌忙后退,声音清越却带着颤抖。

      高陵稳住身形,借着月色打量对方。

      约莫十三四岁年纪,面色苍白如纸,衣着看似普通绢袍,但领口绣着隐密的云纹,那是宫中织造特有的针法。

      少年眼神惶急,不时回望来路,袖口处隐约可见金线刺绣的龙纹。

      "可需要帮忙?"高陵温声问道,已然猜到对方身份不凡。

      少年咬着唇,目光闪烁。

      远处传来马蹄声,他明显瑟缩了一下,像只受惊的小鹿。

      "若是不便说,不如随我同行?"高陵看出他的困境。

      少年犹豫片刻,轻轻点头:"有劳了。"

      宴会设在城南一处僻静宅院。

      这是太学博士郑玄的别院,青砖黛瓦,庭中植有几株古柏。

      廊下悬挂着竹帘,晚风拂过,带来洛水的水汽和远处荷塘的清香。

      宾客约十余人,多是太学中的博士和学子,各自跪坐在蒲团上,面前摆着黑漆食案。

      高陵带着少年入席时,引来些许注目。

      少年虽然衣着朴素,但举止间自带贵气,让人不敢小觑。

      "这位是舍弟柳卞,初来洛阳。"高陵介绍道。

      少年听到"柳卞"二字时,微微一愣。

      侍者端上酒馔:烤得金黄的小羔羊,盛在青铜簋中的雕胡饭,还有洛水特产的银鱼脍。酒是今年新酿的兰生酒,用兰花浸泡,清香扑鼻。

      太学博士周异举杯道:"今日得聚,不妨行个酒令。就以《诗经》为题,接不上的罚酒三杯。"

      众人纷纷应和。

      轮到柳卞时,他略一思索,轻声道:"‘鱼在在藻,依于其蒲',可是此意?"他指向盘中银鱼,又看向窗外蒲草,应对得恰到好处。

      高陵注意到,少年执箸的姿势极标准,食指与拇指轻夹箸身,进食时悄然无声,这是世家大族严格教养的结果。

      分肉时,他将最好的部位让与旁人,自己取用次之。

      但当侍者上新菜时,他又会不自觉地等待他人先动筷——这是皇室用膳的规矩。

      席间谈起市井见闻,柳卞听得入神,问的问题却显得过分天真:"那卖胡饼的老翁,果真每日能卖三百个饼么?"仿佛从未独自逛过市集。

      酒过三巡,乐师奏起《鹿鸣》。

      柳卞听得入神,指尖在案上轻扣节拍,忽然低声道:"…少了一拍。"

      高陵讶然:"你通音律?"

      少年低头:"略知一二。先...先生说过,礼乐不可偏废。"

      宴至中途,滴漏显示戌时三刻,柳卞突然不安起来,频频望向窗外:"该回去了。"

      高陵执意相送。

      再到小苑门外,几个面白无须的男子早已等候多时。

      他们一见少年便急步上前,枯瘦手指紧紧扣住少年手腕。

      "放手。"高陵皱眉,手按剑柄。

      少年却摇头示意他勿管。

      被拖行数步后,少年突然回头,月光照见他眼角一点泪光,唇形微动似是"多谢"二字。

      次日,高陵向王谦问起昨夜之事。

      王谦神色大变,将他拉至僻静处:"你可知道那少年是谁?"

      "说是姓柳..."

      "糊涂!那是当今圣上!"王谦压低声音,"听说昨日宫中生变,十常侍挟持陛下出宫,幸得袁校尉及时救驾..."

      高陵怔在原地。

      想起少年腕上被掐出的红痕,心中莫名一紧。

      那双清澈的眼睛……竟是一国之君。

      此后数月,洛阳风云变幻。

      八月,何进被杀,血溅嘉德殿。

      袁绍诛宦,二千余太监丧命。

      董卓进京,废立之事轰动天下。

      高陵多方打听,得知少帝被废为弘农王,软禁在永安宫。

      腊月里,大雪纷飞。

      高陵终于设法买通永安宫守卫,潜入宫中。

      寒风中,他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独坐亭中,比昔日更加消瘦,正在对着一局残棋发呆。

      "柳公子。"高陵轻唤。

      少年猛然抬头,眼中闪过惊喜,随即黯淡:"你不该来。"

      他的声音沙哑了许多,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沧桑。

      "我来践行当日宴上之约。"高陵取出怀中酒壶,"说好要共饮兰生酒。"

      刘辩露出久违的笑容。

      二人对坐饮酒,仿佛回到初遇之时。

      刘辩谈及被废后的生活,语气平静却难掩悲凉:"朕...我常想起那日洛水边的自由。"

      他指尖轻抚酒杯,"你知道吗?那是我第一次独自出宫。"

      临别时,高陵郑重道:"我会设法救你出去。"

      刘辩却摇头:"董卓势大,不必为我涉险。"

      他从袖中取出一块玉佩塞给高陵,"若他日听闻我不测,请将此玉埋在洛水畔。"

      高陵还要再言,忽然远处传来脚步声。

      他只得匆匆离去,未曾想这一别,竟是生死相隔。

      初平元年正月,董卓命李儒献上毒酒。

      那日高陵带着准备好的路线图再来永安宫,却见宫门紧闭,守卫增加数倍。

      他心知不妙,连夜求见王允,却得知毒酒已献。

      "弘农王饮鸩前,曾问可有人来访。"王允叹息,"得知无人,竟笑了,说'也好'。"

      高陵怔在原地,怀中路线图飘落在地。

      他握着那枚玉佩,只觉得心如刀绞。

      他不知道,那日的毒酒被人动了手脚。

      李儒虽为董卓心腹,却与袁氏有旧。

      他暗中将鸩酒换成了假死药,这是华佗新研制的方剂,服后三日可苏醒。

      刘辩饮下后,很快气息全无,面色青紫,与中毒无异。

      董卓得报后,命以诸侯礼下葬。

      葬礼那日,风雪大作。

      送葬队伍从永安宫出发,经复道往北邙山皇陵。

      棺椁用的是梓木,外绘日月星辰,内衬朱砂。

      按制,诸侯王陵应有黄肠题凑,但董卓削减用度,只以柏木代之。

      就在棺椁入墓穴时,袁绍早已买通的工匠悄悄在墓室后方留了暗道。

      当夜,袁氏死士潜入陵墓,将尚未苏醒的刘辩换出,以一具相似年纪的死囚尸体代之。

      整个过程悄无声息,连守陵卫兵都未察觉。

      刘辩在三日后醒来,发现自己在一处隐秘宅院。

      袁绍亲自前来,告诉他计划:"陛下暂避风头,待董卓伏诛,必迎复位。"

      但刘辩只是摇头:"朕已死过一回,不想再涉足朝堂了。"

      此后数年,刘辩化名柳卞,辗转各地。

      他先在冀州隐居,后随商队到过江东,最后在荆州一带定居。

      这些年间,他目睹了诸侯混战、百姓流离,愈发坚定了不再复位的决心。

      建安三年春,高陵隐居新郑。

      那日他在洛水畔祭奠,忽见一叶扁舟顺流而下。

      船头立着个青衣文士,面覆薄纱,身形熟悉得令人心惊。

      "高兄别来无恙。"那人揭开面纱,露出一张苍白却带笑的脸。

      高陵手中的酒壶跌落在地:"你...你是..."

      "毒酒是假的。"刘辩微笑,"李儒暗中偷换,以迷药代之。我在墓中醒来时,已被秘密送往河北。"

      二人执手相看,恍如隔世。

      刘辩细细讲述这些年的经历:如何被袁绍派人从皇陵救出,如何辗转各地,如何亲眼见证乱世沧桑。

      "那日下葬,你可知道墓中情形?"刘辩忽然问道,眼中带着几分顽皮。

      "他们按制在我的口中放了玉蝉,手中放了玉豚,可现在都在我这里。"

      他从袖中取出几件玉器,"出来时,我顺手带走了。"

      高陵大笑,笑着笑着却流下泪来。

      夕阳西下,将洛水染成金色。

      他们并肩而立,一如当年初遇之时。

      乱世浮沉,命运弄人,但终究,还是留下了一线生机。

      "今日起,我便做你的游侠儿。"高陵郑重道,"护你周全。"

      刘辩轻笑:"不必了。如今我只是个寻常百姓,只想看看这大好河山。"

      他望向远方,"这些年来,我学过医术,帮人诊脉开方;也学过农事,知道黍麦何时播种。比当皇帝时,快活得多。"

      暮色中,两个身影渐行渐远,消失在柳浪深处。

      此后,新郑一带多了个游方郎中,身边总跟着个佩剑的护卫。

      郎中医术高明,尤其擅长针灸,但从不透露姓名。

      有人问起,他只笑笑:"叫我柳先生便是。"

      只有偶尔在洛水边饮酒时,他会望着波光出神,轻声吟诵那些年的诗篇。

      而身边的护卫总会默默添酒,守候着这个曾经君临天下,如今却甘于平凡的少年。

      建安十三年,柳卞病逝于新郑,临终前将那块玉佩交给高陵:"埋在西山最高处,让我永远看着雒阳。"

      高陵照做了。

      此后每年清明,都会有人看见一个白发老者在西山顶上酹酒,一坐就是整日。

      有人说那是昔日的游侠高陵,也有人说那只是个寻常的老翁。

      但西山上的野花年年盛开,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章 青青陵上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