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4章 ...
-
综艺录制的最后一天,在温馨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王珞丹配合着完成所有流程,笑容得体,应对自如。她能感觉到祝绪丹偶尔投来的目光,但她没有回应。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为任何超出剧本设定的情绪流露,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娱乐头条的热搜榜单。
人们穿梭往来,欢声笑语。成功的喜悦、分别的感伤,与酒精一起混杂在空气中,形成一种微醺又浮躁的气氛。
王珞丹端着一杯香槟,站在略靠角落的位置,她看到祝绪丹被几个主持人围着,似乎在聊着什么有趣的话题,笑得眼睛弯弯,但王珞丹能捕捉到她有那么一丝心不在焉。
“珞丹,这次合作很愉快!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合作!任洋走过来,热情地举杯。
王珞丹瞬间收回思绪,与之碰杯:
“ry太客气了,我的荣幸,很期待下次合作!什么时候给我导演组的offer,我可等着呢!”王珞丹调皮的回复着。
类似的寒暄接踵而至。她表面游刃有余地应对着,但内心的某个角落,却自动屏蔽了所有噪音,独自安静着。
祝绪丹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不断有人过来打招呼、合照、交换联系方式。
她笑着,闹着,甚至和几个相熟的嘉宾开了几句无伤大雅的玩笑,气氛融洽。
只是当她目光不经意地再次扫向那个角落,看到王珞丹正微笑着与旁人交谈时,心里会莫名地空了一下。回忆起那个露台,眼神里带着通透的柔光,与此刻这个礼貌而疏离的她,像是两个人。
祝绪丹想立刻走过去,像那晚一样,安静地站在她身边。但她知道不行。周围的镜头太多,目光太杂。
任何过于密切的互动,都可能被解读为“cp”营业,可能会更糟,引发不必要的猜测。
她只能按捺住心思,将注意力重新拉回眼前的交谈中,只是手中的果汁杯,被她无意识地握得更紧了些。
庆功宴进行到一半,人群开始流动,敬酒、合影。
机会似乎来了。祝绪丹深吸一口气,拿起一杯新的饮料,朝着王珞丹的方向走去。恰好王珞丹身边的人暂时离开。
“姐姐。”祝绪丹唤了一声,声音透着紧张。
王珞丹回过头,看到她,眼神微微动了一下,
:““祝祝。”
“聊什么呢刚才那么热闹?”祝绪丹努力让语气听起来自然随意。
“没什么,就是一些工作上的事。”王珞丹的语气同样平淡,
“你呢?”
“我也就瞎聊呗。”
祝绪丹顿了顿,想说点什么,想说她很珍惜这段旅程。但话到嘴边,看着王珞丹那双淡然通透的眼睛,又咽了回去。
最终只是举了举杯,“恭喜我们成团了。”
王珞丹与她轻轻碰杯。”
玻璃杯相撞,发出清脆的一声响,像是一个小小的句点。
该说的,能说的,似乎都说完了。更多的,在此刻也无法说出口。
尽管周围人声鼎沸,但她们却仿佛被笼罩在一个无形的结界里,与周遭的氛围隔绝开来。
幸好,很快又有人加入谈话,打破了沉寂。
宴会终于接近尾声。
大家开始陆续离场,在门口做着最后的寒暄。
回归到各自的轨道中去,这个调整比想象中要更加迅速和彻底。
王珞丹进组。
这是一个需要沉浸的角色,人物内心复杂,与刚刚结束的浪姐那种轻松明亮的氛围格格不入。
她需要快速剥离上一个状态,将自己投入到另一个角色中去。
剧组的生活规律而封闭。
每天凌晨起床化妆,在镜头前燃烧自己的情绪,直到深夜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房间。
这样的空间,正好用来揣摩角色,消化情绪。
她很少看手机,偶尔翻阅,也大多是工作相关的信息。朋友圈里,偶尔会刷到祝绪丹的动态宣传新剧;或者是一张看起来精力充沛的自拍。
王珞丹刷到会停顿一下,很少点赞,很少评论。她只是看着,然后划过去。
有时候收工特别晚,回到酒店房间,一片寂静。
她会独自走到窗前,看着窗外的夜景,偶尔会想起那个一起看星空的夜晚。
回想起来,竟有一种不真实感,像是一场梦,真实又虚幻。
她的理性分析着种种可能,她习惯于在情感萌芽的开始就预判结局。
她害怕。害怕自己接不住这份炽热,也害怕对方收不住自己给的热烈。
王珞丹很拧巴,她本身是个矛盾体,她自己也承认。
所以,保持距离,是当下最明智的选择。
于是,她将那份悸动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试图用繁忙的工作和理性的思考将其封印。
而另一边的祝绪丹,忙的下不了脚。
飞机、高铁,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采访、直播、杂志拍摄……日程表密集得让人喘不过气。
她总是人群的焦点,需要时刻保持最佳状态,笑容灿烂,反应敏捷,配合着剧方的各种宣传要求。她做得很好。
偶尔在赶路的间隙,或是深夜回到酒店,就有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压得她喘不过气。
她拿起手机,下意识地点开那个熟悉的微信头像。对话还停留在几天前,她发了一句
“我到上海了,这边下雨了”,
王珞丹隔了很长时间才回复:“嗯,注意保暖。”然后便再无下文。
她输入又删除,删除了又输入。
想分享遇到的趣事,想问她在剧组怎么样,累不累,想告诉她今天看到一颗很亮的星星,想起那天晚上了但最后,往往只发出了一句干巴巴的问候,
“姐姐,休息了吗?”
“注意身体”。
回复总是来得缓慢,且简洁。
“刚下班。”
“你也是。”
祝绪丹看着那几个字,就能想象到王珞丹疲惫的样子,也能感受到这种刻意保持的距离。
一开始,她会有点委屈,她渴望得到积极的回应。
但慢慢地,她开始试着去理解,或者学着像她那样变得稳重。
她开始慢慢明白,王珞丹的沉默和疏离,并非冷漠,而是一种她特有的、内敛的保护机制。保护她自己,也或许是在保护她。
这个认知让祝绪丹的心从最初的失落,渐渐转变为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疼和坚定。
她不再急于去求证或索取什么。
她只是隔三差五地发去一些简单的问候,分享一些无关紧要的日常片段,不再强求立刻得到回应。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传递着一个信息:
我在这里,我记得,我理解。
她的细腻和体贴,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守护”。
她会关注王珞丹新电影的相关新闻,看到路透图里她神色憔悴的样子,会心疼地皱紧眉头,恨不得能飞去她身边,给她倒一杯热牛奶。
但她什么也没做,只是把那份关切压在心里。
一次直播活动中,主持人突然问起综艺里的趣事,提到了王珞丹的名字。祝绪丹的心跳漏了一拍,随即脸上绽开一个大大的笑容,流畅地接话:
“王珞丹姐姐特别照顾我,教会我很多东西,她是我很尊敬的前辈,很温柔的大姐姐。”回答得很端水。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在说出“姐姐”两个字时,心脏会莫名的抽动一下。
王珞丹在休息的间隙,也会偶尔点开娱乐新闻。
推送里有时会出现祝绪丹的消息。笑容依旧灿烂,看她的模样王珞丹会微微出神,然后轻轻关掉页面。
她们就像两条短暂相交的平行线,没有综艺那个相交点,两人又按照各自的人生轨迹,相交线慢慢变得平行。
距离让那段时光变得模糊,像易碎的泡沫,一戳就破。
但心脏的频率,无声的回应着那些时光不是假的。
深夜的问候,看到对方消息时的瞬间停顿,也在无声地证明着,有些东西,确实不一样了。
电影拍摄进程过半,王珞丹迎来了一个短暂的休息日。连续的阴雨天气让剧组不得不调整计划,给了演员们一天难得的假期。
她几乎睡了一整天,试图弥补连日来的睡眠不足。
醒来时,窗外天色已近黄昏,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敲打着窗棂,房间里没有开灯,一片昏暗寂静。
这种突如其来的假期,反而让她有些不适。
平时被剧本和角色填满的大脑,一旦空闲下来,那些被刻意压抑的思绪便一点点的浮出水面。
她拿起手机,习惯性地先处理工作信息。
但她却鬼使神差地点开了祝绪丹的微信朋友圈。
最新一条是昨天发布的,九宫格照片,是她在上海宣传时的留影。
王珞丹一张张划过,目光最后停留在一张祝绪丹的单独自拍上。
王珞丹的指尖停留在照片上,久久没有移动。
失落的感觉来得迅速,几乎让她透不过气来。
窗外雨声淅沥,房间里昏暗清冷,与照片里那个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她忽然清晰地意识到,那个女孩离自己很远。不是距离上,而是在生命状态上。
祝绪丹穿梭在每个城市,享受着她这个年纪应该有的热闹、还有事业上的追捧;她自己,却沉浸在一个独有的私自空间,别人进不来。习惯了孤独。
平行相交之后,又回到了本位。
短暂的相遇,像是一个意外插曲。
理性告诉她,这才是常态,不必眷恋。
王珞丹放下手机,走到窗边,看着窗外被雨水打湿的世界。
玻璃窗上映出她疲惫的面容。
她是一个习惯了分析和预判的人,但此刻,面对自己真实的情感,她第一次感到有些无措和茫然。
突然,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
屏幕亮起,显示一条新微信消息。
王珞丹的心猛地一跳,几乎是立刻拿起了手机。
消息内容很简单,甚至有些没头没尾:
“姐姐,你看天气预报了吗?你那边好像要持续降温,比我们这里还冷。记得把酒店空调开足,别嫌干,你嗓子容易不舒服。”
后面加了一个小小的拥抱表情包。
没有问她在干嘛,也没有抱怨她回复信息慢,只是一句朴素又有点唠叨的关心。
王珞丹怔怔地看着那几行字,仿佛能透过屏幕,看到那个女孩在忙碌的间隙,查了她城市的天气,然后小心翼翼地编辑了这条信息发送过来。
理性仍在告诫她要谨慎,但那汹涌的失落感,却被这简单的一句话抚平了。
她沉默了许久,直到窗外的雨声似乎都小了一些。
然后,她低下头回复:
“看到了。谢谢。你也是,别贪凉。”
发送成功。
她没有放下手机,而是下意识地等待着。
几秒钟后,屏幕再次亮起。
祝绪丹回了一个“嗯嗯”的卡通兔子表情。
没有多余的言语。
王珞丹看着那个兔子表情,嘴角不自觉的上扬。
她握着手机,指尖在那只兔子上轻轻摩挲了一下。
窗外的雨依旧下着,忙碌仍在继续。
距离依然存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丝毫没有减少。
清醒的人选择继续沉溺,而热烈的人,学会了用温柔的方式默默守望。
故事,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