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3、色彩与情感的边界对话 ...
-
周三的江东区写生之行如期而至。许晚棠提前半小时就到了约定地点,背着画具包在澄棠设计学院的门口踱步,引得进出校园的学生频频侧目。
当白青泠走出校门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许晚棠穿了条石榴色的红裙,当雪纺面料被风掀起时,像把一捧刚剥好的石榴籽撒在了裙角。
在秋日的阳光下像一朵绽放的海棠花,衬得她指尖的白瓷杯都成了点缀,阳光下她的发色特别灵动,不是死板的纯粉,是带着细碎金闪的雾面粉,风吹动头发时,发丝间像飘着浅粉的花瓣,软乎乎的,又透着点元气的甜。
像把秋日的沉静与清爽都穿在了身上,与周围灰调的校园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等很久了?”白青泠走近,她今天穿着惯常的素色衬衫和长裤,但与往常不同的是,衬衫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银杏叶胸针——是许晚棠暑假时送给她的。
许晚棠眼睛一亮:“没有没有,我也刚到!哇,你怎么选择戴了这个了。”她指着那枚胸针,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
白青泠微微侧头,耳根泛红:“觉得和今天的天气很配。”
她们乘坐地铁前往江东区。车厢里,许晚棠兴奋地讲述着最近课堂上的趣事,白青泠安静地听着,偶尔给出简短的回应或提问。
“我们色彩构成课的老师说,色彩是有情感的,每种颜色都能唤起不同的心理反应。”许晚棠说着,突然转向白青泠,“你觉得呢?”
白青泠思考片刻:“从出版设计的角度,色彩确实是视觉传达中的重要元素。不同的色彩搭配能够营造不同的氛围,引导读者的情感反应。”她顿了顿,补充道,“但色彩的情感意义也是文化建构的,不同文化对颜色的理解有所不同。”
许晚棠歪着头:“那对你个人而言,什么颜色最有情感意义?”
白青泠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道:“最近觉得……红色很温暖。”
许晚棠顿时笑逐颜开,正想说什么,地铁到站的提示音响起。
江东区与西区截然不同,这里保留着更多传统建筑和文化痕迹。老街上,传统手工艺品店与现代艺术空间比邻而居,形成有趣的对话。
她们选择了一处可以俯瞰老街的咖啡馆露台作为写生点。许晚棠迫不及待地打开画具,开始调配颜色;白青泠则先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在素描本上勾画构图。
“我觉得可以从对比入手,”白青泠指着远处的景象,“传统与现代,静止与流动,单一与多元...”
许晚棠接话:“还有理性与情感!”她眨眨眼,“就像我们俩。”
白青泠微微一愣,然后轻轻点头:“嗯。”
创作过程中,她们发现了一种奇妙的默契:许晚棠凭直觉捕捉色彩和氛围,白青泠则以理性分析结构和叙事;但当对方提出想法时,她们又能开放地接纳和融合。
休息时,咖啡馆老板的一位银发老人来看她们的画作。
“很有意思,”老人指着两人的画作,“一个捕捉的是街市的热闹与色彩,一个记录的是建筑的韵律与历史。结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江东区。”
许晚棠兴奋地看着白青泠:“老板说得对!我们的画作就像对话一样!”
老人微笑着补充:“更像是二重奏。不同的乐器,不同的旋律,但和谐共鸣。”
这句话让两人都陷入了思考。
回程的地铁上,许晚棠突然说:“我觉得老板说得很好,我们就像是在进行视觉上的二重奏。”
白青泠点头:“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创作方式,但能够找到共通的语言和节奏。”
“那你说,”许晚棠靠近一些,压低声音,“除了艺术上,我们其他方面也能这样和谐共鸣吗?”
白青泠看着她近在咫尺的眼睛,一时语塞。地铁恰好到站,人流涌动,将她从尴尬中解救出来。
接下来的几周,她们继续着“边界对话”项目的创作。每周三和周末的见面成为固定日程,有时在澄棠的图书馆,有时在莱青的工作室,有时在城市的不同角落写生。
一个周日下午,她们在莱青美院的公共工作室工作。许晚棠的同学们已经习惯了白青泠的存在,甚至有人开玩笑称她是“编外成员”。
“晚棠,你女朋友又来陪你加班啊?”一个同学路过时打趣道。
许晚棠脸一红:“别乱说!青泠是我项目伙伴!”
白青泠低头整理画纸,耳尖却明显泛红。
等同学走远,许晚棠小声解释:“那个…她们就是爱开玩笑,你不要介意。”
白青泠轻轻摇头:“没关系。”停顿片刻,她突然问,“你会介意吗?”
许晚棠愣了一下:“我?我当然不介意!只是怕你觉得不舒服……”
“我没有不舒服。”白青泠轻声说,继续手中的工作,但嘴角微微上扬。
项目进行到中期,她们开始思考如何将写生作品转化为更完整的表达。白青泠提出了一个概念:“我们可以尝试将同一场景用不同的媒介和风格表现,展示‘边界’之间的对话。”
于是,她们选择了几处江市的地标性地点,分别用各自的方式创作,然后再探讨如何将两种视角融合。
这个过程并不总是顺利的。有时许晚棠觉得白青泠太过理性:“艺术不需要这么多分析!感觉更重要!”有时白青泠认为许晚棠太过随性:“没有结构的表达难以传达清晰的理念。”
但争吵之后,她们总能找到妥协的方式,往往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一次激烈的讨论后,她们决定尝试“交换身份”——许晚棠尝试用更理性的方式创作,白青泠则放开感性的部分。
结果令人惊喜:许晚棠的作品中多了以前缺乏的结构感,而白青泠的作品则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情感温度。
“看来跨越边界真的能带来新的可能性。”许晚棠看着两人的新作感叹道。
白青泠若有所思:“也许边界本身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流动和重新定义的。”
项目期间,她们还与月梨进行了几次视频通话。少女总能给出敏锐的观察和建议。
“姐姐们的作品很像互补色,”有一次月梨评论道,“分开时各自鲜明,在一起时相互增强。”
她还分享了自己的新漫画作品,其中隐约能看到许晚棠和白青泠的影子。“我在练习表达人物之间的默契和情感联系,”她语气平静但眼神狡黠,“最难画的是那种不言而喻的理解。”
十月的一个周末,她们决定去江市著名的“双塔”写生——这是江城东西区的分界点,也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
站在高塔上俯瞰整个江市,许晚棠突然感慨:“从这个角度看去,东西区其实没有明显界限,整个城市是连在一起的。”
白青泠点头:“边界往往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而不是物理现实中。”
下塔时,许晚棠不小心扭了一下脚。白青泠立刻扶住她,眼神关切:“没事吧?”
“没事没事,”许晚棠试图站稳,却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好像稍微扭到了。”
白青泠毫不犹豫地蹲下:“我背你下去。”
“啊?不用不用!你很瘦的,背不动我的……”
但白青泠已经稳稳地背起了她。许晚棠惊讶地发现,看似纤细的白青泠其实很有力气。
“小时候经常背月梨,”白青泠仿佛读懂了她的想法,轻声解释,“习惯了。”
许晚棠靠在白青泠的背上,能感受到她平稳的步伐和温暖的体温,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她下意识地搂紧白青泠的脖子,将脸轻轻靠在她肩上。
“青泠,”她轻声说,“谢谢你。”
白青泠的脚步微微一顿,然后继续向下走:“不用谢。”
回程的出租车里,许晚棠的脚已经好了很多,但白青泠依然细心地帮她固定冰袋。车窗外的城市灯光流转,在两人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
“今天从塔上看江市的时候,我在想,”许晚棠突然说,“也许人与人之间也没有绝对的边界。就像色彩一样,可以混合,可以对话,可以创造出新的可能性。”
白青泠转头看她,眼中映着流动的城市光芒:“嗯。边界可以是相遇的地方,而不是分离的界线。”
那一刻,车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许晚棠看着白青泠在光影中的侧脸,突然有一种冲动,想要跨越那最后的微小距离。
但出租车恰好在此时到达目的地,打断了这一刻。
帮助许晚棠回到宿舍后,白青泠轻声说:“明天我给你带些药膏,对扭伤很有效。”
“嗯,”许晚棠点头,然后突然拉住转身要走的白青泠,“青泠,今天…谢谢你。不只是因为脚伤。”
白青泠微微一愣,然后轻轻握住她的手:“好好休息。明天见。”
回到自己的宿舍,白青泠站在窗前,看着远处莱青美院的灯光,手中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银杏叶胸针。而另一边的许晚棠,则对着手机里今天偷拍的白青泠的背影发呆。
城市的夜空下,两种不同的心跳,正以相似的节奏搏动着。而那些看似明确的边界,在情感与色彩的对话中,正变得模糊而富有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