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第八章 盐引风云 ...
-
盛夏逐渐离去,进入了初秋,运河畔的芦苇开始泛黄,风里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盐商江湖里愈演愈烈的焦灼。
清晨的阳光透过盐运使司衙门书房的窗棂,洒在铺着明黄色绸缎的案几上,案几上整齐摆放着几本盐务典籍,还有一方雕刻精美的端砚。
赵德贤身着石青色五爪八蟒纹吉服袍,外罩缂丝孔雀补服,头戴镶素金顶戴的暖帽,端坐在太师椅上。他手中缓缓摩挲着沈如澜送来的前朝孤本《兰亭集序》摹本,眼底虽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面上却仍保持着沉吟斟酌之态。
沈如澜立于案前,身着一袭月白缎绣云蝠纹长袍,外罩石青色琵琶襟坎肩,腰系青玉带钩,脑后的长辫梳理得整整齐齐。她姿态从容,举止清雅,立于官衙之中,却无半分局促之态。
她知道,这场“议价”关乎沈家未来在扬州盐市的地位,绝不能有半分差错。
“沈公子,你这份礼,可是让本官有些为难啊。”赵德贤放下摹本,语气带着几分故作严肃,“这引岸分配,关乎朝廷盐课,更关乎扬州百姓的生计,乃是民生大计,本官需秉公办理,综合考量各方因素,不能因私人情谊而失了公允。”
沈如澜微微一笑,语气恭敬却不失底气:“大人所言极是。正因引岸分配事关重大,才更需要由能力足够、信誉良好者来承担重任。我沈家在扬州经营盐业数十年,从未有过延误盐课的情况,每年上缴的盐税占扬州盐税总额的四成以上;且沈家始终坚持平抑盐价,保障各地盐货供给,从未出现过断盐或哄抬盐价的情况,这一点,扬州百姓和各位盐商都有目共睹。”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案几上的盐务典籍上,继续道:“潘家空出的引岸份额,涵盖了松江、苏州、杭州等富庶之地,这些地方人口密集,盐货需求量大。若是将这些份额分散给几家小盐商,他们既没有足够的运力,也没有稳定的盐源,恐会导致盐货供应混乱,影响朝廷税收,也会让百姓买不到平价盐。由沈家承接大部分份额,既能最快稳定局面,确保盐货供应,也能保证朝廷盐课足额上缴,于公于私,都是最优选择。”
“当然,”沈如澜话锋一转,给了赵德贤台阶,“其他几家盐商也需安抚,不能让他们觉得朝廷厚此薄彼。沈家愿意让出部分边远、琐碎的引岸份额,比如苏北的几个小县城,由大人统筹分配给其他盐商,这样既能彰显大人的公允,也能让扬州盐市保持平衡。”
这番话,既点明了沈家的实力与优势,又将“稳定盐市”“保障税收”的大帽子抬了出来,让赵德贤无法反驳;同时,主动让出部分份额,给了赵德贤操纵的空间和面子,可谓是滴水不漏。
赵德贤听完,哈哈一笑,站起身走到沈如澜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沈公子果然深明大义,思虑周全!本官没看错人!如此一来,本官便酌情考量,尽量为沈家争取。只是……”
他拖长了声音,眼中闪过一丝算计,“近日曹瑾公子也常来衙门走动,对盐务颇为感兴趣,还说想为扬州盐市出一份力,你怎么看?”
沈如澜心中冷笑——赵德贤这是想用曹瑾来压她,逼她拿出更多的好处。
但她面上不动声色,语气平淡:“曹公子乃织造府贵人,身份尊贵,兴趣广泛,愿意关注盐务,是扬州盐市的幸事。只是盐务繁杂艰辛,涉及运力、盐源、课税等诸多事宜,并非风花雪月之事可比,需要长期经营和积累经验。且朝廷有规制,盐引须由在盐运司备案的在册盐商持有,曹公子并非盐商,若想参与盐务,或可寻一家可靠的盐商合作,方为正道。”
她轻轻将皮球踢回,既点明了曹瑾的身份不合规,又暗示赵德贤——曹瑾若想插足盐务,最终还是要依靠现有盐商,而这“可靠之家”由谁决定,还不是赵德贤一句话的事?
赵德贤眯了眯眼,知道沈如澜不好拿捏,也不再多言,端起桌上的茶杯:“沈公子一路辛苦,先喝杯茶。引岸之事,本官会尽快给出方案,你静候佳音即可。”
沈如澜明白,这是送客的意思。她躬身行礼:“多谢大人。那下官便不打扰大人办公,先行告辞。”说完,便转身退出了书房。
走出盐运使司衙门,沈如澜抬头望了望天空,心中了然——这场议价,只是开始,接下来,还需应对曹瑾的动作。
曹府别院内。
曹瑾穿着一身紫色锦袍,坐在客厅的红木椅上,面前的桌上放着一份周记盐号的资料,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周老六那边,谈得怎么样了?”曹瑾看向站在一旁的师爷,语气带着几分急切。
周师爷躬身道:“回公子,周老六虽然贪财,但也有些顾虑。他说转让盐号和引岸份额于法不合,怕日后被官府追究责任,不敢轻易答应。”
“怕?他有什么好怕的!”曹瑾猛地一拍桌子,茶杯里的茶水溅了出来,“他欠了一屁股债,再不还钱,就要被债主打断腿,还会被官府抓去坐牢!本公子给他银子,帮他还债,让他远走高飞,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你再去一趟,告诉周老六,只要他肯签字转让,本公子不仅给他五千两银子,还能帮他摆平所有债主。若是他不识抬举,本公子有的是办法让他在扬州待不下去!”
周师爷面露难色:“公子,这样会不会太强硬了?周老六虽然胆小,但也怕事情闹大。万一他把事情捅到盐运使司,对咱们不利啊。”
“怕什么!”曹瑾不屑道,“赵大人那边,本公子已经送了厚礼,他不会多管闲事。而且,只要周老六拿了银子,远走高飞,谁还会追究?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本公子就不信,凭着曹家的势力,还拿不下一个小小的周记盐号!”
周师爷见曹瑾态度坚决,只能躬身应道:“是!小的这就再去见周老六,务必让他答应转让!”说完,便匆匆退出了客厅。
曹瑾看着周师爷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他知道,周记盐号虽然规模小,引岸份额也只有苏州城郊的几个小镇,但只要拿下周记盐号,他就能以“盐商”的身份参与盐引分配,再凭借曹家的势力和赵德贤的支持,说不定能从沈家手中分走更多的份额。
到时候,他就能在扬州盐市站稳脚跟,让沈如澜那个小子刮目相看!
沈府
议事厅内,气氛凝重。
沈如澜刚刚收到探子的回报,得知曹瑾正在暗中接触周记盐号的周老六,欲买下周记盐号的招牌和引岸份额。
“曹瑾竟想买下周记盐号?”沈如澜蹙眉,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周记盐号虽然规模小,引岸也偏僻,但若是让曹瑾借此插足盐务,开了这个头,日后其他权贵也会效仿,扬州盐市岂不乱了套?而且,曹瑾与咱们有过节,他若真的拿到盐引,定会处处与咱们作对,后患无穷。”
沈福站在一旁,语气带着几分担忧:“少爷,那咱们要不要提醒一下赵大人?曹瑾此举不合规矩,赵大人若是出面阻止,曹瑾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赵德贤巴不得有人搅局,好从中渔利,他怎么会出面阻止?”沈如澜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赵德贤之前故意提起曹瑾,就是想让咱们和曹瑾争斗,他好坐收渔翁之利。咱们去找他,不仅没用,还会让他觉得咱们软弱可欺,趁机索要更多的好处。”
她沉吟片刻,心中有了计划:“不必找赵德贤。沈福,你立刻让人去查周老六的底细,尤其是他有没有什么见不得光的把柄,比如偷税漏税、掺卖劣盐、勾结匪类等。周老六经营周记盐号多年,又是个贪财的人,不可能没有把柄。另外,你去查一下周老六最大的债主是谁,然后带着银子去见那个债主,把周老六欠的债买过来。我要让周老六求着把引岸交给我沈家,而不是卖给曹瑾!”
沈福躬身应道:“是!老奴这就去安排!”说完,便转身退出了议事厅,去安排人手调查周老六。
沈如澜看着墙上的扬州盐引分布图,心中思绪万千。曹瑾的动作比她预想的更快,也更不择手段,这场盐引之争,恐怕会比她想象的更激烈。
盐引重新分配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扬州城里迅速传开。
无论是街头巷尾的茶馆酒肆,还是市井百姓的闲谈中,都在议论着这件事。
扬州城南的“悦来茶馆”里,人声鼎沸。
几个盐商模样的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一边喝茶,一边讨论着盐引分配的事。
“依我看,这次潘家空出的盐引份额,最后还是沈家吃大头!”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盐商说道,“沈家在扬州盐市的势力最大,又有沈老夫人和沈少爷坐镇,赵大人就算想制衡,也不敢太过偏袒其他人。”
“未必!”另一个穿着蓝色绸缎的盐商反驳道,“听说曹瑾公子也掺和进来了,曹公子可是织造府的人,背后靠着内务府,赵大人说不定会给曹公子几分面子,分给他一些份额。而且,赵大人一直想制衡沈家,肯定不会让沈家一家独大。”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最重要的还是赵大人的态度!”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盐商捋着胡须,缓缓说道,“赵大人若是偏向沈家,沈家就能拿到大部分份额;若是偏向曹公子,曹公子就能分一杯羹。咱们这些小盐商,只能看他们的脸色,能分到一些边角料就不错了。”
茶馆里的其他客人也纷纷加入讨论,有人看好沈家,有人觉得曹瑾会胜出,还有人等着看两家争斗的热闹。
整个扬州城,都因为这场盐引之争,变得热闹起来。
与市井的热闹不同,莲花巷的苏家小院,此刻正被一片愁云笼罩。
苏文远的病情再次加重,咳嗽不止,甚至开始咳血。
大夫诊断后,说需要一味十年以上的老山参做药引,才能缓解病情。
老山参价格极高,一两就要五十两银子,而苏墨卿之前当掉母亲留下的玉簪,才凑够了二十两银子,远远不够。
她看着躺在床上虚弱不堪的父亲,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无助。
“墨卿,算了……”苏文远拉着女儿的手,声音微弱,“那老山参太贵了,咱们家买不起,别再为了我奔波了……”
“爹,您别这么说!”苏墨卿红着眼眶,强忍着泪水,“我一定会想办法买到老山参的,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说完,苏墨卿便转身走出了房间,她决定再去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当钱的东西。
她翻遍了家里的箱子,只找到了一支父亲年轻时用的毛笔,虽然是名家制作,但也值不了多少钱。
她抱着毛笔,失落地走出家门,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
路过济仁堂药铺时,苏墨卿停下了脚步。
她犹豫了片刻,还是走进了药铺。
药铺里,掌柜正在为一个客人抓药,看到苏墨卿进来,便热情地打招呼:“苏姑娘,是来给苏先生抓药的吗?”
苏墨卿点了点头,声音带着几分沙哑:“掌柜的,我想问问,十年的老山参,能不能……能不能便宜一点?我现在只有二十两银子,剩下的银子,我以后一定会还上的。”
掌柜面露难色:“苏姑娘,不是我不帮你,这老山参都是从东北运来的,成本很高,五十两银子已经是最低价了,我实在不能再便宜了。”
苏墨卿闻言,心中一沉,正准备转身离开,却看到沈家的管事李平安也在药铺里,他正为沈府采购滋补药材。
李平安看到苏墨卿,便笑着走了过来:“苏姑娘,你也来抓药?可是苏先生的病情又加重了?若是急需用钱或药材,可需小的回去禀报少爷,帮你想想办法?”
苏墨卿听到这话,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她知道对方是好意,但她不想因为自家的困境,去麻烦沈如澜,更不想让别人觉得她是在攀附沈家。
她立刻打断李平安的话:“不必了!多谢李管事好意,我自己能解决。”说完,她便匆匆跑出了药铺,甚至忘了拿放在柜台上的毛笔。
李平安看着苏墨卿匆匆离去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他知道苏墨卿性子倔强,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但他还是觉得应该把这件事告诉沈福沈管家,让少爷知道。
回到沈府后,李平安便找到了沈福,将在济仁堂遇到苏墨卿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沈福听完,立刻去书房禀报了沈如澜。
沈如澜正在书房查看周老六的调查报告,闻言笔尖一顿,墨水滴落在宣纸上,污了上面的字迹。
她沉默片刻,语气带着几分复杂:“知道了。沈福,你去告诉容嬷嬷,让她以自己的名义,挑些温和滋补的药材,比如党参、当归、枸杞之类的,不必太过名贵,免得让苏姑娘觉得有压力。然后寻个由头,说是府中老夫人用不完的药材,扔了可惜,让容嬷嬷给苏家送去。”
她不能直接帮助苏墨卿,那样会伤了她的自尊。只能用这种迂回的方式,既帮她解决一些困难,又不让她觉得是刻意的施舍。
沈福躬身应道:“是!老奴这就去安排!”
.
沈家的动作极快。
仅仅一天时间,沈福就查到了周老六的把柄——周老六早年为了节省成本,曾勾结衙役,在盐里掺沙土和石膏,卖给百姓;还曾偷税漏税,伪造账本。这些罪证足够让他牢底坐穿。
同时,沈福也找到了周老六最大的债主——扬州城的钱庄老板王大宝,并用双倍的价钱,买了周老六欠王大宝的三千两银子的债条。
第二天一早,沈福便带着几个护卫,来到了周记盐号。
周老六正坐在柜台后,焦虑地等待着曹府师爷的消息,看到沈福进来,顿时吓得脸色惨白。
“沈……沈管家,您怎么来了?”周老六结结巴巴地问道,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
沈福走到柜台前,将一叠罪证和债条放在周老六面前,语气冰冷:“周东家,这些东西,你应该认识吧?你勾结衙役、掺卖劣盐、偷税漏税,每一条都是重罪;另外,你欠王大宝三千两银子,如今这笔债已经转到了沈家名下,限你今日之内还清,否则,我就将这些罪证交给盐运使司,再让官差来抓你!”
周老六拿起罪证和债条,越看越害怕,双手不停地发抖。
他知道,这些罪证一旦被交到官府,他不仅会坐牢,还会被抄家,家眷也会受到牵连。而三千两银子,他现在根本拿不出来。
“沈管家,我……我错了!求您高抬贵手,饶了我吧!”周老六“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痛哭流涕,“我再也不敢掺卖劣盐、偷税漏税了!那三千两银子,我现在真的拿不出来,求您宽限我几天!”
沈福看着周老六的狼狈模样,语气缓和了一些:“饶你也可以,但你必须答应沈家一个条件。你把周记盐号的招牌和引岸份额交给沈家,用来抵偿那三千两银子的债务。沈家可以不追究你的罪行,还会给你一百两银子的盘缠,让你离开扬州,去外地谋生。你看怎么样?”
周老六闻言,心中一喜——只要能保住性命,还能拿到盘缠,离开扬州,就算失去盐号和引岸份额,也值了。他连忙磕头:“多谢沈管家!多谢沈少爷!我答应!我现在就签字转让!”
沈福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转让文书,让周老六签了字,按了手印。然后,他从怀里拿出一百两银子,递给周老六:“这是给你的盘缠,你尽快收拾东西,离开扬州,不要再回来了。”
周老六接过银子,千恩万谢地走了。
沈福拿着转让文书,满意地离开了周记盐号。
周师爷匆匆回到曹府别院,将周老六拒绝转让盐号和引岸份额的消息告诉了曹瑾。
“什么?!周老六那个混蛋,竟然敢拒绝?!”曹瑾猛地将手中的茶杯摔在地上,瓷器碎裂的声音在客厅里格外刺耳。
他脸色铁青,胸口剧烈起伏,显然是怒到了极点,“他昨天还对五千两银子垂涎三尺,今天怎么突然变卦了?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搞鬼!”
周师爷战战兢兢地低着头:“公子,小的听周老六的邻居说,今早沈府的沈管家带着人去过周记盐号,还和周老六谈了很久。周老六出来的时候,脸色惨白,像是受了极大的惊吓。小的猜测,恐怕是沈家从中作梗,用什么手段威胁了周老六,让他不敢把盐号卖给咱们。”
“沈如澜!又是沈如澜!”曹瑾咬牙切齿地念着这个名字,眼中满是怨毒,“前阵子坏我好事,现在又来抢我看中的盐号,真当我曹瑾好欺负不成!”他在客厅里焦躁地踱步,猛地停下脚步,对师爷道,“你去查!立刻去查沈家和周老六到底做了什么交易!我就不信,沈如澜能做得天衣无缝!只要找到把柄,我就去盐运使司告他,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周师爷面露难色:“公子,沈家行事向来谨慎,恐怕很难找到把柄。而且,周老六已经收拾东西离开了扬州,咱们就算想查,也无从查起啊。”
“离开扬州了?”曹瑾一愣,随即更加愤怒,“好一个沈如澜!做事竟然这么绝!”
他知道,周老六一走,线索就断了,再想追究也无济于事。这次,他是真的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曹瑾无力地坐在椅子上,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怒。
他原本以为,凭着曹家的势力和银子,拿下一个小小的周记盐号易如反掌,却没想到,再次被沈如澜搅黄了。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沈如澜付出代价,绝不能让他在扬州盐市一帆风顺。
三日后,盐运使司正式公布了盐引分配方案。
正如沈如澜所料,沈家凭借着雄厚的实力、对盐市的稳定作用,以及给赵德贤的厚礼,如愿拿到了潘家空出份额的七成,涵盖了松江、苏州、杭州等富庶之地,进一步巩固了在扬州盐市的主导地位。
其余三成份额,赵德贤则分给了裕丰盐号、泰和盐号等几家平日“孝敬”得力的盐商。
裕丰盐号的张万林拿到了苏北两个县城的引岸份额,虽然不如预期,但也算是有所收获,连忙带着厚礼去盐运使司感谢赵德贤。
曹瑾则彻底落了空。
他虽然多次去盐运使司走动,甚至又送了不少厚礼,但赵德贤始终以“曹公子非在册盐商,不符合规制”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
曹瑾气得差点当场发作,却又不敢得罪赵德贤,只能忍气吞声地离开。
赵德贤看着手中各家送来的礼单,满意地笑了。
这次盐引分配,他不仅拿到了沈家的重金厚礼,还从其他盐商那里捞到了不少好处,同时又用三成份额拿捏了那些小盐商,让他们对自己更加俯首帖耳。
更重要的是,他维持了表面上的“公允”,既没有让沈家一家独大到无法控制,也没有让曹瑾太过不满,可谓是名利双收。
他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心中暗暗盘算着:接下来,就等着看沈家和曹瑾斗了。只要他们斗起来,自己就能继续坐收渔翁之利,在扬州盐运使的任上捞更多的好处。
沈府的账房内,光线有些昏暗,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墨汁的味道。
沈如澜坐在账桌前,面前摊着厚厚的账本,上面记录着这次盐引之争的各项支出——给赵德贤的前朝孤本字画和古砚,价值两万两银子;购买周老六债权的三千两银子;还有安抚其他盐商的各种打点费用,加起来足足有三万多两银子。
沈如澜看着账本上的数字,轻轻揉了揉眉心,脸上露出一丝疲惫。
她拿起算盘,噼里啪啦地算了起来,算完后,不由得叹了口气。
虽然沈家拿到了大部分盐引份额,未来的收益会大幅增加,但这次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几乎耗光了沈家上半年的流动资金。
“商战之道,果然还是银子开道,算计人心啊。”沈如澜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厌倦。
她从小就跟着祖母学习盐务,见惯了商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原本以为自己早已习惯,但每次经历这样的争斗,还是会感到身心俱疲。
她放下算盘,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庭院。
庭院里的菊花已经开了,黄的、白的、紫的,竞相绽放,却无法驱散她心中的烦闷。
她忽然很想念藏书阁的安静——那里没有铜臭的气息,没有算计的声音,只有淡淡的墨香和素雅的画作,还有苏墨卿认真作画时的身影。
若是能一直待在藏书阁里,与苏墨卿谈画论艺,远离这些纷争,该多好啊。
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她压了下去。她知道,自己不能逃避。
曹瑾对这次的失败绝不会善罢甘休,日后肯定会找机会报复;赵德贤贪婪无度,还会不断向沈家索要好处;其他盐商虽然暂时被安抚,但也虎视眈眈,一旦沈家出现破绽,就会立刻扑上来;还有漕帮、江西盐法道等各方势力,都需要小心应对。
她只是赢得了这场盐引之争,拿到了又一回合的喘息之机,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沈如澜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她转身回到账桌前,拿起笔,在账本上写下“谨守本分,步步为营”六个字。
她知道,只有更加谨慎、更加努力,才能守护好沈家的家业,才能有机会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宁静。
就在这时,沈福走了进来,躬身道:“少爷,容嬷嬷已经把药材送到苏家了。苏姑娘一开始不肯收,容嬷嬷说是老夫人的意思,她才勉强收下了。另外,苏先生的病情似乎有所好转,大夫说,有了那些滋补药材,再加上细心调养,应该能慢慢恢复。”
沈如澜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嘴角微微上扬:“知道了。让容嬷嬷多留意一下苏家的情况,若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再告诉我。”
“是!老奴明白!”沈福躬身应道,转身退出了账房。
账房内再次恢复了安静。
沈如澜看着窗外的菊花,心中的疲惫渐渐消散了一些。
或许,这场漫长的争斗中,也并非全是冰冷的算计,还有这样一丝温暖的牵挂,能支撑着她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