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第十六章 雷霆手段 ...
-
二月。
扬州城的春风带着料峭寒意,拂过运河畔的朱楼画栋,却吹不散沈府内悄然滋生的阴霾。
沈安(二房沈克勤昔日的一个心腹管家)躲在回廊的阴影里,看着往来忙碌的仆役,眼中闪过一丝阴鸷——他被调离核心岗位后,每日处理的不过是洒扫、采买等杂务,往日里在二房跟前的体面荡然无存,这份怨怼,早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只待一个爆发的时机。
清晨的沈府后院,厨娘们正围着灶台忙碌,准备早饭。
沈安端着一盆脏水,慢悠悠地走过来,状似无意地叹了口气:“唉,说起来也是奇了,那位苏姑娘近来倒是来得勤,几乎每隔几日就往府里跑。”
正在切菜的张厨娘停下手中的刀,好奇地问道:“苏姑娘?就是之前给少爷画画的那位?她来做什么?”
“还能做什么?”沈安压低声音,语气带着几分暧昧,“每次来,都是少爷身边的春儿姑娘亲自引去藏书阁,一待就是大半天。你想啊,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家,老是单独跟少爷待在书房重地,就算少爷是正人君子,这瓜田李下的,传出去也不好听啊。”
另一个负责洗衣的李婆子也凑了过来,撇了撇嘴:“我听说前阵子少爷病重,这位苏姑娘还天天送东西来,又是粥又是汤水的,心思可真不少。咱们沈府是什么人家?她一个清贫画师,频频上门,怕不是想攀高枝,做少爷的姨奶奶吧?”
这些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涟漪。
厨娘们、仆役们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离谱,从“苏姑娘意图攀附”,到“两人早有情意”,甚至有人编造出“苏姑娘深夜留宿沈府”的谣言。
短短几日,这些闲言碎语便在沈府后院蔓延开来,连负责前院值守的护卫都有所耳闻。
沈安看着这一切,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只要能让沈如澜不痛快,能让他名声受损,他就觉得解气。
他甚至暗中煽动几个心腹仆役,将谣言传到了府外的街巷,企图让更多人知道“沈府少爷与清贫画女过从甚密”的“丑闻”。
这日,苏墨卿带着刚画好的《百子图》,来到沈府送画稿。
她刚走到侧门,就看到守门的仆役眼神异样地打量着她,嘴角还带着几分轻佻的笑意。她心中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
引路的丫鬟不再像以往那般热情,一路上沉默寡言,眼神闪烁,不敢与苏墨卿对视。
走到回廊时,苏墨卿无意间听到两个丫鬟在低声议论:
“就是她啊?看着挺清秀的,没想到这么有心计。”
“可不是嘛,天天往府里跑,还不是想嫁进沈府当少奶奶?也不看看自己什么身份……”
这些话像针一样刺进苏墨卿的心里,让她瞬间涨红了脸,屈辱和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她紧紧攥着手中的画稿,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
她想上前辩解,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流言蜚语如同野草,一旦生根,便难以铲除。
好不容易到了书房外,苏墨卿匆匆将画稿交给丫鬟,不等丫鬟转达“少爷请您去藏书阁看新到的画谱”,便慌乱地说道:“不必了,我还有事,先走了。”说完,她低着头,几乎是逃也似的离开了沈府,连头都不敢回。
回到苏家小院,苏墨卿关上门,靠在门板上,再也忍不住,眼泪无声地滑落。
她走到画案前,看着那幅未完成的《墨兰图》——兰花生于幽谷,清雅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如今,她却被人污蔑为攀附权贵的俗物。
.
沈如澜正在书房核对与英吉利商人的毛呢订货单——这批毛呢质地柔软,颜色鲜亮,若是能顺利运到扬州,定能在盐商眷属中掀起一股热潮,为沈家带来丰厚的利润。
就在这时,容嬷嬷匆匆走进来,脸色凝重地说道:“少爷,出事了。府里最近流传着一些关于您和苏姑娘的谣言,说……说苏姑娘频频上门是为了攀附您,还编造了许多不堪入耳的话,甚至已经传到府外去了。”
“什么?”沈如澜猛地抬起头,眼中瞬间闪过一丝厉色。
她手中的狼毫笔“咔嚓”一声被捏断,墨汁溅在洁白的宣纸上,晕开一片漆黑的痕迹。
“查!”沈如澜面沉如水,声音冷得能冻僵空气,“立刻去查!是谁在背后嚼舌根子!半个时辰内,我要知道谣言的源头!”
容嬷嬷从未见过沈如澜如此震怒,连忙应道:“是!老奴这就去查!”
沈府的内务系统高效运转起来——容嬷嬷调动了所有心腹,分别询问后院的厨娘、仆役、丫鬟,很快便锁定了目标。
不到半个时辰,沈安和他那几个参与传谣的心腹仆役,就被押到了沈如澜的书房。
沈如澜坐在主位上,目光如冰刀般扫过跪在地上的几人,最终落在沈安身上,冷冷地问道:“是你散播谣言,诋毁苏姑娘清誉?”
沈安吓得浑身发抖,却还想强自辩解:“少爷明鉴!奴才……奴才只是觉得苏姑娘一个外女,常来内院不合规矩,怕有损少爷您的清名,所以才跟大家提醒了几句,绝没有散播谣言的意思啊!”
“提醒?”沈如澜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厉声打断他,“你所谓的‘提醒’,就是编造我与苏姑娘的谣言?就是将这些污言秽语传到府外?苏姑娘画艺精湛,是我沈家请来的贵客,更是我的知交!她在我病重时送药关怀,在我需要画作时尽心创作,你这等背主忘恩的小人,也配议论她?”
沈安被沈如澜的气势吓得瘫倒在地,再也不敢辩解,只是一个劲地磕头:“少爷饶命!奴才知错了!奴才再也不敢了!求少爷饶奴才一命!”
沈如澜看着他狼狈的模样,眼中没有丝毫怜悯,语气森然地说道:“沈安,你背主忘恩,构陷他人,败坏沈府名声,罪不可赦!来人!将他拖出去,重打五十大板,发卖到西北苦役营,永世不得回扬州!”
“其余参与传谣的人,一律掌嘴二十,罚没三个月月钱,逐出内院,发配到城外田庄做杂役!”
命令一下,满堂皆惊。
所有人都没想到,沈如澜会如此震怒,处罚会如此之重——五十大板足以让沈安半条命,发卖到苦役营更是绝了他的生路;而其他仆役被逐出内院,也意味着失去了这份体面且高薪的差事。
沈安听到“发卖苦役营”,顿时面如死灰,哭喊着被家丁拖了出去。
其他几人也吓得魂飞魄散,不停地磕头求饶,却终究难逃处罚。
容嬷嬷看着这一切,心中有些迟疑,上前一步,低声道:“少爷,处罚是否太过严厉了?府外若是知道您杖责发卖仆役,恐会惹人非议,说您性情残暴……”
“非议?”沈如澜冷笑一声,目光坚定,“我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沈府容不下这等搬弄是非、构陷忠良的宵小之徒!善待于我沈家有恩、有才之人,是我沈家的规矩;而破坏规矩、损害沈府名声者,无论是谁,都必须付出代价!沈安就是榜样,谁再敢犯,下场只会比他更惨!”
她此举,不仅是为了维护苏墨卿的清白,更是要借此机会,彻底肃清二房留下的残余势力——沈安是沈克勤的旧部,一直对她心怀不满,若不趁机将其铲除,日后必成后患。
同时,这也是在向府中所有人宣告:她沈如澜,才是沈家真正的掌舵人,任何人都不能挑战她的权威。
就在沈府处理内部谣言的同时,扬州盐市上也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风波。
一位叫王三的小盐商,是倒台的潘世璋的远房表亲。
潘家倒台后,他偷偷接手了潘家在城郊的一个小型盐仓,又通过贿赂盐运司的小吏,拿到了少量盐引。
近日,王三见沈府忙于处理内部事务,便想趁机抬高盐价,赚取暴利。
他将手中的盐价从每斤三十五文,硬生生涨到了每斤五十文,还暗中散布“沈府即将垄断盐市,日后盐价还会上涨”的谣言,引得不少百姓恐慌抢购。
消息很快传到了沈如澜耳中。
她刚处理完沈安的事,心中正憋着一股火气,听闻此事,顿时冷笑一声:“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也敢在扬州盐市兴风作浪!”
她立刻召集负责盐市事务的大掌柜,下令道:“第一,通知所有与沈家合作的盐号、盐铺,即刻停止向王三供应食盐,断绝他的货源;第二,将沈家在城东、城南的两个大型盐仓打开,以每斤三十文的平价投放食盐,比王三涨价前的价格还要低五文;第三,派人在盐市张贴告示,澄清谣言,告知百姓沈家绝不会垄断盐市,盐价会保持稳定,让大家不必恐慌。”
大掌柜连忙躬身应道:“是!小人这就去安排!”
不到一日,扬州盐市的局势便发生了逆转——沈家的平价盐一投放市场,百姓们便纷纷放弃抢购王三的高价盐,转而购买沈家的盐;王三的盐铺门可罗雀,库存的盐卖不出去,又断了货源,很快便支撑不住。
三日后,王三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亏光了所有本钱,还欠下了盐运司的盐引费用,最终只能变卖盐仓,狼狈地离开了扬州。
沈如澜用雷霆手段,再次向扬州盐市宣告:谁才是这里真正的规矩制定者,任何试图破坏盐市秩序、挑战沈家权威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
赵德贤很快便听说了沈府的两件事——杖责发卖仆役以平息谣言,以及在盐市上打压王三。
他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手中把玩着一个玉扳指,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沈如澜这小子,年纪不大,手段倒是越来越狠辣了。一场大病不仅没磨掉他的棱角,反而让他更尖锐了。”
师爷站在一旁,躬身道:“大人,沈如澜如今在扬州盐市的势力越来越大,又与永盛镖局结盟,咱们日后怕是更难牵制他了。要不要……找个机会再敲打敲打他?”
赵德贤摇了摇头,沉吟道:“不必。沈如澜现在正是锋芒毕露的时候,咱们若是贸然出手,反而会引火烧身。他刚处理完内部事务,又在盐市上立了威,短期内必然会谨慎行事,不会给咱们留下把柄。”
他顿了顿,继续道:“再说,那个王三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竟敢私自抬高盐价,扰乱市场,沈如澜打压他,也算是替咱们清理了盐市的蛀虫。咱们就先冷眼旁观,看看沈如澜接下来会怎么做。等他露出破绽,咱们再出手也不迟。”
师爷点了点头,应道:“大人英明!”
赵德贤看着窗外,眼中闪过一丝算计——他虽然暂时不敢招惹沈如澜,但也绝不会任由沈家一家独大。他会耐心等待,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对沈家下手,夺取更多的利益。
沈府的谣言虽被沈如澜以铁腕手段压了下去,但给苏墨卿造成的伤害,却难以弥补。
苏墨卿闭门不出,连日来不仅没有再去沈府,甚至连“墨香斋”的活计也推掉了——她实在没有心思再画画,一拿起画笔,就会想起那些不堪入耳的谣言。
苏文远看出了女儿的心事,这日,他强撑着身体,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对正在发呆的苏墨卿道:“墨卿,你近来心事重重,是不是出什么事了?跟爹说说。”
苏墨卿看着父亲憔悴的面容,再也忍不住,扑到父亲身边,含泪将沈府的谣言、仆役的议论,以及自己的委屈和屈辱,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苏文远听完,长叹一声,伸手抚摸着女儿的头,心疼地说道:“为父早就跟你说过,沈家是扬州数一数二的盐商,门槛太高,是非太多。你与沈少爷身份悬殊,即便他本人光明磊落,也挡不住旁人的闲言碎语。如今,你总该看清了吧?”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无奈:“罢了,那‘墨香斋’的活计,若是做得不开心,便辞了吧。你父亲我这病,拖累你了……”
“爹,您别这么说。”苏墨卿擦了擦眼泪,摇了摇头,“女儿不怕辛苦,也不怕清贫,只是……只是不想再授人以柄,平白惹来是非。”
她沉默了良久,眼神渐渐变得坚定起来,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沈家之前约的几幅画,女儿会尽快完成,送到沈府去。之后……便不再与沈家有任何牵扯了。”
她知道,这个决定会让她心痛万分——她欣赏沈如澜的才华与担当,感激他的帮助与维护,心中甚至有过一丝不该有的情愫。
但她更清楚,两人身处不同的世界,强行靠近只会带来更多的是非与伤害。
与其日后被谣言淹没,不如现在就斩断这份牵连,回归自己平静的生活。
.
沈如澜处理完盐市的风波后,第一件事便是让人准备厚礼——其中有一株百年老山参,是她特意从京中采买的,用来给苏文远补身体;还有几匹上好的云锦,颜色素雅,适合苏墨卿作画时使用。
同时,她还亲自写了一封短笺,在信中为府中下人无礼、让苏姑娘受委屈一事郑重道歉,并再次邀请苏墨卿来沈府看新到的画谱,信中写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无需为宵小之言所困。”
一切准备就绪后,沈如澜让沈福亲自将礼物和短笺送到苏家小院。
她以为,凭借自己的诚意,苏墨卿会理解她的苦心,会原谅府中仆役的无礼。
然而,不到一个时辰,沈福便带着原封不动的礼物和短笺回来了,脸色凝重地说道:“少爷,苏家……苏家将礼物和信都退回来了。苏先生命人传话说,‘多谢公子厚爱,愧不敢当。画作不日完成奉上,日后恐不便再叨扰沈府。’”
沈如澜接过被退回的短笺,看着上面自己熟悉的字迹,心中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闷闷的疼。
她站在书房窗前,望着窗外飘落的春雨,久久无言。
她能以雷霆手段镇压府内的谣言,能在盐市上叱咤风云,能让赵德贤、曹瑾等对手不敢轻易招惹,却唯独无法留住一份纯粹的欣赏与关心,无法靠近那个她想要靠近的人。
商业上的胜利,权力上的掌控,此刻都变得毫无意义。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如同春雨般,悄然蔓延在她的心中,让她第一次感到了孤独与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