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传信崔哥哥 ...

  •   琨县县衙的青石阶上还沾着未干的雨痕,宋清沅立在仪门旁,看王二等人被衙役引着往偏院去。

      县太爷李大人方才隔着轿帘与她虚与委蛇,言语间尽是推诿。

      那双从轿帘缝隙里探出来的眼睛,藏着打量与戒备,倒让她越发笃定——救济粮的事,绝非“延误”那么简单。

      宋清沅随着琨县县令将难民安置好后,就找了家客栈安顿下来。

      这几日与难民同行,听了太多关于“县太爷连夜往天行关送粮车”的传闻。

      那些粮车裹着油布,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在饿殍遍地的县城里格外刺耳。

      天行关……崔哥哥。

      这个名字在心头盘旋时,宋清沅指尖微微一顿。
      琨县紧邻天行关,那是崔哥哥母族的地盘。

      宋清沅欣喜道,“太好了,崔哥哥近来正在天行关探亲,他一定有办法,我马上给他去信”。

      若说谁能在这地界上压住李县令,阻止那批被克扣的粮食流入私囊,恐怕只有崔家母族范阳卢氏。

      宋清沅取过砚台,研墨时望着窗外渐晴的天色,想起忘昆山祈年殿的香火。

      父亲常说,医者医人,更要医世,可这世道的沉疴,哪是几副药材能医好的?

      给崔哥哥的信,她写得极快。

      未提宫宴旧事,只说“琨县灾荒,救济粮被扣,难民无法生存,望崔哥哥能出手相助”。

      措辞克制,却将利害说得分明——若流民因饥饿生乱,紧邻的天行关必受波及,随家百年基业,断不能坐视不理。

      写完重读,她又添了句“此事凶险,若崔哥哥为难,不必勉强”。

      毕竟克扣赈灾粮是掉脑袋的罪过,牵出的恐怕不止一个李县令,随家若卷入其中,无异于蹚浑水。

      给兄长宋明远的信则不同。

      她字字锐利,将王二所述“县太爷分粮给乡绅”“衙役私藏赈灾款”等细节一一记下。

      末尾写道:“兄长乃是御史中丞,当知吏治清明乃国之根基。琨县之事,恐非个案,若放任不管,寒的是天下百姓的心。”

      封缄时,她瞥见行囊角落那枚素银令牌,是哥哥留的,原是怕她路上遇匪患,此刻却成了她唯一能示人的“依仗”。

      可这令牌在地方官吏眼中,分量未必及得上崔家母族范阳卢氏的名号。

      唤来客栈掌柜,嘱咐他将两封信分别送往天行关随府与京城宋府。

      掌柜见她递来信笺时,目光落在那方刻着“宋”字的令牌上,脸色微变,连声道:

      “姑娘放心,小人这就遣最稳妥的伙计去送,定不耽误。”

      待掌柜走后,宋清沅走到窗边,望着街上零星走过的百姓。

      有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正蹲在墙根下啃着块树皮。

      见她望过来,慌忙将树皮往怀里藏,那双眼睛里的惊惶,像根细针,刺得她心口发紧。

      她知道,这两封信寄出,便是将自己与崔哥哥、与兄长都推到了风口浪尖。

      李县令若狗急跳墙,她一个无权无势的女子,在这琨县里,怕是连自保都难。

      可若不做些什么,难道要看着那些被抢去又还回的干粮,成为这些人最后的念想?

      暮色漫进窗棂时,宋清沅将那半袋干粮分给了街上的几个孩童。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怯生生地问:“姐姐,粮食真的会来吗?”

      她蹲下身,替小姑娘理了理额前的碎发,声音比往日柔和些:“会的。再等等。”

      晚风带着天行关方向的沙尘,掠过她的鬓角。

      宋清沅望着远处山峦的轮廓,那里藏着卢家的百年基业,也藏着她此刻唯一的期盼。

      公正二字,从来不是悬在朝堂上的匾额,而是要踏过泥泞,穿过风雨,一步步走出来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