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一同回京 ...

  •   宋清沅在琨县等了好几日都没有见到李县令。

      今日刻意一早就在县衙门口等候。差人去问,得到的答复都是“县令在审犯人,郡主稍等片刻”

      这一等便是半天,眼瞅着到了晌午。

      望月气愤道:“他一个小小县令竟敢如此怠慢郡主,看我不打进去,杀杀他们的锐气”。

      望月说罢就抽出了腰间的长鞭。

      “望月,收起来,再等等”,宋清沅心里笃定:崔哥哥肯定会来,她做不了什么,只能借力。

      早春的风有些凉,掀起她月白披风的边角,露出内里素色的襦裙。

      “嘉兹郡主的名帖,琨县县令也敢晾几个时辰?”
      崔砚珺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种久居上位的威压。

      守在门房的皂隶刚想顶嘴,瞥见他玉佩上的“崔”字暗纹,脸色骤变,忙不迭地往里跑,连鞋都跑掉了一只。

      花厅里的檀香换了上等的沉水香,李承祖早已立在厅中候着。

      见宋清沅进来,脸上堆起谄媚的笑,目光却在扫过崔砚珺时微微一滞。

      他虽在偏远县城,却也听过京中传闻——崔家百年勋贵,门生遍布朝野,连尚书见了崔家长辈都要礼让三分。

      “郡主大驾光临,下官有失远迎,恕罪恕罪。”李承祖作势要拜,被宋清沅抬手止住。

      “李大人不必多礼,”宋清沅在主位坐下。
      开门见山,“城外破庙百余难民,朝廷拨下的赈灾粮为何迟迟未发?”

      李承祖脸上的笑僵了僵。

      搓着手道:“郡主有所不知,粮是到了,可查验入库、登记造册,总得些时日。再说……那些难民良莠不齐,万一混了歹人,岂不是给郡主添麻烦?”

      “哦?”崔砚珺忽然开口,声音清冽如冰。
      “县令大人是说,朝廷的赈灾粮,还要先给难民编个户籍?”

      “上个月初三,押粮官的文书已送到州府,写明‘粮草足额,次日入琨县’;初七,你的回文却说‘途中遇雪,损耗三成’。这三日,粮车在哪?损耗的凭据,又在哪?”

      一连串的话,说得李承祖额头冒汗。

      他强笑道:“崔公子说笑了,下官只是按章程办事……”

      “章程?”崔砚珺从袖中抽出一卷纸。

      “这是崔家商行在琨县分号的账册,上面记着,上月初十,有二十车粮从县衙后门将运出,卖给了城西的‘丰裕粮行’。而丰裕粮行的东家,是李大人的表亲,对吗?”

      账册上的墨迹还很新,显然是刚送来的。

      李承祖的脸瞬间变得惨白,他怎么忘了,崔家的商行遍布天下,别说琨县,就是塞外的小镇,都有崔家的眼线。

      宋清沅端起茶盏,指尖微凉:“李大人,难民中已有孩童冻毙,再拖下去,恐怕要出人命。”

      李承祖喉结滚动,还想狡辩:“郡主,下官这就去安排……只是库房钥匙在县丞那里,他今日告假……”

      “不必了。”崔砚珺打断他,从怀中摸出一枚鎏金令牌,上面刻着“督查”二字。

      “半个时辰前,我已让人持此令牌接管县库。现在,城外的粥棚应该已经支起来了。”

      李承祖浑身一颤,瘫坐在椅子上。

      他知道这令牌的分量——那是可直接调动地方驻军的信物,只有中枢重臣和寥寥几个世家才有权使用。

      他终于明白,自己面对的不是什么娇弱郡主,而是能轻易碾碎他前程的庞然大物。

      “你……你们不能这样……”李承祖语无伦次,“我是朝廷命官,你们无权……”

      “朝廷命官?”崔砚珺冷笑一声,将另一卷纸扔在他面前。

      “贪墨赈灾粮、勾结粮商、草菅人命,李大人觉得,这些罪名够不够让吏部摘了你的乌纱?”

      纸上是他与粮商的往来书信,每一笔交易都写得清清楚楚,连他收了多少回扣都标得明明白白。

      宋清沅起身,看了眼面如死灰的王承祖:“李大人,你该庆幸,现在醒悟还来得及。”

      “来不及了。”崔砚珺淡淡道。

      “方才我已让人将罪证送往京城,收件人是我父亲。按我朝律法,贪墨赈灾粮超过千石者,斩立决。李大人贪了三千石,够了。”

      他的语气平静得像在说天气,李承祖却听得魂飞魄散。

      崔家老爷子是三朝元老,手持先帝御赐的“先斩后奏”剑,别说他一个七品县令,就是三品知府,老爷子说斩,也没人敢拦。

      出县衙时,夜色已深。

      宋清沅望着远处破庙方向亮起的灯火,轻声道:
      “你倒是利落。”

      “对付这种人,不必讲情面。”崔砚珺将令牌收回袖中。

      “我已让人从卢家粮仓调了粮食,足够支撑到朝廷的第二批赈灾物资抵达。至于李承祖,天亮后会有京营的人来押解,他的同党,我也让人盯着了。”

      宋清沅转头看她,月光落在崔砚珺脸上,映出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她想到母亲说过:“这孩子是随家这代最出挑的,将来要进中枢的。”

      那时她还不信,如今才明白,百年世家的底气,从来不是靠祖荫,而是靠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能力。
      破庙里,粥香弥漫。

      崔家商行的伙计正有条不紊地分发食物,有个老汉捧着热粥,看着崔砚珺的背影。
      对身边人说:“这小生看着面生,可派头比县太爷还足呢。”

      崔砚珺听见了,却没回头。
      在他看来,救这百余难民,都是该做的事——世家的权力,从来不是用来耀武扬威的,而是在这种时候,能为弱者撑起一片天。

      天亮时,京营的快马到了。
      李承祖被押上囚车时,看见崔砚珺站在高台上,与嘉慈郡主说着什么。

      阳光洒在他身上,那枚暗纹玉佩在晨光中流转,像极了崔家祠堂里悬挂的那些先祖画像一样的冷静,一样的不容置喙。

      难民们跪在地上磕头,崔砚珺却只是淡淡吩咐商行的人:“再煮些姜汤,别让他们染了风寒。”

      宋清沅走到她身边,轻声问:“不留下看看吗?”

      “不必了。”崔砚珺转身,“你兄长的人快马加鞭昨日已传信与我,如今这世道乱,托我护送你回京”
      马车驶离琨县时,宋清沅掀开窗帘,看见百姓们还在路边跪拜。

      她回头看向闭目养神的崔砚珺,忽然明白:有些权力,是用来守护的。
      而崔家传承百年的,从来不止是爵位,更是这份守护的底气。

      经此一遭,宋清沅对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哥哥有了点不一样的感觉。

      宋清沅赶紧摇了摇脑袋,崇拜,对一定是对崔哥哥的崇拜。

      崔砚珺看着宋清沅奇怪的行为,嘴角轻微上扬,摸了摸宋清沅的头。

      “别摇了,一会儿晕车了,这两天辛苦你了,闭上眼休息会儿。”

      宋清沅找了个舒服的姿势,直接靠在了崔砚珺的肩上。

      崔砚珺心跳停了一拍,动也不敢动,轻轻地叹了口气。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