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论坛交锋与灵眸初现 ...
-
第7章:论坛交锋与“灵眸”初现
总裁办的设备故障率,似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高频平台期。乔安安依旧隔三差五地背着她的工具包上下于顶层与三楼之间,与各种遭受了“物理说服”的设备打交道。她甚至开始习惯性地在工具包里增加一些非常规备件,比如不同规格的强化螺丝、工业级O型圈、甚至一小罐高强度金属粘合剂——有备无患,谁知道下次又会有什么东西需要“骨骼复位”呢?
与此同时,在公司内部技术论坛上,ID为“维修学徒”的乔安安,与ID为“Kernel Panic”的沈斯年,之间的技术交流越发频繁和深入。
这种匿名的、纯粹基于代码和逻辑的对话,成了乔安安高压维修日常之外的一片精神绿洲。她非常珍惜这个能和大神级人物平等交流的机会,每一次“Kernel Panic”的回复,无论是指出她的错误还是肯定她的想法,都能让她反复琢磨学习很久。她并不知道,网络那头的“大神”,正是现实中那个让她倍感压力、且时不时就要她去进行“设备急救”的总裁沈斯年。
而沈斯年,也越发欣赏这个“维修学徒”。这个匿名的ID思维敏捷,基础扎实,尤其是在硬件底层和具体实现上,往往有令人惊喜的奇思妙想,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他更擅长的宏观架构和商业逻辑视角。和“他”讨论技术,成为一种高效的压力释放和思维体操。他甚至偶尔会想,如果研发部那帮家伙能有“维修学徒”一半的动手能力和对细节的执着,很多项目的推进速度能快上不少。
这天,乔安安在论坛上看到了一个关于新型生物识别传感器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信号失真的讨论帖。发帖人似乎是研发部的工程师,抱怨测试环境难以完全模拟真实干扰源。
乔安安回想起前几天修复总裁那台被“误伤”的显示器时,注意到旁边一台用于测试的便携式设备似乎就带有类似的传感器阵列,而且其金属外壳上有几处不正常的微灼烧点,像是被高压静电打过。
她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以“维修学徒”的身份回复: 【楼主提到的低频段脉冲干扰,是否考虑过来自非传统源?例如,人体静电在特定环境(如极度干燥空调环境、特定地毯材质)下的累积和突然释放,其峰值电压可能远超理论设计防护值。我曾见过某设备金属外壳上的ESD(静电释放)损伤点,疑似因用户情绪激动时动作幅度过大,与周边物体摩擦产生并瞬间释放所致。建议在测试中加入模拟人体极端ESD场景。】
她的回复依旧是从维修实践出发,角度刁钻却切中实际。
几乎在她回复发出后不到一分钟,“Kernel Panic”就跟帖了: 【“维修学徒”的观点很有价值。极端用户场景下的ESD威胁常被低估。补充一点:此类干扰还可能通过电源地线回流,污染整个局部供电环境。建议测试时不仅关注传感器本身,还需监测其供电电路的纹波噪声。可尝试在传感器电源前端增加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和磁珠进行隔离。】
他的回复宏观且系统,立刻将问题提升了一个层面。
乔安安眼睛一亮,立刻跟进:【同意!磁珠选型需注意其阻抗-频率特性,需匹配干扰脉冲的主要频率成分。我之前改造过一块数据采集卡,用的是XXX型号的磁珠和YYY型号的TVS二极管,效果不错。附上实测波形对比图。[图片]】
沈斯年看着那张显然是手工搭建测试环境、却数据详实的波形图,眼中欣赏之意更浓。这个“维修学徒”的实践能力和数据支撑意识,远超很多纸上谈兵的工程师。
两人又在帖子下你来我往地讨论了几个回合,从元件选型聊到PCB布局优化,引得楼主和其他围观工程师连连叫好,直呼大神。
而现实中,总裁办公室里,沈斯年刚和“维修学徒”讨论完电磁干扰问题,放下咖啡杯,手指无意识地用力过猛,杯底与大理石桌面发出一声清脆的撞击声。他皱了皱眉,拿起内部电话。
半小时后,乔安安站在了他的办公桌前,看着那台屏幕再次熄火的顶级显示器,以及…旁边那个咖啡杯底座边缘出现细微裂痕的骨瓷杯。
乔安安:“……”(又来了。)沈斯年面不改色:“显示器不亮了。顺便看看这个杯子,好像不稳。” 乔安安默默检查。显示器是电源模块被刚才那一下震动搞得接触不良,简单插拔后恢复正常。至于那个杯子… 她拿起杯子仔细看了看,又看了看桌面上那个刚才承受撞击的点,语气平静无波:“沈总,杯子没问题。是桌面的硬度高于杯底瓷器的硬度。建议您下次放杯子时,力度…轻柔一些。或者,我给您拿个硅胶杯垫来?” 沈斯年:“……不用。”(目光移向别处。)
这种线上线下冰火两重天的反差,让乔安安有时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分裂感。网络上那个思维缜密、言语犀利(虽然有时很毒舌)的“Kernel Panic”令人敬佩;现实中这个气场迫人、破坏力惊人的总裁沈斯年则让人只想敬而远之。她完全无法将二者联系起来。
几天后,一场级别较高的内部技术协调会在总裁办隔壁的小会议室召开,乔安安被临时叫上去调试视频会议设备。她提前到达,正在做最后检查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沈斯年在几位高管的簇拥下走了进来,准备会前沟通。
乔安安立刻低头缩小存在感,专注于手上的设备。
几位高管正在向沈斯年汇报工作,气氛严肃。突然,研发部总监提到了一个词,让乔安安的耳朵下意识竖了起来。
“……‘灵眸’原型机的第三次压力测试数据已经出来了,比上一代提升了百分之两百,但在极端多线程并发处理和实时数据流解析上,还是出现了无法预测的延迟峰值,我们怀疑是底层架构……”
“灵眸”?
乔安安记得这个名字。她在技术论坛的零星帖子和公司内部新闻里瞥见过几次,知道这是集团投入重金、寄予厚望的下一代革命性智能办公产品核心,据说融合了顶尖的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能力。原来已经到原型机阶段了?
她忍不住偷偷抬眼瞥了一下。沈斯年听着汇报,面色凝重,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那支她修复过的定制钢笔,指尖用力得微微发白。显然,这个项目对他、对集团都至关重要,且遇到了棘手的技术难题。
“架构问题不是借口。”沈斯年的声音冷沉,“我要的是解决方案,不是怀疑。下周之前,必须给我清晰的优化路径和时间表。”
几位总监面露难色,连声应允。
就在这时,沈斯年似乎因为思绪烦躁,转笔的力道一个没控制好,“咔哒”一声细微脆响,笔尖的金属部件似乎又有些错位了。他动作一顿,眉头死死皱起。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聚焦在那支笔,又瞬间移开,不敢多看,气氛更加凝固。
正在检查音频线的乔安安,几乎是出于技术员的本能,头也没抬,小声嘀咕了一句,声音轻得几乎只有她自己能听见:“轴向应力过载,金片可能又微变形了,得用校准器重新调……”
她的声音虽小,但在骤然安静的会议室里,却显得异常清晰。
几位高管:“???”(这维修员在说什么?)沈斯年猛地抬头,目光如电般射向角落里那个蹲着的身影。
乔安安说完才意识到自己干了什么,心里咯噔一下,瞬间僵住,恨不得把自己塞进设备柜里去。完了完了,她怎么就把心里想的说出来了!还当着这么多高管的面!
沈斯年盯着她,目光锐利得像要把她看穿。几秒钟令人窒息的沉默后,他却并没有发作,只是冷冷地收回目光,对几位总监说:“会议开始。”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
高管们松了口气,赶紧落座。
乔安安也如蒙大赦,手忙脚乱地确认设备正常,然后几乎是逃出了会议室。靠在走廊墙壁上,她还能听到自己心脏砰砰狂跳的声音。
她不知道的是,会议室里,沈斯年在会议间隙,目光偶尔会扫过门口,脑中回荡着刚才那句极专业的“轴向应力过载”、“金片微变形”、“校准器”……
一个维修员,怎么会对定制钢笔的精密结构如此了解?还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甚至知道需要专用校准器?
这个乔安安,似乎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或者说,她那个看起来普通的工具包里,到底还藏着多少他不知道的技能?
而“灵眸”这个名字,也像一颗种子,落入了乔安安的心田。能让沈斯年如此重视、让研发部如此头疼的项目,勾起了她纯粹技术层面的好奇心。
论坛上,她忍不住给“Kernel Panic”发了条私信: 【“Kernel Panic”大神,冒昧请教。您对实时数据流处理中的不可预测延迟峰值有什么看法?是否可能存在硬件底层指令集调度与上层应用优先级之间的隐性冲突?】
沈斯年看到这条私信时,正在为“灵眸”的延迟问题头疼。他挑了挑眉,这个“维修学徒”,提问的角度总是这么一针见血。
他沉吟片刻,回复: 【很好的切入点。问题可能出在缓存一致性协议上。传统MESI协议在极端并发下确实可能成为瓶颈……】
网络两端,总裁和维修员,再次通过匿名的代码世界,围绕着同一个棘手的技术难题,展开了又一次酣畅淋漓的讨论。
他们都未曾意识到,一条看不见的纽带,正通过一次次维修、一场场论坛交锋,以及那个名为“灵眸”的核心项目,将他们越拉越近。
而危险的阴影,也正向着这个凝聚了无数心血与尖端技术的项目,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