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论坛匿名的技术知音 ...
-
第3章:论坛匿名的技术知音
总裁办公室的几次紧急维修,像一颗投入深潭的小石子,在乔安安的生活表层激起片刻涟漪后,迅速沉底,被日复一日的琐碎故障报修单所淹没。她依旧每天背着她的“百宝箱”,穿梭在锐锋集团大楼的各个角落,与卡纸的打印机、蓝屏的电脑、接触不良的网络接口作斗争。
唯一细微的变化是,通往顶层总裁办的报修任务,似乎默认落在了她的头上。有时是那台娇贵的咖啡机不出奶泡了,有时是沈斯年那张人体工学椅的某个调节功能失灵,甚至有一次,是他不小心把一支价值不菲的定制钢笔笔尖摔弯了——这种精细活,整个IT运维部,乃至行政部,除了乔安安,没人敢接,也没人有那手艺能无损修复。
每一次上去,她都秉持着“眼观鼻,鼻观心”的原则,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视线接触和交流,专注于手头的“故障”。沈斯年大多数时候都忙于工作,不是在进行视频会议,就是在审阅文件,偶尔投来的目光也带着惯有的审视和冷淡,但至少不再像第一次那样充满毫不掩饰的烦躁。他会简单说明问题,然后在她检修时保持沉默,或者继续处理自己的事务,只在结束时淡淡颔首,道一句听不出情绪的“谢谢”。
乔安安乐得如此。她将每次维修都详细记录在她的《维修笔记》上:
【总裁办-咖啡机:蒸汽喷嘴钙化堵塞,需用柠檬酸溶液循环清洗。建议使用过滤水。】 【总裁办-工学椅:气压杆调节阀微渗漏,更换O型密封圈(规格φ5*1.5)。用户体重…呃,对气压杆负荷较大?】 【总裁办-定制钢笔:18K金笔尖轻度弯折,需专用工具小心校正。疑似受力不当(非书写压力,似磕碰或…捏压?)。】
笔记里关于“用户”的观察栏,她开始下意识地积累信息: 【偏好设备反应极度灵敏,略有延迟即表现出不耐(敲击键盘力度偏大)。】 【对细节要求苛刻(桌面物品必须严格对齐)。】 【似乎有手动拆卸小型设备的习惯(桌角发现微型螺丝刀痕迹,非公司配发)。】 【手部……旧伤已愈,但似乎有新的细微划痕?(与设备拆解有关?)】
这些观察纯粹出于技术员的职业习惯,她试图通过这些碎片来预判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以便提前准备配件,提高响应效率。她并不知道,自己正在无意中绘制一幅关于集团总裁不为人知的行为侧写。
而在总裁办公室,沈斯年对这位存在感忽强忽弱的维修员,观感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强,是因为她解决问题的效率确实高超,甚至带着点艺术性,总能在他耐心耗尽前搞定一切;弱,是因为她每次来都像一阵风,埋头干活,干完就走,除了必要的技术问答,绝不多说一个字,那副巨大的黑框眼镜几乎挡住了她所有的表情,只留下一个专注、利落、甚至有些模糊的背影。
他甚至开始觉得,有她在旁边安静地维修设备时,那种全神贯注的气场,反而让他更容易集中精神处理工作。至少,比之前那些要么战战兢兢、要么笨手笨脚的维修员要令人舒适得多。
这天下午,沈斯年处理完一批冗长的合同,揉了揉眉心,感到一阵精神上的疲惫。他习惯性地点开了公司内网的加密技术论坛。这个论坛是他当年力主搭建的,旨在促进内部技术人员交流,匿名的环境鼓励畅所欲言,他自己也注册了一个匿名的ID——“Kernel Panic”(内核恐慌),偶尔会上去看看技术动态,或者参与一些感兴趣的讨论,这是他高压工作之余的一种独特放松方式。
论坛首页飘着几个热帖,大多是关于即将发布的新一代智能办公产品“灵眸”原型机的技术猜想和优化建议。沈斯年随意浏览着,忽然,一个标题吸引了他的注意:《关于多层PCB板高频信号完整性的冗余布线取舍问题——以SDRAM模块为例》。
标题很技术,甚至有些枯燥。发帖人ID是“维修学徒”。
沈斯年点了进去。帖子内容相当扎实,楼主详细描述了自己在改造一块老旧高速数据采集卡时遇到的信号干扰问题,并附上了自己设计的几种布线方案仿真结果,逐一分析优劣,最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通过增加特定冗余走线来平衡阻抗的设想,并向论坛里的高手请教可行性。
思路清晰,论证严谨,虽然方案略显理想化,在某些实际应用场景下可能成本过高,但其中闪耀的灵性和对技术本质的探究精神,让沈斯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不像是一般研发部工程师那种过于追求商业落地的思维,更像是一种纯粹的、源于热爱的技术宅式钻研。
他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开始回复。他先是尖锐地指出了“维修学徒”方案中几个可能存在的功耗和散热隐患,以及在实际量产中的成本问题,但接着,话锋一转,又肯定了这个思路在特定高精度要求场景下的独特价值,并提出了两个更具可行性的修改方向,甚至随手写了几行伪代码来说明一个关键的电平转换优化思路。
点击发送后,他并没太在意。这种技术上的隔空交流对他而言是常事。
然而,几分钟后,页面提示他有新回复。
“维修学徒”几乎秒回了他!
回复里,“维修学徒”对他的指正表达了感谢,用语谦逊,但紧接着,就他提出的修改方向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甚至敏锐地抓住了他那几行伪代码里一个非常细微的、关于中断响应优先级的处理细节,提出了一个更优的算法建议。
沈斯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能这么快理解他的思路并迅速抓住关键点进行反馈的人,即使在高手云集的锐锋研发部也不多见。这个“维修学徒”有点意思。
他立刻投入了新一轮的讨论中。两人一来一往,在帖子下面快速盖起了高楼。从PCB布线谈到信号衰减算法,又从底层驱动优化聊到操作系统内核调度对实时数据采集的影响。他们时而激烈争论,时而一拍即合。沈斯年发现,这个“维修学徒”的基础知识异常扎实,动手能力似乎极强(从描述的各种改造细节看出),思维敏捷,虽然在某些宏观架构和商业应用上略显稚嫩,但在微观实现和细节优化上,往往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天才想法。
这是一种纯粹的、智力上的碰撞与共鸣,无关身份,地位,性别。沈斯年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这种沉浸在技术探讨中酣畅淋漓的感觉了。他甚至暂时忘记了桌上堆积的文件和即将到来的董事会压力。
他完全没想到,网络另一端,那个让他产生“技术知音”错觉的“维修学徒”,此刻正坐在IT运维部那嘈杂的办公室里,对着屏幕,眼睛发光,手指飞快的打字。
乔安安脸色微红,不是因为办公室的空调不足,而是因为兴奋。
她刚刚在论坛上遇到了一个大神!“Kernel Panic”!这个ID她早有耳闻,是论坛里几个传说中的技术牛人之一,发言不多,但每次都能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她没想到自己一个试探性的帖子,竟然能把这位大神炸出来,而且对方还如此认真地和她讨论!
虽然对方说话风格直接,甚至有些咄咄逼人,批评起她的方案毫不留情,但提出的建议又总是让她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这种高水平的思维碰撞,对她而言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比吃十包零食还让她快乐。她完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同事投来的好奇目光,全身心投入到这场纯粹的技术对话中。
“安安,笑这么开心,捡钱啦?”徐小雅不知道什么时候凑了过来,好奇地看着她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和电路图,“这什么天书啊?看你脸都红了。”
乔安安吓了一跳,这才从忘我的状态中回过神来,下意识地合上了笔记本屏幕——虽然论坛是匿名的,但她还是不想被人看到自己和工作无关的技术讨论。
“没……没什么,就看个技术帖子。”她推了推眼镜,掩饰性地拿起水杯喝了一口。
“技术帖子能把你看出少女怀春的表情?”徐小雅显然不信,揶揄地用肩膀撞了她一下,“不对劲哦!快说,是不是网恋了?哪个论坛的小哥哥这么有魅力,让我们安安大神都沦陷了?”
“别瞎说!”乔安安的脸更红了,这次是尴尬的,“就是……就是一个很厉害的技术大神,讨论问题而已。”
“哦~~~技术大神啊~~~”徐小雅拉长了声音,眼神里的八卦之火燃烧得更旺了,“难怪你看不上咱们公司那些凡夫俗子。不过也是,能让你都佩服的技术,那得是多牛啊?比咱们研发部那些眼睛长在头顶上的工程师还厉害?”
乔安安想了想“Kernel Panic”那犀利精准又充满洞见的发言,认真地点了点头:“嗯,厉害很多。感觉……不在一个层面上。”
“哇!”徐小雅夸张地捂嘴,“那你可要把握住机会!这种高质量男性,说不定就是哪个部门深藏不露的大牛呢!论坛ID叫啥?我帮你人肉一下?”
“匿名论坛啦!”乔安安赶紧打断她的幻想,“而且就是纯技术交流,你想太多了。”她心里补充了一句:说不定屏幕后面是个头发稀疏的中年大叔呢。
但她不得不承认,和“Kernel Panic”交流的感觉太好了。那种思维同频、一点就通的畅快感,是她现实生活中极度匮乏的。她甚至开始隐隐期待对方的下一次回复。
顶楼总裁办公室,沈斯年意犹未尽地结束了论坛里的讨论。他看了一眼时间,竟然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小时。这在他高效到近乎苛刻的时间表里,是极为罕见的“浪费”。
但他心情却不错。那个“维修学徒”让他想起了自己大学时代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争论技术的日子。
他靠在椅背上,指尖无意识地轻敲着桌面。这个“维修学徒”,是个可造之材。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缺的可能是视野和平台。或许……可以让徐明留意一下,看看是哪个部门的员工,能不能挖到更有挑战性的项目组去?
他绝对无法将网络上那个思维敏捷、言辞有时甚至有些执拗尖锐的“维修学徒”,与现实中那个沉默寡言、总是低着头、穿着宽大工装服、手指沾着焊锡膏的维修员乔安安联系起来。
而乔安安,也同样无法将论坛里那个一针见血、技术视野开阔的“Kernel Panic”,与顶层那个气场冰冷、脾气暴躁、总是弄坏设备的总裁沈斯年画上等号。
两条线,在现实中因维修而短暂相交,又迅速分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却因技术而悄然靠近,产生着隐秘的共鸣。
这种认知上的错位,为日后可能发生的故事,埋下了一重趣味与冲突的伏笔。
与此同时,在锐锋集团大楼的另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新入职的员工培训刚刚结束。人群中,一个穿着普通白衬衫和西裤、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老实巴交甚至有些木讷的男人,正低着头,整理着刚领到的工牌和员工手册。
他叫徐江,工牌上写的是“IT运维部-网络支持工程师”。一个非常基础,毫不引人注目的岗位。
他随着人流走出培训室,目光似乎随意地扫过走廊墙壁上张贴的公司部门分布图和组织架构图。当他的视线掠过“总裁办公室”和“研发中心(高权限区域)”等字样时,眼神没有任何变化,依旧平静无波。
回到分配给他的、位于IT运维部大办公室角落的工位,他安静地坐下,打开电脑,按照流程配置系统、熟悉内部软件。他的动作有些慢,看起来像个需要时间适应新环境的普通新人。
没有人多看他一眼。在徐曼丽看来,这只是又一个背景普通、需要她“管理”的下属;在乔安安看来,这或许以后会是一个需要她帮忙解决电脑问题的同事;在其他同事看来,这只是个沉默寡言、没什么特色的新面孔。
徐江打开内部通讯录,鼠标滚轮缓缓下滑,一个个名字和部门信息掠过屏幕。他的目光在其中几个名字上做了极其短暂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停留。
然后,他点开了内部故障报修系统,开始浏览历史报修记录,尤其是……近期通往顶层总裁办公室的报修单。他的表情依旧没有任何变化,就像只是在例行公事地熟悉工作流程。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正在收集信息,评估路径,寻找那个最适合下手的、细微的缝隙。
一场围绕“灵眸”的风暴,正在无人察觉的暗处,悄然酝酿。而身处风暴眼边缘的人们,却还沉浸在日常的忙碌、技术的乐趣、或隐秘的欣赏之中,对即将逼近的危险,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