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槐序书声》 ...
-
昭关的晨光刚漫过瀛洲学堂的窗棂,Claire.Adams已站在院外的老槐树下。新栽的槐树苗沾着晨露,枝叶间还挂着百姓昨夜送来的红绸带,上面用墨笔写着“英烈之后,当承壮志”。她抬手拂过绸带,耳边忽然传来朗朗书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稚嫩的嗓音混着风穿过窗棂,落在心底竟比晨光更暖。
“主公。”Kuiper捧着名册走来,指尖在“Derek.Miles之子Dylan.Miles”的名字上顿了顿,“学堂已招收三十七名英烈子嗣,九黎的匠人还在梁上刻最后几位将士的名字,说是要让孩子们日日看见,记着是谁护了他们。”
Claire.Adams点点头,跟着他往教室走。透过窗纸的缝隙,见Violet.Graham正站在讲台上,手里握着支竹制教鞭,指着黑板上的“国”字讲解:“外面是‘囗’,像咱们埃利亚斯的城墙,里面是‘玉’,代表着百姓的安稳日子——有城墙护着,日子才能像玉一样踏实。”
坐在前排的Dylan忽然举起手,小脸上还带着点怯意:“Graham姐姐,我爹的名字,也刻在梁上吗?”Violet.Graham愣了愣,随即弯下腰,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当然,你爹是英雄,他的名字要和学堂一起,守着瀛洲的每一寸土地。”
Claire.Adams站在门外,看着这一幕,指尖不自觉攥紧了腰间的短剑。昨夜Violet.Graham还在灯下修改《英烈传》的唱词,说要在学堂落成礼上唱给孩子们听,此刻她站在讲台上的模样,倒比戏台上更鲜活——没有油彩点缀,只有眼底藏不住的温柔,像极了当年母亲在御花园教她读书时的模样。
日头升到半空时,九黎族长带着族老们赶来,手里捧着满筐的竹筒饭和晒干的草药。“主公,”老族长将一串用红绳串起的竹牌递过来,每个竹牌上都刻着英烈的名字,“这是族里的孩子连夜刻的,让娃们挂在书包上,就像英雄们陪着他们读书。”
Claire.Adams接过竹牌,指尖触到粗糙的刻痕,忽然想起瀛洲墓群前那些沉默的木牌。她转身走进教室,将竹牌一一分给孩子们:“这上面刻着你们父亲的名字,他们用命护了埃利亚斯,现在,该你们好好读书,将来护好自己的家,护好这片土地。”
Dylan捧着刻有父亲名字的竹牌,忽然踮起脚,将竹牌贴在胸口:“主公,我以后要像爹一样,当埃利亚斯的士兵!”他的话像颗石子,在孩子们心里激起涟漪,纷纷举起手喊:“我也要!”“我要守着瀛洲!”
Violet.Graham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忽然走到Claire.Adams身边,轻声说:“我把《英烈传》的结尾改了,加了段孩子们读书的唱词,等落成礼时,让戏班的师傅们伴奏,咱们一起唱给英雄们听。”
Claire.Adams转头看她,晨光落在她发间的素白绢花上,泛着暖光。她忽然想起玉米地里那个轻吻,想起冬夜里一起堆雪人的模样,嘴角不自觉扬起:“好,到时候,我们一起唱。”
午后的阳光透过槐树叶,在学堂的院子里投下斑驳的光影。工匠们终于刻完最后一个英烈的名字,老匠人用布擦了擦梁上的木屑,对着孩子们笑道:“娃们记好了,这些名字,是瀛洲的脊梁,也是你们的根。”
Claire.Adams牵着Violet.Graham的手,站在学堂门前。远处的田埂上,农户们正忙着春耕,耕种声与教室里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成了埃利亚斯最安稳的声响。她忽然想起半月前百姓们自发多缴赋税的模样,想起瀛洲墓前那些焚香的身影——原来所谓家国,从来不是一人的守护,而是无数双手一起,把英烈的念想,织成了孩子们手里的竹牌,织成了学堂梁上的名字,织成了这满是烟火气的日子。
“明天,就是学堂的落成礼了。”Violet.Graham靠在她肩头,声音轻轻的,“我让戏班的师傅们把戏台搭在墓群旁,唱给英雄们听,也唱给瀛洲的百姓听。”
Claire.Adams点点头,抬手摸了摸她的发顶:“好,到时候,我们一起去墓前,告诉英雄们,他们的孩子有书读了,他们的家,我们守住了。”
晚风渐起,吹得槐树叶沙沙作响。孩子们背着挂着竹牌的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出学堂,竹牌碰撞的轻响,混着他们的笑声,在瀛洲的上空久久回荡。Claire.Adams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忽然握紧了Violet.Graham的手——她知道,这只是开始,往后的每一个春天,瀛洲的学堂都会响起读书声,英雄的故事,会伴着稻浪,一代一代传下去。
次日清晨,瀛洲墓群旁的戏台刚搭好,百姓们便提着竹篮赶来。老人们捧着新晒的野菊,妇人带着刚烙的麦饼,连九黎部族的孩童都挎着装满野果的竹篓,围着学堂叽叽喳喳。Claire.Adams牵着Violet.Graham的手走到墓前,将一束束野菊放在木牌旁,轻声道:“今日孩子们有书读了,你们放心。”
落成礼的锣鼓声响起时,Violet.Graham走上戏台,水袖轻扬,清亮的唱腔便漫开:“瀛洲土,埋英烈,学堂书声续英魂……”孩子们背着挂着竹牌的书包,在台下跟着轻轻唱,竹牌碰撞的声响成了最特别的伴奏。Dylan站在最前排,小手紧紧攥着竹牌,眼里闪着光,比戏台上的烛火还亮。
戏唱到高潮时,九黎匠人忽然敲响了学堂的铜钟,“当——当——”的钟声穿过墓群,与唱腔、读书声交织在一起。Claire.Adams望着这一幕,指尖轻轻摩挲着腰间的短剑——剑鞘上的鹰徽,与梁上的英烈名、孩子们的竹牌,都成了埃利亚斯的根。
日落时分,百姓们自发帮着收拾戏台,孩子们则围着Claire.Adams,叽叽喳喳说着长大后要护家国的心愿。她蹲下身,摸了摸Dylan的头:“好好读书,将来定能像你爹一样,做埃利亚斯的英雄。”晚风裹着槐花香吹来,带着学堂的墨香与墓前的菊香,成了瀛洲最安稳的气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