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无声的战场 ...
-
四月的青城一中,被一种无声的紧张氛围笼罩。徐晏亭和陆靳风之间的冷战已经持续了两周,两人在教室里形同陌路,甚至连目光交汇都会刻意避开。
这种变化显而易见,连最迟钝的同学都感受到了他们之间那道无形的墙。
“他们怎么了?之前不是还好好的吗?” “听说是因为联赛名额的事闹翻了。” “陆靳风也太任性了吧,说不去就不去...”
流言蜚语在校园里蔓延,但两位当事人都保持沉默。
周一的数学课上,李教授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同学们,下个月将举行全国高中生数学建模竞赛。这是一个团队项目,每三人一组。我们班必须至少派出两支队伍参赛。”
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数学建模竞赛含金量极高,对保送和自主招生都有很大帮助。
“组队采取自由组合方式,周五前将名单报给我。”李教授补充道,“建议大家找互补的队友,建模竞赛需要多方面的能力。”
下课铃一响,同学们就开始热烈讨论组队事宜。毫无疑问,徐晏亭和陆靳风成了最抢手的队友人选,但大家都默契地没有同时邀请两人——谁都知道他们现在的状态。
徐晏亭很快被周明轩和赵琳邀请组队:“晏亭,我们一组吧!你负责建模,赵琳负责编程,我写论文!”
另一边,几个男生围在陆靳风桌旁:“陆同学,跟我们一组吧!你数学那么强,我们保证配合好!”
徐晏亭瞥了陆靳风一眼,后者正漫不经心地翻着书,似乎对组队毫无兴趣。
“我再考虑一下。”徐晏亭对周明轩说。 “还考虑什么呀!”周明轩着急,“这么好的机会!”
最终,徐晏亭答应了周明轩的邀请。而陆靳风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实力相对较弱的队伍——班上唯一一个全部由女生组成的队伍。
“他故意的吧?”周明轩小声嘀咕,“明明有更强的队伍邀请他。”
徐晏亭没有回应,但心中同样疑惑。陆靳风的选择确实令人费解。
接下来的日子,各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数学建模竞赛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团队配合要求极高。
徐晏亭的队伍每天放学后都会留在教室讨论。而陆靳风的队伍则总是选择图书馆的角落,安静地研究。
偶尔在走廊相遇,两队人会礼貌性地点头示意,但徐晏亭和陆靳风从不直接交流。
周四下午,徐晏亭队正在讨论一个复杂的优化模型,却卡在了一个关键步骤上。
“这个约束条件太复杂了,常规方法处理不了。”赵琳皱着眉头。 “试试拉格朗日乘数法?”周明轩提议。 “不行,会有维度灾难。”徐晏亭否定道。
讨论陷入僵局。就在这时,隔壁桌传来陆靳风平静的声音:“用动态规划,分阶段求解。”
徐晏亭队顿时安静下来。陆靳风并没有看他们,仍在指导自己的队员,但那句话明显是说给他们听的。
周明轩愣了一下,随即兴奋地拍桌:“对啊!动态规划!我怎么没想到!” 赵琳也恍然大悟:“确实可以!分阶段降低维度!”
问题迎刃而解。徐晏亭看向陆靳风的方向,对方却连一个眼神都没有分过来。
“他这是在帮我们?”周明轩不可思议地小声说。徐晏亭没有回答,心中更加困惑。
周五是提交初步方案的日子。各队都需要向李教授做简短汇报,接受指导。
陆靳风队先进行汇报。他们选择的题目是“城市交通流量优化”,一个难度很高的题目。令人惊讶的是,陆靳风让队里最 shy 的女生林雪做主汇报人。
林雪紧张得声音发抖,但在陆靳风的眼神鼓励下,逐渐进入状态。他们的方案思路新颖,模型构建精巧,连李教授都频频点头。
轮到徐晏亭队汇报时,周明轩自信满满地上台。他们的题目是“疫情传播预测模型”,紧扣时事,方案扎实。
“很好。”李教授评价道,“两个队伍各有千秋。徐队模型严谨,陆队创意突出。不过都要注意实际数据的获取和处理问题。”
下课後,林雪特意过来向徐晏亭道谢:“谢谢你们队的动态规划建议,帮了我们大忙。”
徐晏亭愣了一下:“我们没...” “陆同学说是你们分享的思路。”林雪真诚地说,“真的很感谢!”
徐晏亭顿时明白过来。陆靳风借用了他们的名义帮助队友建立自信。
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让徐晏亭更加困惑。陆靳风到底在想什么?既然愿意暗中相助,为何又要表面疏远?
周末,徐晏亭在市图书馆查资料时,意外遇到了陆靳风队的三个女生。她们正围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争论着什么。
“怎么了?”徐晏亭走过去问。林雪着急地说:“我们的模型跑不出结果,总是报错。陆同学今天有事来不了,我们完全搞不定。”
徐晏亭看了一眼代码,立即发现了问题:“这里有个参数设置错了,导致无限循环。”他快速修改了几行代码,“再试试。”
程序正常运行起来。女生们欢呼雀跃:“太感谢了徐同学!” “不愧是班长大人!”
就在这时,徐晏亭注意到屏幕上的一行注释:“# 参考徐队方案,但采用不同思路” 这显然是陆靳风的笔迹。
离开图书馆时,徐晏亭的心情复杂。陆靳风似乎在用这种间接的方式,维持着一种微妙的联系。
周一回到学校,徐晏亭发现自己的桌洞里多了一本厚厚的参考书——《数学建模高级技巧》,里面夹着一张便签:
“P134的方法可能对你们的题目有帮助。——无关人士”
字迹优雅而克制,一看就是陆靳风的风格。
徐晏亭翻到那一页,果然找到了解决他们当前难题的关键思路。他下意识地看向陆靳风的方向,对方正专注地看着自己的书,仿佛什么也没发生。
这种无声的交流持续了整个准备期。两队之间仿佛建立了一种奇怪的默契:表面上毫无往来,暗地里却相互借鉴、相互启发。
比赛日前一天,李教授召集所有参赛队员做最后指导:“记住,建模竞赛最重要的是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不要局限于常规解法。”
会后,李教授特意留下徐晏亭和陆靳风:“我知道你们之间有些...微妙。但明天的比赛,希望你们能暂时放下个人恩怨,为学校争光。”
两人都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点头。
比赛日终于到来。全市的数学精英齐聚青城大学计算机中心,气氛紧张而肃穆。
题目公布的那一刻,所有队伍都倒吸一口凉气:今年的题目异常复杂——“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内涝预测与应急调度”。
“这太难了吧!”周明哀嚎,“涉及气象、水文、城市规划这么多领域!” 连陆靳风都皱起了眉头,显然也觉得挑战很大。
四个小时的比赛时间,各队都在争分夺秒。计算机房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低声讨论。
徐晏亭队采取稳健策略,从基础模型开始构建;陆靳风队则冒险选择了一个创新的神经网络方法。
比赛中段,徐晏亭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们的模型在处理极端情况时总是崩溃。
“需要重新调整参数,但时间来不及了!”赵焦急地说。周明轩提议:“要不换个简单点的模型?” 徐晏亭沉思片刻,突然想起什么:“等等,也许可以...”
他快速写下几行代码,借鉴了陆靳风之前间接提示的方法。令人惊喜的是,问题迎刃而解。
另一边,陆靳风队也陷入了困境。他们的神经网络需要大量计算资源,但比赛提供的计算机无法满足要求。
“怎么办?模型根本跑不动!”一个队员着急地说。林雪快要哭出来:“都怪我建议用这个方法...”
陆靳风沉默地盯着屏幕,突然起身:“给我五分钟。” 他走向洗手间方向,但徐晏亭注意到他其实是走向了组委会咨询处。
几分钟后,陆靳风回来,快速修改了代码:“用分布式计算,把任务分解到多台机器上。” “但比赛规则不允许吧?” “我问过了,允许使用组委会提供的所有计算资源,包括备用机房。”
问题解决,队伍重燃希望。
最后的冲刺阶段,两个队伍都在与时间赛跑。就在离结束还有十分钟时,组委会突然宣布:“由于系统故障,所有队伍请立即保存作品。可能会提前结束比赛!”
机房顿时一片混乱。许多队伍惊慌失措,来不及保存最终版本。
徐晏亭队迅速保存文件,但发现网络传输异常缓慢:“完了,传不上去!” 陆靳风队也面临同样问题。
就在这时,陆靳风突然大声说:“用命令行□□命令!绕过图形界面的限制!” 他快速报出一串命令代码。
几个队伍立即尝试,果然传输速度大大提升。徐晏亭队也依言而行,在最后时刻成功提交。
比赛结束的铃声响起,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返回学校的路上,两个队伍罕见地同乘一辆大巴。气氛依然有些尴尬,但比之前缓和了许多。
林雪小声对陆靳风说:“谢谢你最后帮大家...” 陆靳风淡淡回应:“只是不想看到愚蠢的失败。”
周明轩碰碰徐晏亭:“其实他人还不错嘛。” 徐晏亭没有回答,只是看着窗外陆靳风的倒影。
一周后,比赛结果公布。青城一中有两支队伍获得省一等奖:徐晏亭队和陆靳风队。更令人惊喜的是,陆靳风队还获得了创新奖。
颁奖典礼上,两队并肩站在领奖台上。拍照时,摄影师要求:“靠近一点!笑一个!”
徐晏亭和陆靳风下意识地向中间靠拢,肩膀轻轻相触。那一刻,两人都愣了一下,但都没有移开。
快门按下,定格了这个难得的瞬间。
会后,李教授高兴地拍着两人的肩膀:“太好了!你们证明了一中的实力!特别是最后互相帮助的精神,值得表扬!”
徐晏亭和陆靳风对视一眼,又迅速移开目光。
“只是不想输得太难看。”陆靳风淡淡地说。 “彼此彼此。”徐晏亭回应道。
回教室的路上,周明轩兴奋地计划着庆祝活动:“我们必须庆祝一下!班长,你说呢?” 徐晏亭心不在焉地应着,目光却追随着走在前面的陆靳风。
在楼梯转角,陆靳风突然停下脚步,等徐晏亭走近时,低声说:“那本书,不用还了。”
徐晏亭愣了一下:“什么?” “《数学建模高级技巧》,送你了。”陆靳风语气依然平淡,但少了几分冰冷,“反正我也用不着了。”
说完便转身离去,留下徐晏亭独自站在原地。
春风从走廊的窗户吹进来,拂动少年的衣角。徐晏亭望着那个远去的背影,心中的坚冰似乎融化了一角。
也许,有些改变正在悄然发生。即使表面依然冰冷,但某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回到教室,徐晏亭打开那本《数学建模高级技巧》,发现扉页上有一行小字:
“致值得一战的对手。——V”
看着这行字,徐晏亭的唇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也许,他们之间的关系从来就不是简单的朋友或敌人。而是某种更复杂、更微妙的联结。
而这种联结,正以一种无声的方式,悄然改变着彼此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