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书名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浮生火》  第57章

网友:在水一方 打分:2 [2014-05-31 21:10:19]

本来只想随便诌几句话的,但是看到了作者回复,仿佛看到了作者期待的眼神,于是断然回去看第二遍,打算郑重地……诌一篇评论。然后,就发现我的确有要说的呢~咳,在此说一下,可能有一点拍的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里的几乎为引用内容,可能有少部分表强调。姜思齐和杨季昭在本评论中通用。
先说说本文的人物形象吧。从杨季昭开始,因为他无疑是本文的灵魂人物。我觉得他重生以来,心如已灰之木,所念者无非为杨家平反洗冤和复仇二事。“他的仇人,上到九重天子下至权臣大将……思前想后,除了金榜题名投身宦海,竟是全无其它选择……除了走上这条青云大道,他又有什么办法才收敛起罪人岗里他妻子儿女的残骸,让他们尸骨不至日日暴晒……终于一天,他箭下所指将不再是无知无觉的木靶,而是那群背信弃义的罪徒……从杨氏阖家死去的那一日,便已故友义断君臣缘绝,二人间只剩下不死不休……若想有朝一日向那皇权拔剑,除却几无可能的造反一途,势必要有一样毫无退路又至高无上的盟友,对自己而言,实在没有比池凤翎更合适的进身之阶……”,从以上原文中可以看出,杨所选的道路,是成为池凤翎的幕僚和朝廷的政治新星,推着池凤翎走向至尊之路。而杨之所以选择池凤翎为东主,是因为他觉得池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位皇帝。如果池成为了皇帝,此时姜思齐作为他最倚重的心腹,提议为杨氏平反,想必池无不允之理。在这里插一句,我觉得不管下一任皇帝是谁,登基后都必然要给杨氏平反,杨氏已无后人在世,又人望极高,这种既能收买军心民心又对皇权没有损害的事情为什么不做?所以,为杨氏平反这个任务想来是不难达到的——只要杨元帅肯等足够久的时间。但是复仇呢?从原文中可见,杨所想的复仇,是指皇帝和参与诬陷他的所有人的死亡,所谓“不死不休”,这个……别人就算了,要想让池霖非正常死亡,表示不太容易呢。如果池凤翎当上了皇帝,他代表的就是皇权,所以池凤翎绝对不可能支持杨杀了前任皇帝。用最简单的想法来想一下,你能杀了前皇帝,那肯定就有胆子杀了现任皇帝啊,这种人,谁敢留?所以,我觉得如果杨把自己最大的敌人理解为皇权,那池凤翎绝不会是他的盟友;如果要把敌人理解为皇上……可能除了那群没念过“天地君亲师”的武将也不会有支持者啊。而且杨明显受的是非常正统的儒家教育,所以这里作者写他的心理活动,要与池霖不死不休什么的,我真是挺惊讶。我觉得儒家对君王的态度,就像大陆对台湾,所谓“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分裂活动决不妥协”,那真是百炼钢成绕指柔,温情脉脉得很。如果君主犯了错呢,大臣就要劝谏,实在不行呢就死谏,真的忍无可忍了,顶多逼宫换个新皇帝,然后逼宫的那一批人多半还要死在新皇帝手里,所谓弑君这种事情,一般不是读书人干的。遭遇这种冤案,大臣们一般怀有的是“怨”,宛转迂回的,恐美人之迟暮,仍盼着君王回心转意;而杨大人直接怀的是“愤”,而且直接要与皇帝不死不休了,我还真觉得他的思想……咳,超越了时代。当然,他想要杀了皇帝是绝对有理的,但是在古代那个环境,我不知道他要怎么达成目标哎。虽然《浮生火》里面描述的王朝本身也比较奇葩就是了,这个我在后面谈。
然后说杨的心灵转变。杨元帅前生信奉的准则并没有给他好的回报,当有了重活一次的机会时,这时人很容易产生对信仰的怀疑,应该是很容易黑化的。因此,作者在姜思齐面对广平兵变时的态度转变方面,处理得特别好。“想来个中必有空饷情弊,这才激起兵变……他生平最恨喝兵血的行径,当年因此被法办的贪官墨吏不知有多少,想不到时隔多年会在此地撞见此事……嘿,兵事糜烂如何,天下鼎沸又如何?这总归是他人江山,自然越烂越好……自己届时在城外趁乱潜伏,斩几个贼军后急走禀报大军,演一把浴血奋勇的好戏,何愁搏不到忠肝义胆的名声?再加上读书人的身份,趁势而起并非难事……
(然而)事到临头,总是难以袖手……拯救性命的,从来就不是他们这些将领,而是这些握着兵器真真切切以性命相搏的士兵……任凭命运多舛,际遇惨烈,今日的秀才姜思齐,当年的西北道元帅杨季昭,从未有一日忘记过……”。很明显姜思齐面对兵变,对士兵是有同情的,但更多的是心灰意冷和漠不关心【这总归是他人江山】,甚至想借兵变清风直上青云,这里对元帅阴暗心思描写得越多,越是衬出最后那一句心里独白“事到临头,总是难以袖手”的可贵,元帅挣扎过,但他最终选择的,和上辈子没什么两样。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名。一点为国为民的赤血丹心,虽经历过上辈子的灭顶打击,这辈子虽有内心波折,但始终未曾消磨,这就是“虽九死其犹未悔”吧。还有,杨前世以诚待人,但被狠狠背叛,肯定是大受打击,他作为姜思齐,大概是处在一种很想相信别人但是已经没有了相信的能力的状态。这一点及转变在他面对秦粱时,很明显的表现了出来。就算知道了秦粱从未背叛过他,杨心里的伤口,就像被钉子钉上去的木头桩子,就算钉子拔出来了,依然有难以磨灭的痕迹。“除非杨季昭复生,亲手揭开他这段心结,否则药石罔效……我杨季昭又岂能代黄泉下的冤魂说一声你亦无辜?纵你不曾负……杨季昭,你明明秦粱必将亡于心症,可你竟束手旁观,忍心相顾……他与秦粱相距不过半步之遥,却无法再同那时一样,喊上句秦兄弟……你已不复从前那个一碗酒,一抱拳就将背心托付他人的杨季昭……乱矢之下终有真实,只是这一份真实,他怎样也不甘,不愿,不忍去相信……旧日杨季昭已死,如今我重回世间,满怀戒备处处谨慎,从不曾与人交心。纵然如此,有些东西还是没有变……秦兄弟,一路走好……”。杨就算明了秦粱不曾背叛,但心结难解,不愿相信。但是猜到秦粱决意赴死的那一刻,【不甘,不愿,不忍去相信】,我觉得,这里的“不甘、不愿”是不愿放下因家人之死对秦粱的迁怒,然而【乱矢之下终有真实】。秦粱以死报主,求仁得仁,这一份真诚,终于让杨季昭相信了吧?最后,杨季昭在佛前默默祝祷,又重新叫了“秦兄弟”,放下不甘不愿,重新敢于相信他人,我想到了《相约星期二》里面的那一句“跟生活讲和”,我想,元帅终于释然了。
接下来分析一下杨氏的案件和皇帝性格。在杨季昭看来,这个案子冤不冤呢?冤,简直是千古奇冤。但是从皇帝的角度看,办了杨季昭有没有必要呢?有,非常有。“原来西北道方圆足有近百万里,而大锦本土亦不过一百二十万里……但元帅一声令下,西北顷刻易帜,何需一年天下便在君手……”。西北道的面积几乎与大锦面积差不多,而西北道烽火熄灭未久,兵卒犹有豪气,刀弓犹未蒙尘,与承平日久的大锦本土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而杨季昭在西北军政一把抓,说是“西北王”也不为过,所以魏平雨的那一句【但元帅一声令下,西北顷刻易帜,何需一年天下便在君手】实在是大实话,表示,杨季昭之于皇帝,已经不是功高震主的问题,而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问题了。我不是说皇帝有理,这种冤案,他有什么理?但是情势使然,我觉得任何人做皇帝,都不能容忍这样一个臣子的。这里插一句,杨同志其实也蛮失策的。你在前方打仗,应该像王翦一样向皇帝要东西,像萧何一样欺压百姓,总之,不要让你的名望超过皇上嘛;你交出兵权,还当枢密副使做什么,学范蠡泛舟五湖多好啊。可是你偏偏那么严于律己,搞得西北道的军民只认你不认皇帝,哎……什么皇帝才能容得下你啊。当然啦,杨元帅正是因为他的私德公德都当得起君子一称,我们才会敬重他嘛,小说人物与现实还是有差别的,杨的失策之处恰好是他的伟大之处。但是这里对杨案的处理,表示,皇帝也好失策啊。如果对付杨季昭的目的仅仅是巩固他的统治,那他的处理方法充分证明了sb怎么写。你指控他谋反,但是人家连兵符都交了,怎么谋反啊?其实,老百姓挺好骗的,当年岳飞死的时候,老百姓们都在建秦侩祠呢,所谓“白铁无辜铸佞臣”云云,都是后来的事情。但是你这一指控,天下人竟然都知道这是冤枉,可见无稽到了何种程度,真是别玩了。只为了巩固皇权的话,只要杨季昭死就可以达到了呀。你可以先指使大臣上书,说杨贪墨啦,或者别人贪墨牵连到他啦,总之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罪名,客客气气地把人请到监狱问话,但是监狱里疫病流行,一个不小心,杨枢密竟然挂了!(虽然这样好像也有好多事情要操作……也未必可行)名臣逝世,天子悲痛,把狱官当做替罪羊,再追封杨季昭一个王爵,办个国葬什么的啦……这样,又消除了威胁又收买了杨季昭旧部的人心,多好。但是,皇帝大人硬是要把杨氏满门踩到地底下,所以,他得到的结果是“若非多方弹压,更有东南两面二十万大军压境,西北道怕是早就反了不知多少次。饶是如此仍随时都有倾覆之势……西北道的将士已在饮马磨刀;西北道的百姓家家追思设祭;如今西北道的读书人又以这样的方式回击中原皇帝,将他的无德寡恩昭告世间……然而如今只怕旦夕之间,这片土地便将干戈四起”,看到这些句子,真是令人狂笑不已,皇帝大人你为谁辛苦为谁甜啊。所以,皇帝不惜冒着自身统治被倾覆的风险,也要把杨氏钉在耻辱柱上(虽然好像没有成功),灭杨氏一族,可见,他对杨的感情,绝不仅仅是正常的皇帝对权臣的忌惮与厌恶,说是咬牙切齿生啖其肉的恨意还差不多。但是为什么皇帝会那么恨杨呢?我不知道……相信作者之后会给出答案的,嗯。压一根黄瓜赌与箱子里的少年骸骨有关。抛开皇帝对杨案的处理,来看皇帝这个人,我只有一个字评价:渣。“其实他造不造反又有什么打紧?我只恨杀他太迟了……朕自有道理,你不用惦记,实在不忍心,记得七月里給他家里人烧些纸钱。朕只当没看见,瞎子一个。”问世间渣为何物,请看此处引用。太恶心了,不想评价,千言万语一句话,你妹啊,烧纸钱这种“小恩小惠”我真是恨不得糊你一脸。姜思齐曾评价殷浮筠“颇负治才,见识通透”,可是皇帝呢?“最喜的便是他这种顺从恭良”,“不过你虽没有入宫,在朕心里和后宫中人也没什么分别”,拿一个潜在的干臣当玩宠,真是尼玛。不过读这一段:“‘朕其实有些后悔,实在不该太早就要了你。毕竟你那时不过十几岁,于此事懵懵懂懂。这些年又扣着不让你娶妻生子,不过朕的这一点私心独独对你,你可知道?’说着细细打量他,眼中若有所憾,亦若有所盼。”我就想到了那具十六七岁的少年的骸骨,皇帝要了殷浮筠是在他十几岁,眼中“若有所憾”,说不定就是对那个少年的移情作用。咦,我为什么这么自然地认定那个少年是皇帝的旧爱?算了,相信这个疑团以后会解开,而殷浮筠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我们接下来会说。
了无曾对姜思齐说:“普天之下能看破施主来历者不过三五人而已,而今夜之后便又会少了一人。”就算能看破姜思齐来历的有五个人吧,了无算一个,紫薇先生也算一个。另外我觉得殷浮筠应该也算一个。“殷浮筠眼睛盯着案上的那沓书卷。最上正是姜思齐的会试考卷。而旁边摊开的一两张纸上则清清楚楚写明了他姓甚名谁,哪里人士,父母姓名,生卒年份等等。他唇边慢慢的泛出一个笑影”,说明殷浮筠发现姜思齐的转变有蹊跷了。“殷浮筠睫毛眨了眨,道:‘是么?我的家乡在西北界,这里对我倒有些偏热。’……殷浮筠一直专注的盯着他眼睛,见他不以为意,眸光微暗换了话题。”哈哈,殷大人你是很想让姜思齐在意么?但是一个西北界跟姜思齐有什么关系呢,跟杨元帅有关系才差不多呀。这里感觉好像殷试探姜思齐,而且殷出身西北,应该对杨元帅有亲近之情。而这一段“涌潮般交替而来的欢娱与痛苦里,殷浮筠的双眼慢慢失去焦点,然而却始终不曾合拢,一直凝望着上方那高高的蟠龙顶。振荡冲撞一波波此起彼伏,似乎永无止休,淡朱雕顶亦随之忽远忽近,似如那年林中青竹般时而清晰时而朦胧。只世间不会再有那样的男子烈烈而立,剑气冲天”,哦,我好像发现了什么神奇的东西~~所以殷浮筠是知道杨元帅撞破了他和皇帝的竹林play么……而且好明显的看出了殷大人对元帅的好感啊。然后殷大人对姜思齐的态度就好得令人发指了,我一看到后来殷和姜的互动,就感觉殷好娇羞的感觉……咳,扯远了,我只是想证明殷浮筠知道姜思齐就是重生的杨元帅而已。当然这一切可能是我脑补过多了也说不定。
再说一下魏平雨。之所以说他,不仅因为他是台面上一手算计了西北诸将,策划了联名上书弹劾杨季昭一事,更是因为,秦粱的疑问“整个西北界如今被魏平雨经营得密不透风根本无隙可寻。末将想不通名字同列在那奏本上,我等三人就要受千人咒骂,他魏平雨又怎么会是另一番景象”我也有啊掀桌。天下人皆知宣瑚生,秦粱,白燧,魏平雨上书背主,魏平雨是怎么独独逃脱了群众谴责的?这件事我怎么也想不通,叹气。然后魏平雨经营西北界,结果如何?“西北道的将士已在饮马磨刀;西北道的百姓家家追思设祭……”这摆明就是要挑起天下大乱啊。还有那一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为大计者,我亦无可奈何”,看完这一句,我只能表示:水……真深啊。彻底看不懂魏平雨的画风了。
还有一处不解,“以性命相托的义兄指认他多年前便与他国有所勾连”,这个元帅的义兄有出现过吗?
再来说作者的措辞遣句。我一直觉得,文字的第一要义就是能流畅地表达作者想表达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要文从字顺,华丽或朴素反而没有高下之分。初见作者的文,是杨殷的《旧事》,几乎从第一章起,我就完全沉浸在了作者编织的世界,现在回忆起来,但觉一片缱绻缠绵,对具体措辞倒没什么印象了。直到看到那一段“事到如今他才突然发现,原来对这个男子,自己除了他的名字之外其余竟然一概不知。他是何门何派,平素做些什么,家里有哪些人,将来做何样打算,他从未谈起过。说来认识他不过月余,自己居然将身心都彻底交付,此时想来,简直可怖之极。”,才从故事中脱出,恍惚间看到了be的影子,不由拍案叫绝,从此杨殷就成了我脑子里不可动摇的一个cp了。但是看到了《浮生火》,或许是因为这篇文比起《旧事》,走的是情节流而非主打情感,所以我看文时一直抽离于人物情感,注意到了作者的语言描写。
首先作者的文字功底是很赞的,刻画人物时仅用寥寥数语即可传神,大段叙事时也是款款道来,有条不紊。“‘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那时他一面埋头书写奏本,一面训斥面露不屑的魏平雨,‘你便是李愬,又有几个雪夜可下的蔡州?’”,这种句子实在不是随便能写出来的。具体情节包括夜会柳砚笛,假扮道士,拆看棉衣等等,无不妙趣横生。“秦粱正自屏息倾听,这一句入耳精神陡然大振,明明病弱之躯,此刻却是神采飞扬,嘴上只笑道:‘也不见得就是鬼魂,天神下凡也未可知。’说着又小心的道:‘却不知元……他又去了哪里?’”,这里,刻画人物性格真是妙极了,而且这话只有秦粱说我才不觉得违和。而元帅和巨蛇对峙时,秦梁想的那一句“我就知道世上终有神佛。”和其后的心里描写真是让我热泪盈眶啊。还有当游帧在寺庙遇险时,宣瑚生的“三府总兵在此,谁在纠缠我的副兵官”,又霸气又有点慵懒的调调,瞬间戳中萌点,我都快被闪瞎了。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觉得作者的语言好像不太经得起推敲呢。略举几个例子,请恕我不写出章节名了。“宗谱处,人心处,青史处,终失埋骨处。前世途,今生途,轮回途,无觅安心途。”这是两句对仗,上一联里,我觉得,宗谱相对的是一个家族,而人心是最为幽微之处,青史千万人翻阅,应为最大,所以要排序的话,要不要按“人心处,宗谱处,青史处”呢?不过这里纯粹是我的个人想法,这种东西应该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无所谓对错的。如果把宗谱理解为血脉荣辱与共,与自身相关最密切,人心为别人的看法,终究与自己隔一层肚皮,而纵有千秋史笔,亦不能左右活人的选择,与自己最没有关联,那么作者的排序也说得通呢。【所以这里是我想多了……】不过这一处“他(殷浮筠)这一笑当真山为眉峰聚,水是眼波横。韶秀明媚动人之至”,就好像有些问题了。“山为眉峰聚,水是眼波横”是把山水比作人的眉眼,相信作者是想用此句表达殷浮筠眉如远黛,眼若秋波,是把人的眉眼比作山水,用“山为眉峰聚,水是眼波横”来形容,似乎搞错了本体和喻体。而这一句“御史台的大人们于诸位官员对女色上的清白操守十分关心,对男色上头却漫不在意,甚至以此为正人君子的作为”,须知“此为正人君子的作为”的隐含义就是“非正人君子者不为此事”,而“食色性也”,喜好男风,正人君子可以,鸡鸣狗盗之徒亦可以。无论如何,这不是鉴别正人君子的标志。此句不妥,改为“御史台的大人们于诸位官员对女色上的清白操守十分关心,对男色上头却漫不在意,觉得此事虽正人君子亦无不可为”,似乎逻辑上会通顺一点。第一卷结尾处“既回世间这遭,任澈都宫阙如何深在九重,我必一箭射落”,这也是一处我看了很久也看不明白的句子,如何射落宫阙?除非把宫阙想象为天狼星,但这样也未免太穿凿了。如果把“九重”理解为九重天上,那么宫阙就应该是“远”在九重而非“深”在九重;如果“九重”指数量极多,层层叠叠,那么射落更是无从谈起。【我知道纠结这个显得太rp,但我就是这样一个bt哎~】最后,这篇文里,对皇帝的称呼是“靖宗”,这种庙号应该是皇帝死后才有的吧,皇帝还活着,就称“靖宗”,似不妥当。
其上所举的小小例子,有的白璧微瑕,纵瑕不掩瑜,我亦微感遗憾;有的就是我自己想多了,作者不必在意。现在只凭兴趣写文且文笔好的人不多,我对作者抱有十分期待之余亦是十分崇敬,有吹毛求疵之处,切盼见谅。
最后说一下cp问题,无cp大好啊。本来元帅上辈子撞破殷和皇帝私情时,“又觉斯文扫地,撞到这种事的自己也面目无光,有愧师恩,实该闭门思过才对”,说明元帅对男风完全无感嘛。而且他今生一直觉得自己有愧于妻儿,心结又那么重,我很难想象他放开心防,会和哪一个男子有结缡之义啊。再说,我目前也不觉得有人配得上元帅啊。咳,就让他单着吧。当然如果作者想造出另一个完美的伴侣给元帅,我也是乐见其成哒~xd
最后的最后,谢谢薄裘姑娘的好文章~~

   

[1楼] 网友:清烟醉醉 [2014-06-01 00:27:11]

果真长评233我觉得皇帝渣也是有理由的吧,现在全文都是在以元帅的角度来进行各种描写,或许他在不经意间做出的某些事情刚好触到了大家的底线,兔子被逼急了还咬人呢,何况是高高在上的君王?在目前看来,元帅身死家灭是很惨很不道德,但我一直坚信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元帅要是没做出什么事情大家又怎么会去害他?而且还是那种被信任的人背叛,而且还不止一个。诚如楼主所言,皇帝对付元帅的方法还真的完美诠释了何谓sb,这罪名找的是一个比一个不靠谱……但前文也曾提及在先皇时期他的各个孩子死了大半,最后活下来的皇帝就算有杨家的帮助但说他自己没有两把刷子谁信啊?自古以来能当上帝王除却傀儡皇帝和其它特殊原因,大多都是有点本事和头脑的。同理,皇帝怎么会选择这么愚蠢的办法来整死元帅?他大可按照楼主所言行事,而不是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就算功高盖主,也不应使用这般手段,除非皇帝对元帅是恨之入骨,这点在前文也得到了证明。当然皇帝为何要杀元帅此等天机中的天机,我能猜到就真的见鬼了……其实这文很多伏笔,还有着一直埋下去的趋势,看多了就淡定了……话说回来元帅的看人眼光应该大概不差吧……他既然会在宫斗中支持皇帝应该也是觉得他还有两把刷子吧……毕竟前文提及在前世像李一这样的人是根本不会得他一顾的【←我真心没有贬低李一的意思大家求不误会】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觉得皇帝还有点本事的原因了……最后就是,用手机打的字打了我半小时……QAQ手都打抽了累感不爱……

    [投诉]

[2楼] 网友:在水一方 [2014-06-01 10:07:23]

使劲蹭一楼姑娘~其实你要说的我赞同啦。皇帝是人品渣,自己肯定有手段的,否则也不会和元帅做朋友这么久。但是他如此不合情理地处置元帅,我觉得另有隐情吧。另外,在目前元帅一直都是个完美形象,我在评论里说他有些行为不合时宜,倒不是可恨。

    [投诉]

[3楼] 网友:== [2014-06-01 18:22:45]

作者看到更新就好了

    [投诉]

[4楼] 网友:清烟醉醉 [2014-06-04 19:16:26]

回蹭回蹭~皇帝人品什么的我就不想说了,现在他在文里就是个大反派,元帅要真发飙他的戏份应该就结束了……元帅的前生谋略五颗星人心五颗星人品五颗星身手五颗星外貌五颗心【←_←】就算后来到了姜思齐这个面貌不佳的身体里也仍然能凭借那傲视群雄的气势和仍旧非凡的身手来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高歌复仇,这样的人要还不是个完美形象我就是语死早了,但是麻麻说,世界上不存在着完美,任何东西都有着他的瑕疵,有些可能很大让你无法忽视,有些可能很小让你直接忽视,但不管你忽视与否,瑕疵都存在。所以如果这样说的话楼主姑娘指出的某些行为不合时宜就说得通了。但与此同时,让我们回望在楔子里就已经进行的描写【以性命相托的义兄指认他多年前便与他国有所勾连。并肩而战的袍泽证词赫然在目,直指他杀良冒功。悉心教导的学生到头来言辞灼灼称他早有不臣之心。而最后皇帝陛下的圣谕终于将他钉死在史书的佞臣传上。】上诉的义兄、袍泽、学生,元帅都可谓是倾尽了心血。感情换感情,我不相信在与元帅的多年相处中这些人会没有原因就将元帅置于死地。而且那些理由,那些人,真的是一个比一个让我泪流满面……能做到这种地步的我觉得根本就是那些人对他有着深仇大恨,杀之而后快,这已经不是能用不合时宜来解释的了,应该是元帅做的某些事情太可恨了吧激起群怨……以上纯粹个人观点,话说我家键盘你还能更傲娇点么,我按一次你给我蹦十个符号出来是要闹哪样啊QAQ……

    [投诉]

[5楼] 网友:在水一方 [2014-06-05 13:35:19]

再蹭蹭~(蹭掉毛了orz……好像完美这个措辞不妥当呢~肯定一个人的行为不管怎么高大上都不会让每个人满意的啦。我是想说,元帅的行为好像儒家书里的范本,但是人至察则无徒,所以可能不是元帅做错了什么,而是……咳,就是不合时宜吧。就好像苏轼还不是光风霁月无愧于心,但是一生各种被贬。元帅在西北位高权重,肯定挡了野心家和某些有上进心的人的路啦。而且元帅不可能对谁都好,他总要代表某一方利益的嘛。但是我还不确定他是为国为朝廷还是为民为军多一点。反正文中有提到,元帅特讨厌侠以武犯禁的事儿,所以如果西北有武林中人的话,相信是不喜欢元帅的,嗯。至于大家背叛元帅的理由,应该还在伏笔中吧,元帅自己也没想通,咱们能理解就怪了。

    [投诉]

[6楼] 网友:在水一方 [2014-06-05 13:43:23]

其实我想说的是,道德和理论上对的事,在现实中未必会行得通,毕竟……世道还是挺乱的。另外,为了权财背叛的事情真心不少,但是元帅这么背的不多。

    [投诉]

[7楼] 网友:清烟醉醉 [2014-06-05 19:32:43]

赞成楼主姑娘的观点~所以我说世界上不存在完美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在目前元帅做的事都天经地义可别人或许不这么想,何谓正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不同的定义,但阻碍了你的利益的人就算怎么说我就不信人心里会没有点怨恨在,久而久之当那些怨恨爆发出来的时候应该还称得上可怕吧,那些江湖人士或许就是个伏笔吧。而且西北将,一个个已经位高权重要什么有什么了,但我总觉得人的野心是没有止境的,到了一个高位就会想去更高的地方,西北将威名远播,元帅想金盘洗手可不代表他们也这么想,或许他们想去到更高的地位,去看更好的风景,去拥有更大的权力,这一点我觉得在魏平雨身上貌似已经露出端倪了。至于背叛理由什么的,我深深表示我智商堪忧,就像走在迷雾里一样什么都看不见,能猜出来的话我就是偷看了作者大大的大纲了……西北道被辟为疆场多年,胡人汉人早就混在一起了,这世道本来就够乱,然后又加了个官场进来,这世道就又变深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乱世讲道德跟找死无异。但其实所有人里最让我想哭的是西北将啊,照理说他们已经够位高权重天下闻名了吧又有什么权财可以让他们甘愿背负骂名……其实老实说吧,在看楔子的时候我觉得外貌或许是元帅的一大利器,在看到他后来重生到了黑张飞身上后我就捧着那破碎的玻璃心认为武艺和气势或许是元帅的一大利器,但想着想着又觉得不对,武艺再高被围攻就OVER了,气势再强也不能当饭吃啊……最后我就捧着那已经碎成渣的玻璃心继续看下去,然后愈发觉得其实西北将才是作者大大开给元帅最大的金手指!话说你们怎么看……

    [投诉]

[8楼] 网友:在水一方 [2014-06-05 22:57:25]

其实整篇文章里,看得最津津有味的就是元帅和秦粱等等人回忆西北将的趣事啦,觉得真是各种肝胆相照袍泽情深啊,然后想到他们【其实好像只有魏平雨吧,别人是被他坑了】背叛什么的就可心塞了。其实我觉得魏平雨水很深啊,他是那个崔啥啥最得意的弟子,但文中说过上书的四个人都是元帅从微末中一手提拔的将领,所以魏平雨应该最开始在军中底层的……这不科学……
感觉大西北是元帅的根据地啊,它被胡虏侵占百年,在文中才回归了二十年不到,我觉得可能西北大部分人还没有身为“大锦人”的自觉,朝廷的威信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觉得西北的百姓们应该都是元帅的脑残粉啊。

    [投诉]

[9楼] 网友:在水一方 [2014-06-05 23:01:25]

其实要说西北将想推着元帅造反我也信,就像清烟姑娘说的“西北将威名远播,元帅想金盘洗手可不代表他们也这么想,或许他们想去到更高的地位,去看更好的风景,去拥有更大的权力”,这种主上被部下逼着往前走得例子太多啦,哎……心塞

    [投诉]

[10楼] 网友:清烟醉醉 [2014-06-08 14:00:27]

我看得最津津有味的也是元帅和西北将众人的互动,字里行间仿佛窥见了当年元帅纵横沙场所向披靡的风采,看得我是狼血沸腾嗷嗷元帅快到我碗里来~(≧▽≦)/~!
其实对于魏平雨吧,他能在西北将中拥有小诸葛之名就足以证明他的智谋应该不差,没记错的话之前宣瑚生遇刺的时候元帅曾经提及在他所认识的人里面只有大将魏平雨和谋主孙先生有此等本事做出这样精密的策划,而且他虽然是坑了战友,但在后来秦梁在找他要说法的时候却说“我害元帅?我会害元帅?”【←我才不会说硬生生从里面听出了JQ】,魏平雨目前看来很矛盾啊,我真的纠结死了……
我觉得元帅用人是看本事而不是看人吧,身份卑微如秦梁他也照样提拔,连对元帅有大恩的景国公长孙游帧都那么不客气,照样是从底层做起,魏平雨一开始在底层也好理解吧。
魏平雨水深这点我真是举双手赞成在水姑娘的观点,诚如你之前所说的在魏平雨管辖下的西北真的是对朝廷怨念十足,这其中虽然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都是元帅的脑残粉,但魏平雨的经营也的确功不可没。元帅戎马半生,是他一手把西北这个原本的“蛮荒之地”从深渊里拉了回来,让原本受战乱所害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西北人重新感受到了安定的幸福,将心比心换成我去当其中一个西北人我都把整颗心都交给元帅从此拜倒在他银甲之下当枚合格的脑残粉了……
对于西北将吧,我觉得也不能全怪他们,毕竟野心这玩意是所有人的通病,它是人类的劣根性,所以自古以来的事例那么多……

    [投诉]

[11楼] 网友:清烟醉醉 [2014-06-08 14:09:02]

~(≧▽≦)/~话说这被我们两个活生生盖成话题楼了~

    [投诉]

[12楼] 作者回复 [2014-06-09 13:45:55]

你们把长评盖成了话题楼,tot,干得好!
首先谢谢在水一方和青烟这么严肃的讨论,我好感动tot。
杨季昭这个人吧,前世是比较典型的儒将。这个朝廷基本是士大夫+勋贵组成的,本来两者是泾渭分明的,但杨季昭这里出了点问题,他的家族是勋贵,可姑母是贤后,老师是名儒,所以他身上有很多儒林风气,很多理念非常典型的文人,但是西北又是个各族林立的地方,各种观念彼此冲撞,他整天打仗,之后多年处理政务(其实这点是不现实的,严重一点属于事实割据了,原谅脑残的作者),所以他身上有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内心深处本来就各种念头都有,只是忠君爱国这方面还要强一点,(要不然当年魏平雨劝他自立,他不会拒绝之后又把西北交给这个人,而且回去之后明哲保身,其实这已经不能称得上纯臣了,),结果不幸很惨烈的挂了一次,挂了之后又很努力努力的读书,考了个进士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想很诡异的变态了……哦,不, 是变化了,对皇权的存在开始怀疑起来,虽然他本身也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但是敌人的堡垒往往从内部攻克,嗯。这么说吧,杨季昭重活一次,是很清晰的把国家和朝廷给彻底割裂开来,他至今所有正面的举动,都是为了”华夏“”百姓“而非为了”大锦朝“。其实这也有他个人因素,他毕竟是从小就跟着皇子们一起混大的,什么‘朕受命于天“这种屁话骗不了他,他对皇权多是一种习惯性的尊崇,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顶礼膜拜,所以种种经历,造就了他这样一个思想和整个环境都迥异的人。
皇帝杀他有道理吗?有道理,换我是皇帝身旁放这么个人也睡不好(除非碰到非常强势英明的开国皇帝,一般这样情况下功高盖主的将领除了造反没啥选择,要不就是个死,何况杨季昭不仅会打仗),只是皇帝杀他的手段大错特错,而且选的时机非常差劲,所以皇帝杀他是出于私怨(这是全文最大的梗哇哈哈哈哈哈哈,我得意的笑),这个时候皇帝已经非常脑残了(当然他脑残也是有原因的,哈哈哈哈哈,我得意的笑)。
殷浮筠这里也是个扣,小诸葛也是,至于秦粱和宣瑚生,则是倒霉催的……但是魏平雨一定要拉他们下水也是有原因的,比方说魏平雨可没有拉其他人啊,他就没拉游帧,也没有拉沐琼他们,这里也是扣(哈哈哈哈,我得意的笑),西北四将,还有一位是白燧,这卷里会把他的扣解开,嗯。我越写越苏小诸葛,可能最开始想塑造奥贝斯坦一样的人物,但是后来又有点变形,不管怎么说,试试吧,第一次写这种人,怕写不好。
至于文笔之类,多谢夸奖,但是真的浮云啦,我的文笔谈不上好,只能说通顺而已,尤其是这篇文,我其实走点家风的(要命的是也不是点家风,失败失败),不希望用大篇幅华丽而华丽的文字去掩盖情节本身,所以比较朴素(哦———)
你指出的描写问题都有,一来有的时候写得比较急,因为很多码字时候在晚上,急着要睡觉,基本不思考直接落笔,不太讲究;二来我很羡慕人家随便几笔就那种看似无理细品却恰到好处的文字,比较遗憾自己比较匠气,偶尔试着乱来几笔,结果东施效颦,泪……
庙号的问题,嗯,其实称呼皇帝年号比较恰当,不过我看历史小说时,尤其网文(说实话基本都是网文,大雾),直接称庙号的居多,所以就直接这么写了,这是不对滴,but这个是奇葩文,就奇葩一点吧,多谢指出。
CP问题,让我再想一下,只能说,要么很淡,有也是和世子……这点是不变的。
谢谢长评,谢谢你,谢谢青烟。
ps:杨威利是我最爱的小说主角,绝对本命,我不会告诉你银英读了一百遍,都止步在他被刺杀那段,泪奔。如果你也喜欢他,可以试着看下shoulder提督的银英同人,她是台湾人,作品基本都是粮食,我超爱的作者之一。

    [投诉]

[13楼] 网友:cipusa [2014-06-09 20:07:53]

哎呦我去居然能在这里看到shoulder简直会心一击……银英里面我第一本命吉尔菲艾斯(不知为何……)第二本命杨所以对奥贝斯坦……嗯(眼神死) 跑题了我只是想说……奥贝斯坦!小诸葛!作者大大你怎能如此啊!我心中芝兰玉树玉树临风的小诸葛瞬间就……裂了……

    [投诉]

[14楼] 网友:喵星人 [2014-06-09 22:20:26]

有也是和柿子!⊙▽⊙!也就是说宣美人没戏了T_T

    [投诉]

[15楼] 网友:在水一方 [2014-08-16 17:47:25]

过了好长时间再来看一眼,作者姑娘居然回复啦~我的智商不能把奥贝斯坦和小诸葛放在一起……这是差了多少啊,颜值就差了十个太阳系了吧2333 我非常喜欢杨,连带着银英动画片都舔了一遍。杨去世后的银英我都没怎么看了,就像诸葛亮死后的三国演义我也没怎么看了一样。同人的话,我接触银英的时候银英热已经过了,所以没怎么看过相关的好文章……感谢推荐,这就试着找找。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最后生成:2025-10-10 04:08:10 反馈 联系我们@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