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
>
我的晋江
>
《远飞的大雁》 第13章
第1章:船票
第2章:搬家
第3章:落户
第4章:办厂
第5章:治病
第6章:掣肘
第7章:上学
第8章:变故
第9章:淮定
第10章:回城
第11章:豆花
第12章:难舍
第13章:春天
按回复时间正序排序
按回复时间倒序排序
按点赞数量排序
感动
……(全显)
1
[1 回复]
[投诉]
赞助
……(全显)
1
[回复]
[投诉]
……(全显)
2
[回复]
[投诉]
《远飞的大雁》的美学价值
首先要声明,《远飞的大雁》并不是一篇轻小说。所谓“轻小说”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小说分类,它以年轻读者为主要读者群取向,通常使用漫画风格作为插画的一种娱乐性文学作品,因为写作手法的随意,阅读起来多数较为轻松而得名。轻小说一般以特定故事描绘手法以提高故事传递给读者的效率。从这个角度看,《远飞的大雁》显然只是一篇普通小说,它的娱乐性满足不了年轻读者。故而小说问世近两年来,不被读者看好,作者所期待的只剩下一个寂寞。
然而,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篇小说,譬如从美学的角度,看它是否具有不被消遣愉悦者关注的美学价值,那你就会发现,小说作者在布局谋篇及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你注意到了吗?小说用了10年的跨度,贯穿全篇地展示了一个审美过程,这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全小芩等对《远飞的大雁》这首歌的审美过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几亿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远飞的大雁》,其优美的旋律,已然渗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你没意识到这正是作者在利用一首歌的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力,给自己的小说配上了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吗?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审美的过程概括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准备阶段,指从审美态度、审美立场的建立,到审美注意的产生;其次是实现阶段,指由审美注意到审美知觉,以及经由想象产生审美认识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阶段,“美感”(或审美愉快、审美感受、审美判断)产生了;最后是成果阶段,指通过审美经验的积累产生审美观念,形成审美趣味,最终孕育出审美理想的过程。
我们不妨对照李泽厚先生的这几个阶段,来看看小说是如何展示对《远飞的大雁》这首歌的审美过程的。
小说第七章写了小芩在三年级教室听妮娜姐妹唱《远飞的大雁》时的感觉:
这歌儿她早就会唱了,此时听它,竟然听出了一种凄切哀婉的韵味,她的心灵在微微颤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想念恩人怎么会如此凄美?是农奴身上的、心灵的伤痛,还是对使他们翻身得解放的恩人的感激涕零?也许是两个小姑娘特殊的声音,还有她们的形象各有点残疾的凄美?这两个小姑娘一个的眼睛显然有问题,她是盲人吗?另一个小姑娘的左臂僵硬,好像抬不起来。这两个让人爱怜的小姑娘使得小芩潸然泪下……
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小芩对《远飞的大雁》产生了审美注意,从而开始了对这首歌的审美过程;她那“想哭出来的冲动”以及种种疑惑,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在由审美过程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即由审美注意到审美知觉,以及经由想象产生审美认识。
也许读者会有疑问,第七章小说已经过半,那“贯穿全篇”从何而来?
我们知道,人的审美感知已不是单纯的生理感官的愉悦,不是单一的感知和感受, 而一般是既有动物性生理愉悦的机制, 同时又是多种心理功能相综合的协同运动的结果。所以小芩在感知歌曲的时候展开了她丰富的联想:
她忽然想起了江宁温馨的家,想起爸爸的病,想起了黑夜的风雨,想起她和妈筋疲力尽地走在那条没有尽头到的土路上……
这几句话把小说前半篇的内容大多拎了起来。就小芩而言,她的这些经历都是一种铺垫,没有这些经历,她再听这首歌时就不会产生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审美感觉。小芩在江宁的那些同学,没有下放经历的,他们对这首歌的感觉也许就不过如此罢了。
所以,小说前半篇的内容,正是那贯穿全篇的审美过程的不可缺的一部分。
还是小说第七章,当妮娜姐妹在江宁街头唱《远飞的大雁》的时候,被千百人围观,无数素不相识却又感同身受的江宁人,跟着游行队伍高唱。
一遍又一遍,不知疲倦。那年头,全中国恐怕没人不会唱这《远飞的大雁》,现在他们忽然发现,这首歌每一个音符都敲在自己的灵魂上,敲在心窝子里,让他们欲罢不能——他们在抒发对自己的亲人的思念,抒发的是担心,是迷茫,是期盼,是无助无望与无奈。
小小的一首歌曲,居然有着如此惊人的感召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被人们借用了,是移情隐喻,还是曲折表达,在那个年代,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是合乎情理的。
此时,小说中对《远飞的大雁》审美感知的人已不再是少数几个人了。到了小说第13章,已经从艺术学院毕业的妮娜姐妹次唱起《远飞的大雁》时,“会场外围已经围得水泄不通”了。
小芩忽然感觉不对了,以前那种凄美哀伤的感觉没了,倒是有了一点欢乐和俏皮。怎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小芩仔细辨识了一下,她们处理过了:音乐的节奏比以前稍稍快了,节奏感强了;舞蹈动作也变了——两臂的摆动,抬腿跨步,都有了很强的节奏感……是因为这种处理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吗?不尽然。应该是人变了,他们的心境变了:妮娜姐妹不再为自身的不幸及家庭的艰难而担心了;她全小芩和哥哥都已经上了大学,爸爸妈妈都回江宁来了,一家人成了别人羡慕的对象,她何忧之有?于是听不出凄美哀伤。
小芩此时的思考,是否可理解为她对《远飞的大雁》的审美判断;她和音乐学专业毕业的妮妮讨论这个话题,妮妮的回答是否可以理解为“产生审美观念”。此时,小说对《远飞的大雁》的审美过程已到了最后的阶段。
至此,小说作者意犹未尽,在《作者评论》栏里加了一段话,作为对正文的补充:
《远飞的大雁》之所以触动全小芩及妮娜姐妹的灵魂,确实因为这歌声也唤醒了她们的记忆。当年的知青们也爱唱这首歌,现在有人甚至将这首歌归类为“知青歌曲”,这歌的魅力也在于唤醒了他们灵魂深处的记忆。他们最初听唱这首歌时,都还是学生,曾经的安逸的生活,已逝的美好岁月,梦魂萦绕的故乡……这一切都被这歌声唤醒了,像影片一样一幕幕放映起来。
现在我们可以理一理小说的脉络了:从“船票”开始,“大雁”开始了它的迁徙;从城市来到陌生的乡村,层层铺垫,听到《远飞的大雁》突然生出“想哭”的冲动;历经艰难,终于回到城市,考上大学,再听《远飞的大雁》;最后,“大雁”将飞过太平洋。
“大雁”就是小说若明若暗的线索,对《远飞的大雁》(歌曲)的审美过程贯穿全篇。
小说讴歌的生于忧患的不屈精神,展示的风雨彩虹的美丽生命,不是空洞的,是有血有肉的,是美好亲切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视而不见是可悲的,因为那是对美的亵渎,是对生命的亵渎
……(全显)
2
[回复]
[投诉]
小说中有两个奶奶级的人物,一个是刁家奶奶,一个是佟家奶奶,她们姓甚名谁,已经无法考证了。至于年龄,刁奶奶在小说末章提及已80多岁,可知她当是二十世纪前生人;佟家奶奶,从她只身一人去乡下找卫国时已60多来推算,她可能是二十世纪初生人。两个奶奶年龄相差不甚大。
从身世来看,两人是大有差距的。刁奶奶年轻时是有钱人家的太太,享受过富贵,当然这种生活随着家道中落而结束了。佟奶奶是农民出身,进城后嫁给卫国的爸爸,他应该是个普通的工人。
佟家老爷子死得早,刁家的老爷子也死得早,两位奶奶命运相仿,都很不容易。玲玲5岁那年丧母,刁奶奶从此充当母亲的角色,以至于随淮定一家下放农村,孙女还小,淮定又“成天不着家”,她得守护着这个家。佟奶奶则给儿孙们“当了20年老妈子”,保国的孩子,“一个个到了奶奶的屋里,由奶奶一把屎一把尿地带大”,卫国的孩子黎黎也给奶奶带过不少日子,那大概是在卫国出事的时候。确实是两个儿子没有一个让她省心。两个奶奶都为儿孙掏心掏肺倾其所有了。
她们晚年的遭遇也都不顺遂,刁奶奶白发人送黑发人,不胜其恸,幸好还有儿孙陪伴,她渡过此一劫。佟奶奶在保国死后听罢媳妇的诉苦,“眼泪簌簌地掉。她现在成了这家人的包袱了,可这个家本来就是她的,是他们爷爷厂里分的大套间,他们一家4口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幸好乡下的菽英不是女儿胜似女儿,恍惚之中菽英就是她的“小豆花”,这捡来的幸福其实是上天的安排。
两个奶奶级的人物之比较,我们发现她们居然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平凡的百姓小民,她们善良仁慈,她们有着没完没了的烦心事操心事——她们不是小说中的人物,而是我们身边的老爸老妈,爷爷奶奶,阿公阿婆。
……(全显)
5
[回复]
[投诉]
这不是一个人一家人或几家人的故事,而是一代人的故事;这不是下乡与进城的故事,而是有关人的尊严的故事,是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党的宗旨的生动形象的注释和例证。
……(全显)
3
[1 回复]
[投诉]
70年代末80年代初,城市经济的压力是空前的,大批知青回城,所有下放户回城,生活安置,就业安排,各级政府竭尽所能,工作难度之大可以想见。拨乱反正,说白了是在偿还欠账。折腾了那么多年,那是瞎折腾,终于静下心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尔来40多年,中国一天天强大了,我们都亲历了,见证了。这才是人间正道啊!
……(全显)
2
[回复]
[投诉]
《远飞的大雁》有它自己的故事
关于音乐的魅力,小说在末章作出了全面的阐述,这是颇具说服力的认识,相信读者们能心领神会。其实,我以为还有一点是可以补充的。
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吴伯萧有一篇题为“歌声”的散文也谈到了音乐的魅力,现摘录如下: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象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
《远飞的大雁》之所以触动全小芩及妮娜姐妹的灵魂,确实因为这歌声也唤醒了她们的记忆。当年的知青们也爱唱这首歌,现在有人甚至将这首歌归类为“知青歌曲”,这歌的魅力也在于唤醒了他们灵魂深处的记忆。他们最初听唱这首歌时,都还是学生,曾经的安逸的生活,已逝的美好岁月,梦魂萦绕的故乡……这一切都被这歌声唤醒了,像影片一样一幕幕放映起来。
记得有一次老知青聚会,有人用手机放起了《远飞的大雁》《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知青歌曲”,一群大爷大妈们忘情地跟着唱,个个老泪纵横。此时他们眼前放映的一幕幕“影片”是什么呢?当然是逝去青春,艰苦的岁月,奋斗,抗争,付出与收获……这“影片”已经“与时俱进”了,和他们当年的完全不同了。这种变化印证了全小芩在淮宁家电公司门前听妮娜姐妹唱《远飞的大雁》时的感觉,一首歌确实会有“日唱日新、日听日新的感觉,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
最近听到一位音乐人谈他关于音乐的观点,他说:“每一首了不起的歌,都有自己特别的命运。”这是讲一首歌由丑小鸭成为白天鹅的经历,这种说法的新颖之处在于赋予音乐以生命,它自己的生命,换言之,一首歌就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生命体。我们不妨借此来说说《远飞的大雁》。
这首歌确切地讲并不是民歌,只能说它的音乐风格是民歌,作词者刘延,作曲者徐大猷。有材料说徐大猷只是“记谱”者,意思是借用了藏族民歌的旋律,其实不然,他就是曲作者。这首歌诞生于那个特殊的年代,和《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风靡全国,作者都被隐去了。歌颂伟大领袖是政治任务,个人的名分怎可计较?想沽名钓誉还是捞取好处?那个年代,谈版权、稿酬之类是忌讳的。于是这些歌曲统统成了民歌。我查到一则资料,可以说明《远飞的大雁》的由来:
一九□□年秋天,北京西苑宾馆里住着两支令人瞩目的大型文艺团体,一支是参加《东方红》大型歌舞排练的中央及北京各大专业文艺团体的艺术家,另一支是全国各地来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各族业余文艺代表团的艺术家。当时,刘老师(刘延)在拉萨市文化局工作,经过严格政审,被选到西藏业余文化代表团担任文字编写工作。……代表团赴京后的许多演唱歌词、藏戏清唱等,基本上都由刘老师一人完成。因当时形势需要,所有节目、歌词演出或发表时,均以"民歌"形式出现,而不能署作者名字。其中,就包括刘延老师作词,徐大猷记谱传唱全国的《远飞的大雁》。
令刘延与徐大猷没想到的是这首《远飞的大雁》不久就唱彻大江南北,成了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首歌后来成了千万上山下乡知青的思乡之曲,当然他们也不会想到今天有人会用它来冠名并构思出一篇写下放的小说。今后它还会有怎样的经历和故事,时间会做出回答,肯定会有的。
与其说每个爱唱这首歌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如说这首歌本来就有它自己的故事。
……(全显)
3
[回复]
[投诉]
细读《远飞的大雁》,品得出这是首基本写实的当哭长歌。
有幸我与作者是非同届的校友,之前并不熟,退休以后在老三届组织的“重走青春路”活动中走近了彼此。现在我读懂了,小说的主人翁全宁生就是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
回想当年,转运知青的大卡(不是大巴)未过江之前,我们几乎都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状态,太阳落山以后等待我们的是传闻中江苏最苦的地方——苏北,苏北最苦的地方——淮阴,淮阴最苦的地方——兴(化)高(邮)宝(应),抛却儿时的一切梦想,面临着全套的农活,还要经历传闻中的世间三般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作者说他全干过)。回首往事,我们打心底承认这段高落差的宝贵经历是个熔炉,是个学校。没有前半生这短暂的几年磨难,就不会有我们多彩的后半生,也不会有那群《远飞的大雁》。
……(全显)
3
[1 回复]
[投诉]
经朋友推荐网上有本书《远飞的大雁》,反映年轻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值得一读。回首平生,平庸无奇,我们参与的事能写进书里,满满的疑惑。浏览一遍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也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唯一的弟弟插队黄海农埸,父亲在运河码头上干零时工,母亲操持家务,四个女姊妹中只有我一人照顾进一家工厂学徒。多年来我们家一直是街道的困难户,月月靠补助过日子,当时的地方政策——这样的家庭最满足“下放户”条件,除非放弃困难户待遇,不领补助,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刚初中毕业的我与虚弱的父亲一起撑起这个没有补助还要贴补弟弟的这个家。书中“全根华”一家的遭遇不就是我家差点就要经历的续篇吗。“全根华”人口少,全爸爸又享受到提前退休的待遇,如果换成我的家,不敢想下去了……。
……(全显)
2
[1 回复]
[投诉]
1
尾页
写书评
返回
最后生成:2025-08-05 04:32:39
反馈
联系我们
@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