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星儿 打分:0 [2008-06-29 23:44:42]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告密者的问题。也就是麦高文通讯中的“第八位”,简又文说是胡以晃,罗尔纲说是陈承瑢。不过不管他是谁,俺在起初看到有人告密的时候心中疑惑,因为东王要造反的迹象是那么的明显,都逼封万岁了。(汗,当然,你说没有,逼封万岁是正常现象。俺怎么看也不正常。)还用的着告密吗?但告密是实有其事,说明什么,他有什么可值得告的?告杨秀清要造反,可是公开的,谁都知道的事实用得着告密?说到底无非是要告诉东王要对天王进行人身上的伤害。--------------------------------------密告说中对于密告的内容讲得很明白,就是东王要篡位,按照密告说的说法,东王想篡位,结果被第八位给出卖了,也就是向天王告了密,天王恍然大悟,急忙召集勤王……换句话说密告说的内容及原本的逻辑都是以逼封万岁不存在为前提的,偶不能同意大人把原记载非常清楚的逻辑和内容改掉以消除它和逼封万岁说的矛盾的做法……这种说法已经完全不符合密告说的原意和原本的逻辑……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会怎么作。他惊恐之下,急忙发密诏给北翼燕。密诏肯定是同时发出,历史上也记载秦日纲是先回来的。可见他并没有估计路途的远近,然后从容的订出你早几天,他晚几天的送信计划。而且,所谓的江西瑞州和湖北武昌,路途虽然有远近,但如果在和平时期,他们回来应该也差不了几天。但洪秀全没有想到的是:事实上,因为他深居内宫,根本不了解前方的战势,所以不能对江西和武昌战争的局势对送信及回归时间产生的影响做出估计。----------------------------------------------关于密诏,外国记载的说法也有出入,《东北王内讧始末》的说法是洪秀全给石达开发了密诏,但是它说石达开当时和韦昌辉同在安徽,这点肯定有误。而且这一记载对石达开没有回京的理由记载为“没有收到密诏或是不愿执行,因为东王本人正是他的朋友”,这个说法还提到了“据当时传闻,他为此(杨秀清的死)愤懑不平,已投奔到清军一边去了”,参考清军的奏报可以知道当时的确有石达开有意投诚的传闻,所以才有清廷要曾国藩招降的事。但是,却没有说有石达开想杀杨秀清的传闻,倒是认为石达开有可能收到了密诏而不愿意杀东王。另一份更原始的叙述版本是《镇江和南京》口述人肯能在天京事变前一直住在东王府,因为秦日纲是旧识而逃过一劫。它的说法却是,杨秀清命秦日纲前往安徽,秦日纲在天京城外遇到韦昌辉,韦昌辉向他传达了天王的密诏。同时它又说,是杨秀清发现情况有变后想召石达开回京稳定局势的。这两个记载对于密诏的说法虽然不一样,但都认为石达开是反对杀杨的。再说洪秀全就算估计不到,韦昌辉难道也估计不到吗?他那么早回天京,说明不想等石达开。既然不想等石达开,当初还和石达开密议做什么?多一人知道多一份风险。好,咱们先回到1855年6月14日率众6k增援武昌的古隆贤身上,他之所以救援不成功是因为什么?因为他和城中守将韦俊约定“举火为号”的密信被湘军将领李续宾截获,而提早做出了防范。可见敌人的反情报工作作的很到位。后来,石达开率众来援救,也是因为文书屡次被敌人破获而无法与城中兵马取得联系。其中有胡林翼截获他要援救武昌文书而及早防范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密诏当然比被太平军控制大部分地区的江西应该是难送的多。---------------------------------------------------显然不是,石达开的文书屡次被敌人截获是事实,但无法与城中兵马取得联系则不是事实。事实是韦俊不但知道石达开的到来,而且在石达开进攻的时候也配合出击,双方的联络已经实现,不过没能突破敌人的防线实现会师而已。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太平军的联络信函被敌人截获是非常普遍的事,所以经常习惯性地重复发出多封内容相同的信函,只求达到联络目的,而不在乎被敌人截获。如果真的害怕被截获,就根本不会联络了(见北伐军俘虏供词)。如果说截获双方联络的信函就叫情报工作到位的话,那么清军的情报工作从1853年以后一直都很到位,太平军一直都是在这种条件下战斗的。武昌前线的情况,并没有特别恶劣。在已经实现配合出击的情况下,敌人有没有事先防范差别也不大,就算没有被敌人截获,敌人也必定时刻防范两军的会合,这是围城的常识。而且,石达开在武昌的作战方式也非常可疑,他放弃了自己擅长的运动战,而采取和敌人硬碰硬的单纯的进攻战略,造成了虽有优势兵力,却无法救援武昌的目的。他为何如此反常?是否他也在对天京局势产生了某种担忧,而急于想打胜这场战役而导致了战术指挥失策?------------------------------------------------这一点镝非在之前的文章中早就指出过了,石达开在进援武昌到湖口时,曾经分过一股部队到江西,目的是希望通过迂回作战对清军实现反包围,至于武昌城下的正面作战,只是在迂回时机还没成熟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问题是,江西方面主持军事的韦昌辉一来战况不佳,二来打了一半走人了,江西形势的变化,超出石达开的预计,妨碍了他的战术意图的实现。这也只能说明,石达开事先和韦昌辉没有约定,否则,那么两个人都只做做样子,等待时机回天京,要么两个人全力打好眼前的仗,再考虑长远之计,石达开如果直到韦昌辉随时可能走人,江西形势随时可能恶化,这一仗可能一开始就不会这么打了。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星儿 打分:0 [2008-06-29 23:44:42]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告密者的问题。也就是麦高文通讯中的“第八位”,简又文说是胡以晃,罗尔纲说是陈承瑢。不过不管他是谁,俺在起初看到有人告密的时候心中疑惑,因为东王要造反的迹象是那么的明显,都逼封万岁了。(汗,当然,你说没有,逼封万岁是正常现象。俺怎么看也不正常。)还用的着告密吗?但告密是实有其事,说明什么,他有什么可值得告的?告杨秀清要造反,可是公开的,谁都知道的事实用得着告密?说到底无非是要告诉东王要对天王进行人身上的伤害。
--------------------------------------
密告说中对于密告的内容讲得很明白,就是东王要篡位,按照密告说的说法,东王想篡位,结果被第八位给出卖了,也就是向天王告了密,天王恍然大悟,急忙召集勤王……换句话说密告说的内容及原本的逻辑都是以逼封万岁不存在为前提的,偶不能同意大人把原记载非常清楚的逻辑和内容改掉以消除它和逼封万岁说的矛盾的做法……这种说法已经完全不符合密告说的原意和原本的逻辑……
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会怎么作。他惊恐之下,急忙发密诏给北翼燕。密诏肯定是同时发出,历史上也记载秦日纲是先回来的。可见他并没有估计路途的远近,然后从容的订出你早几天,他晚几天的送信计划。而且,所谓的江西瑞州和湖北武昌,路途虽然有远近,但如果在和平时期,他们回来应该也差不了几天。但洪秀全没有想到的是:事实上,因为他深居内宫,根本不了解前方的战势,所以不能对江西和武昌战争的局势对送信及回归时间产生的影响做出估计。
----------------------------------------------
关于密诏,外国记载的说法也有出入,《东北王内讧始末》的说法是洪秀全给石达开发了密诏,但是它说石达开当时和韦昌辉同在安徽,这点肯定有误。而且这一记载对石达开没有回京的理由记载为“没有收到密诏或是不愿执行,因为东王本人正是他的朋友”,这个说法还提到了“据当时传闻,他为此(杨秀清的死)愤懑不平,已投奔到清军一边去了”,参考清军的奏报可以知道当时的确有石达开有意投诚的传闻,所以才有清廷要曾国藩招降的事。但是,却没有说有石达开想杀杨秀清的传闻,倒是认为石达开有可能收到了密诏而不愿意杀东王。另一份更原始的叙述版本是《镇江和南京》口述人肯能在天京事变前一直住在东王府,因为秦日纲是旧识而逃过一劫。它的说法却是,杨秀清命秦日纲前往安徽,秦日纲在天京城外遇到韦昌辉,韦昌辉向他传达了天王的密诏。同时它又说,是杨秀清发现情况有变后想召石达开回京稳定局势的。这两个记载对于密诏的说法虽然不一样,但都认为石达开是反对杀杨的。
再说洪秀全就算估计不到,韦昌辉难道也估计不到吗?他那么早回天京,说明不想等石达开。既然不想等石达开,当初还和石达开密议做什么?多一人知道多一份风险。
好,咱们先回到1855年6月14日率众6k增援武昌的古隆贤身上,他之所以救援不成功是因为什么?因为他和城中守将韦俊约定“举火为号”的密信被湘军将领李续宾截获,而提早做出了防范。可见敌人的反情报工作作的很到位。
后来,石达开率众来援救,也是因为文书屡次被敌人破获而无法与城中兵马取得联系。其中有胡林翼截获他要援救武昌文书而及早防范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密诏当然比被太平军控制大部分地区的江西应该是难送的多。
---------------------------------------------------
显然不是,石达开的文书屡次被敌人截获是事实,但无法与城中兵马取得联系则不是事实。事实是韦俊不但知道石达开的到来,而且在石达开进攻的时候也配合出击,双方的联络已经实现,不过没能突破敌人的防线实现会师而已。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太平军的联络信函被敌人截获是非常普遍的事,所以经常习惯性地重复发出多封内容相同的信函,只求达到联络目的,而不在乎被敌人截获。如果真的害怕被截获,就根本不会联络了(见北伐军俘虏供词)。如果说截获双方联络的信函就叫情报工作到位的话,那么清军的情报工作从1853年以后一直都很到位,太平军一直都是在这种条件下战斗的。武昌前线的情况,并没有特别恶劣。在已经实现配合出击的情况下,敌人有没有事先防范差别也不大,就算没有被敌人截获,敌人也必定时刻防范两军的会合,这是围城的常识。
而且,石达开在武昌的作战方式也非常可疑,他放弃了自己擅长的运动战,而采取和敌人硬碰硬的单纯的进攻战略,造成了虽有优势兵力,却无法救援武昌的目的。他为何如此反常?是否他也在对天京局势产生了某种担忧,而急于想打胜这场战役而导致了战术指挥失策?
------------------------------------------------
这一点镝非在之前的文章中早就指出过了,石达开在进援武昌到湖口时,曾经分过一股部队到江西,目的是希望通过迂回作战对清军实现反包围,至于武昌城下的正面作战,只是在迂回时机还没成熟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问题是,江西方面主持军事的韦昌辉一来战况不佳,二来打了一半走人了,江西形势的变化,超出石达开的预计,妨碍了他的战术意图的实现。这也只能说明,石达开事先和韦昌辉没有约定,否则,那么两个人都只做做样子,等待时机回天京,要么两个人全力打好眼前的仗,再考虑长远之计,石达开如果直到韦昌辉随时可能走人,江西形势随时可能恶化,这一仗可能一开始就不会这么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