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
>
我的晋江
>
《转载《满汉传统观念的冲突与复立太子》》 第1章
第1章:第1章
按回复时间正序排序
按回复时间倒序排序
按点赞数量排序
康熙心中的理想继承者就俩字:胤礽!可惜的是,这孩子实在不争气,而且康熙也是要负上一部分责任的。
如果太子德行无失,不说是八爷,其他兄弟也没哪个比得过他的,文武兼备,贤明谦恭。抛开太子不谈的话,也没有哪个皇子是足够合格到当时就可以立为储君的。
老大,急躁鲁莽,不善与人相处;
老三,不善言辞(雍正帝称允祉“口钝”)
老四,康熙评价他,幼时“喜怒不定”,封爵时“为人轻率”而只得贝勒,还有一条康熙到死也不知道的刻薄寡恩,至于深沉和狡诈则是后来养成的;
老五,养于皇太后,“不令其读汉书”,眼界、学识与才力,都较其他年龄相仿的皇子逊色;
老七,生有残疾;
老八,满汉文化知识上,并非优异;书法差(话说这是选储君的必要条件么?)
老九,资质相对较差,未对他委以重要政务;
老十,忠厚老实,才智一般;
十二,有一定才干,但并非突出,曾参与审理刑部案案件,未能审明一事,而让康熙大动肝火;
十三,倒是具备较高的满汉文化素养外,还颇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第,可惜被圈了;
十四,性格率直,喜怒见于形色;
其中,老五,老七,十二未参与夺嫡;老三,众皇子中惟一与皇太子允礽“甚相亲睦”者,但并非太子党成员,性格平和,处事稳重,应该是没有争位之心;老大、十三被圈;除去才能不突出的老九,老十;也就剩下了老四、老八、十四三个人选。三人之中,彼时的十四又以老八为首。所以实际上的人选不过落在老四和老八身上。两者相较,能力相当(雍正自己承认的,作为一个八爷党,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借光。我阴谋论了。),但论处事作风和威望,显然,老八更胜一筹。康熙四十八年,一废之后,康熙仍不忘“幼时喜怒不定”的评语,可见胤禛并不得康熙满意。
加上废太子暴戾骄淫的失德带给人们的不满,这样一个宽和亲切,不务矜夸,平易务实,又极其突出的办事才干的皇子,就成为宗室、朝臣、汉人学者的一致选择。康熙不也说“朕观人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好,便有才学何用。”“人当以立品为主,学问次之”。
至于康熙的否定理由,想来发笑,“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
未尝更事---每次听到康熙责备人的借口,都觉的这个人实在是个人才,各种理由天马行空,信手拈来。就拿“未尝更事”这一点,别的皇帝说来还有些信服度,由他这个立了娃娃太子的人说出来,不是搞笑么?更何况,老八经历的事也不少了。15岁随帝亲征嘎尔丹,17岁封为贝勒,18,20岁随帝视察河工。从康熙四十年(20岁)起,康熙离京外出时,开始让部分年长皇子留守京师,综理政务,允禩多次与皇三子允祉一起承此重任,同为康熙帝首选之人。
近又罹罪---我想不用我解释,明晃晃的借口。
母家微贱---满人更注重养母,好歹惠妃也是四妃之一。何况,后来即位的雍正生母徳妃,也不过是包衣出身。可见,这一条也不过是康熙临场发挥的借口。
真正的原因不过是老八威望过高,让一生皇权紧握的康熙产生了危机感,“凡朕所宽宥者及所施恩泽处,(允禩)俱归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之,是又出一皇太子矣。”
说了这么多,不过是说明一点:老八是当时情况下的最佳人选,众望所归。除去老八刻意交好一些人的因素外,这也是太子失德,老大被圈,其余诸阿哥皆多少有不足之处的背景下,必然被选出的皇子。只不过如果没有张明德案在先,康熙已有猜忌,可能对八爷的打压程度不会这么狠,忌惮之心不会那么深,那么久。但无论如何,不论先前有没有刺,单凭群臣举荐的阵势,就注定老八永失帝心了。只能说老八太脱颖而出,但凡有个人和他成犄角之势,就有后路可退。二废后,尚能有再起之机。
……(全显)
 
[回复]
[投诉]
1
...
写书评
返回
最后生成:2025-05-26 03:16:23
反馈
联系我们
@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