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陵散》的那一段,跳出来解释几句:
相传《广陵散》是嵇康所作,后传与聂政。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与正史有出入)
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
-------------
嘻嘻,不知道大大们看了有什么想法。
谢谢JIN大人,大人的留言让某人重拾了信心,某人在此谢过,还请大人以后多多支持!!!!!
后面一章正在修改中,陆陆续续会发上来的!
谢谢applefalling、甘草合剂、往往、99、Lucie、only、转转,还有各位过路人……
注解:本书中所说官职均是从宋朝官制中“借鉴”来的,其实我不太了解。鸿胪寺卿是九寺之一。九寺:指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太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寺。北宋前期,虽然保留了九寺的名位,但大部分已成闲官,而另外委派朝官以上一员或二员兼充“判本寺事”。其中只有大理、太常两寺还有一些职权。神宗时,九寺各专其职,并分设本寺的长官卿、少卿各1员以及丞、主簿1—2员。但各寺职务忙闲不均,宋徽宗时,王得臣在《麀史》卷下《谐谑》中有这样的记述:太府寺所隶场务众多,号称“忙卿”司农寺掌管仓库,号称“走卿”;光禄寺掌管祭祀供应酒食,号称“饱卿”;鸿胪寺掌管四邻各国朝贡,号称“睡卿”。南宋时,把光禄、鸿胪两寺并入礼部;卫尉、太仆两寺并入兵部。
本文中的朝代其实是架空的,称呼方面的问题各位亲亲就自动忽略吧,毕竟俺不是学历史的,各种称呼搞不清楚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