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09.大展宏图 ...
-
早春二月,百花还没有长出蓓蕾,冬眠的动物还没有完全苏醒,枝头的绿意,也只有那么一星点儿,若有若无,纪夏带着几个衙役,开始视察渝州县各村开春以来的种植情况。
《吕氏春秋.审时》中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段话阐明了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天、地、人,而且人的因素还被列成首要地位。
晁错说:“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这里的“力”,即人力,具有重视人工劳动的含义,改造自然的意味更浓厚些。
农业生产中的“时宜”、“地宜”、物宜”的“三宜”原则是“三才”理论的另一衍化。其主要内涵就是农业生产必须根据天时,地利的变化和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
古往今来,发展农业不外乎是做到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趋利避害。
所谓“量力而行”,就是主张提高农业产量,不靠扩大耕地面积,重视在一定面积上投入的劳动力,在经营模式上,度量自己的力量,与物力、劳力相称。既不超过自己的力量扩大经营,又不缩小经营规模,使自己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
《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桔;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就是汉代人们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各项农业生产,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的生动写照。唐代唐甄在《潜书.富民》中又根据他所处时代的情况,作了“陇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饲鹜,河滨缫丝,吴乡之民,编蓑织席”的真实描述。说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观点一经形成后就世代相传沿袭下来而成为农业经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趋利避害”是古代农业经营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缪称训》:“人之情,于害之中争取小焉,于利之中争取大焉。”趋利避害思想应用到农业上就是“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的经验总结。明代的马一龙不仅明确总结出农业生产的趋利避害原则就是“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而且把它提到“人足以胜天”的高度。
水是农业的命脉,无论在什么地方,农业生产的发展都与水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
据纪夏这大半年的调查,她发现陇西国在水的条件方面似乎一直不太理想。气候受季风影响较为明显,降雨量年份分配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需求,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
说到灌溉问题,纪夏初来乍到时,只在雅溪村做了个最普通的灌溉渠系工程,满足当时情况所需要的引水、输水、配水、灌溉等问题。事实上,像雅溪村这样干旱缺水的地方,更适合的灌溉方式是井灌,就是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工程型式。自古以来北方地区许多地方地表水不够,人们根据当地雨量稀少,气候炎热,风沙大的特点,在地下水流相通的地带开凿成列的竖井,其下有横渠(暗渠),然后通过明渠(渠道灌溉)把水送到农田里。这样水行地下,可以减少蒸发。
之前是时间上来不及,如今既然时间上不赶了,纪夏准备把渝州县所有干旱缺水地区都开凿出竖井来。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除此以外,有些地区则需要借助设备和器具引水灌溉。引水灌溉,最重要的是设法把低处的水引向高处。幸好纪夏读书的时候涉猎广泛,史书上记载的龙骨车的制作原理,她曾经因为好奇,试验制作过,否则,如今她想要实现引水灌溉这项工程,估计还要费一番功夫。
对于纪夏不在县衙办公,经常流连于田间地头,李芩是有意见的,不过一来她自持矜贵,不屑于像纪夏一样与泥腿子们打交道;二来,因为立场问题,她也不可能提点对方该做什么,当然如果不幸遇到的话,场面话,该说的,还是得说。
“大人,恕卑职逾越,您总往外跑,不在县衙办公,实在是影响不太好啊!”李芩躬身行礼后说道。
“李主簿,本官也知道这么做影响不好,可是本官这不是没有办法,您看看这渝州县都穷成什么样了,您若是有办法,让这整个渝州县富裕起来,您倒是教教本官。”纪夏先是唉声叹气的说话,然后便一脸期盼地看着李主簿。
“咳咳…,这大人都没有办法,卑职又有什么法子呢?卑职只是觉得大人您总是不在县衙办公着实不妥。”李芩一脸惶恐地说道。
“行,既然李主簿你如此在乎本官不在县衙办公这个问题,那么这样吧,就麻烦李主簿帮个忙,代替本官去大泽乡走一趟,去那里帮本官把魏木匠请过来。”纪夏笑吟吟地看着李主簿。
“这,恐怕有些不妥,渝州县里的人都知道,魏木匠做工从来都是别人上家里找她。”李芩一脸为难的说道。
“李主簿,别人请不动魏木匠,是别人没有本事,可是你不同啊,你在咱们渝州县待了这么久,想必你的面子,魏木匠还是愿意给的。”纪夏拍了拍李主簿的肩膀,笑吟吟地看着对方。
“既然大人这么说了,那卑职便去试上一试。”李主簿沉吟片刻后,点头。
将请魏木匠的事情交待给李主簿过后,纪夏便专心在县衙处理堆积起来的公务。看着桌面上堆积的公文,她有些头疼,这些公文里面所述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总结起来就是一个穷字。虽然说富人也免不了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再多,也没有穷人多。都说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倘若不是因为渝州县县衙没有钱,纪夏也犯不着在很多事情上都亲力亲为。
申时,纪夏还在批阅公文,林菀面带笑意地走了进来。
“大人,您猜怎么着?李主簿连魏木匠的面都没有见着,就被人打发回来了。”林菀笑着说道。
“哦?你说李主簿是被打发回来的?”纪夏有些吃惊。
“是啊!卑职听说,原本李主簿到魏木匠家中后,见魏木匠软硬不吃,准备摆官威,将拒不配合的魏木匠带回县衙,却没成想赶上魏木匠的女儿,也就是魏侍郎回乡探亲。”林菀笑着说道。
“你说魏妍?奇怪,她不在京城为当今办差,怎么反倒是回来了?如果本官没记错的话,她不是工部的吗?”纪夏心中感到奇怪。
“这卑职便不清楚了,不过这次可算让李主簿偷鸡不成蚀把米了。”林菀笑眯眯地说道。
“你啊……,算了,你自己多注意点便是,记住了,李主簿不是这么轻易扳倒的。”纪夏虚点着林菀说道。
“是,大人。”林菀收敛起嘴角的笑意,恭谨地说道。
纪夏奇怪于魏妍突然回渝州县的目的,所以,次日她便在林菀的陪同下去了大泽乡,到了魏木匠家中。
看到纪夏登门拜访,魏妍脸上似乎并不感到惊讶。果然魏妍一开口便自称她已在此恭候多时。
“魏侍郎,下官有一事不明,为何是您?”在互相见礼后,纪夏看着魏妍开口道。
其实早在今年上半年税收过后,纪夏就料想到朝廷有可能会派人来渝州县查看情况,毕竟渝州县今年的税收增长太快。
“纪大人说得对,针对渝州县的税收增长过快问题,的确不在本官的职责范围之内,不过近来户部人手不够,本官便被调用过去了,只是没想到居然还有许多意外的收获。”魏妍看了看墙角的水车模型,意有所指。
“所以,魏侍郎您的意思是?”纪夏看着魏妍笑着问道。
“纪大人是聪明人,应该知道合作共赢的道理,渝州县具体是什么情况,纪大人想必经过这一年多的时间,心里也清楚。有些事情,渝州县内做不到,可不代表陇西国内,其他地方也做不到。”魏妍笑眯眯地说道。
“既然魏侍郎您都这么说了,下官又哪里有拒绝的道理,不过下官做这些事情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渝州县百姓的生活困难,所以下官希望事成之后,这些东西可以用在渝州县的百姓身上。”纪夏笑着说道。
“这是当然的,这点纪大人放心。”魏妍笑着说道。
借力使力这样的事情,纪夏自然不会拒绝,有些东西光靠她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做不成的。
与水泥相比,龙骨车更容易制作出来,所以时间没过多久,不仅是渝州县,还有许多缺失的地方都用上了龙骨车进行农业灌溉。
兜里有余钱,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纪夏开始整顿渝州县的卫生情况。
一贯以来,在严苛的阶级制度教条下,打扫粪便是贱民的工作,所以非贱民阶级是不愿意动手清理茅厕的,仿佛会失去自己高贵的社会身份。而让纪夏担心的是随着天气变暖越来越容易滋生的细菌,进而导致的疾病问题。她总觉得有些事情还是防范于未然的好。
听闻纪夏要招人修建公共茅厕,林菀愣了许久,虽然不是第一次从对方口中听说些闻所未闻的事情,但是她还是沉默了许久。
“大人,您的计划很好,不过实施起来只怕没有这么容易。”林菀看着纪夏说道。
“本官知道,不过事在人为。”纪夏笑着说道。
虽然话是这么说,可谁料从招人开始便不顺,一开始得知工钱合适,倒是有许多人来应工,可是后来在具体知道要修建两间独立宽敞的男女分开的茅厕后,这些人都退缩了。
也是因为这件事情,纪夏才突然清楚地意识到女尊男卑的存在。
为了这件事情,纪夏被陆湘叫去府城敲打了一番。
“纪大人,你年纪尚轻,做事不知深浅,你想修公共茅厕,本官不拦你,可是你何必在修女厕的同时修建男厕?这不是打破常规,自找麻烦吗?”陆湘看着纪夏问道。
“知府大人,很多事情并不是熟视无睹便看不见的,谁家没有男儿,这世间男儿本就比女子生活困难些,所以下官想要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些便利,又有何不可?”纪夏望着陆湘据理力争。
“本官并没有说不行,可是你也看到了,你若一直坚持下去,你的计划可能会被搁浅。”陆湘皱眉道。
“知府大人放心,您所担心的事情,不一定会发生,人心都是肉长的,下官相信时间久了,自然会有人愿意站出来。”纪夏眼神坚定地说道。
事实证明,纪夏预感的并没有错,这世间不缺疼爱孩子的父母,以及体贴夫郎的女子,这些人虽然姗姗来迟,但终究还是勇敢地站了出来。
想彻底改变一个社会,无法仅靠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还需依赖全社会的觉醒与行动。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得等待一些其它改变先发生。所以,下一步纪夏准备把修建学堂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