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故事 ...

  •   上海心情故事之卖摊饼的那对夫妻:
      “千层饼鸡蛋饼酱香饼,酥脆可口……”
      每天早上5点多,有一对老夫妻都会在自己的摊位前大声吆喝。
      “给我来2块钱的酱香饼”、“3块钱的千层饼,加辣椒”……一些在街上买早点的学生将小摊“打了围”。
      老人负责麻利的切饼、加料。
      妻子负责称重、装袋,收款。
      两夫妻每个早上都忙得不亦乐乎。
      从清晨5点一直忙到上午10点才收摊回家。
      两夫妻是2000年到的上海,摊饼最开始就一种鸡蛋饼,那时也便宜,5毛钱一个。
      一天卖个百八十个不是问题。
      如今年轻人的口味不一样了,两夫妻也增加了各种佐料,还顺应潮流,可以加鸡蛋,火腿汤,等等。
      价格也一年一年随成本的增加而增加。
      “两边的店铺都涨了,没有什么东西不涨的?”
      老人感慨店面铺金太贵,两人风里来雨里去熬了这么多年,总希望有个小店可以遮风避雨。可是就那几平方的小铺,一个月的租金都会把人吓死。
      按老人的话说,光给房东挣房租了,哪里还有钱落进自己的口袋里?
      “只要老太婆不喊苦,我是没什么话说。”
      老人不好意思地看了看旁边还在找钱的老太婆,不无幸福的说。
      上海心情故事之卖油墩子的阿姨:
      油墩子一般都是下午在弄堂口开张,放上一只煤炉,上面支一口小铁锅,锅内是冒着热气的食油,旁边放着一大盆稀面糊和一大盆拌了葱花的萝卜丝。
      卖油墩子的阿姨舀一勺面糊,再倒入椭圆形铁制模子晃匀,然后放入葱花萝卜丝,再舀一勺面糊铺在萝卜丝上面,随后放入油锅中烹炸。
      这种物美价廉的美食,外脆里嫩,油而不腻,人见人爱,老一辈的上海人常把油墩子当作下午的点心。
      她家的油墩子不是把萝卜丝伴在面糊里,而是纯粹的萝卜馅儿。
      阿姨炸油墩子很用心,总是反复炸个两遍,炸出来的油墩子个头大面糊少,萝卜丝爽口鲜嫩。最主要的是煎出来的油墩子金灿灿的,不像有些地方煎出来黑乎乎的。据阿姨介绍,那是因为她们用的油好、干净,不需要面酱、辣酱来遮味,吃的就是清香的原味。
      做人何尝不是如此。
      上海心情故事之炸猪排的小哥:
      只要生活在上海,你在大街小巷都能闻到炸猪排的香味!外脆里嫩,香嫩多汁,金黄诱人!配上辣酱油,那叫一个嗲!
      生意超好的路边摊,往往推车还没站定就有顾客围上来点单了。
      小哥的猪排是真的嗲,绝对的扎实,炸得金黄,表皮酥脆,配上辣酱油,不要太幸福~
      小哥刚开始做猪排那会,为取名字想破了头。
      那时竞争很激烈,叫什么名的都有。
      什么超好吃猪排,乐翻天猪排.......
      小哥心想酒香不怕巷子深,我的猪排好吃才是真功夫,与其去想个好听的名字,不如就用自己的名字做牌子,人家只要看到这个名字,就能想到好吃的猪排。
      于是,第二天,这里就多了一家叫小哥的做猪排的路边摊。
      小哥猪排还自创了好多种口味可以选择,像咖喱、黑椒、芝士等等,非常丰富!
      我为自己代言,你敢吗?
      上海心情故事之阿叔的香酥鸡:
      香酥鸡算是很多上海人或者在上海生活过的人的回忆,每次从旁边经过总要买一份解解馋。
      回去不免会被说上一句,但是即便如此,下次依然要带一份回家解解馋!
      上海阿叔炸的金黄的香酥鸡,再配上自制的甜蜜酱,真是舍弃不了的美味!
      上海阿叔人很爽气,跟以往认识的爱计较的上海男人不一样。
      说话声音也特别大,很洪亮。
      每每他一开口,阿叔旁边的邻居就会叫:“侬啊,声音老肚了。”
      阿叔连连道歉,转过身又是一样。
      气得邻居都拿他没有办法。
      阿叔虽然是个男的,却特别地贴心,服务更是没话说,每次别人买他的香酥鸡,都会主动帮忙装到塑料袋里。
      一点也不嫌弃外地人。
      香酥鸡,十块钱一份,量又多。
      也难怪他家的生意就是比别人的好。
      你有地域歧视么?
      要知道哪里都有好人,哪里都有坏人。
      上海心情故事之小妹的臭豆腐:
      上海人对臭豆腐有句俗语:“闻闻臭,吃吃香”。
      臭豆腐就像是奶酪,你需要爱上它才能真正享受它。
      再搭配上辣椒酱、甜面酱,小块状的豆腐四个为一份。
      豆腐炸出来也是金灿灿的,真是飘香四溢的“臭”味儿。
      小妹初中毕业就随父母来到了上海,一没文化,二没技术的她,凭着自己会做臭豆腐的本领,在上海倒也过得很不错。
      小妹做的臭豆腐炸得酥酥脆脆,咬一口里面的豆腐嫩嫩滑滑,味道好的没话说。
      每天晚上都有5、6个人排队,眼看着一屉屉豆腐没有了,生意那个好。
      “爸妈的岁数大了,弟弟妹妹又都要上学,现在我们全家都指着这个臭豆腐摊过日子。”
      “那不是很辛苦?”
      “一点也不苦!”小妹用手背抹了一把汗,天天在油锅头劳作,小妹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大很多。
      “你别看卖一份臭豆腐没几个钱,但是日积月累下来,比上海的金领,白领剩的都多。”
      小妹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大厦,那里是上海贵得要死的办公楼。
      “再过几年,我也可以在上海买个不大的房子,把家里人都接到上海来住。让弟弟妹妹看看,大上海是什么样子的。”
      不要看不起比自己低贱的人,也许,她们比你生活的得好。
      上海心情故事之阿公家的柴爿馄饨
      柴爿馄饨是上海对流动馄饨摊的一种称法,上海馄饨摊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时期。
      馄钝之于上海人,可谓饺子之于北方人。
      精致的小馄饨是上海街头食物中传奇一般的存在,它通常被认为是饭而不是小吃。
      一碗八到十个,馅里是半勺的猪肉泥,皮也比通常的馄饨要更薄。
      虽然锅灶、炊具啥的看上去好像已经10年没洗过了,但美味的猪肉馅馄饨放进口里,你就会知道,它是值得的。
      阿公家的柴爿小馄饨非常有名,端上来的时候完全惊艳到!小馄饨的皮是从来未见的薄, 在大量汤的表面,犹如一层薄翼,透明地呈现在表面,真的是目前看过最薄的小馄饨皮了,整个小馄饨肉与皮应该是1:1,但是因为皮很大,犹如一张伞裙,完全铺开,会觉得小馄饨整个都很飘逸,肉是有点小肥肉的,很新鲜。汤头清淡,只是吃到底部会有一点胡椒粉而已,太赞了!
      阿公家别的什么都不做,就只有这一样。
      但就这一样,足以让这家店打出一片天!
      用阿公的话来讲,就是东西不在多,而在于精。
      上海心情故事之老师傅葱油饼:
      直至20年前,上海巷弄口最传统的风景还是葱油饼。
      老上海的葱油饼,是用本地的小香葱,放猪板油,先煎后烘,而且还是像烘咸大饼一样,是放在用柏油桶改造成的炉子里烘的。面皮里是香气四溢的葱花。
      光闻着就非常香。
      老师傅每天出炉300只,纯手工制作,葱油饼两面香脆,从里到外味道都很足。
      “偷工减料,最后害得还是自己的声誉。”
      上海心情故事之最爱粢饭:
      粢饭是最受上海人欢迎的早点品种之一,用粢饭包热油条捏紧,或可加其他配料,如:榨菜等,热吃甚美,且经济实惠。用糯米蒸制成饭,裹油条包捏而成。特点软、韧、脆,边吃边捏,别具风味。
      爱吃粢饭团的也分甜咸二派,你是哪一派呢?
      上海心情故事之老外的“早点”
      上海老外众多,在路上遇到千万别惊讶。
      叶霜曾经遇到过一个老外,每每早上出门都特别郁闷。
      叶霜问他何故?
      老外说:“外面小吃摊上都写着“早点”二字,我每天都早点起床,早点赶去上班,可他们还是要我早点,你说奇不奇怪?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