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下的崽崽,暮暮儿是最温和的,能力也很强。
他生在秋末,叫暮。
太阳迟暮。
可昕光就是黎明的意思,李世民是亮亮的太阳,我家暮暮儿是太阳刚升。
脾气特别好的大魔王呀。很乖的呀。
世民变了哦,爱汝不是假话。
跟阿政与琇莹,阿言与去病对比,他俩在相处中都不说假话。
唐朝背景名词、典故与历史事件解释
一、核心名词
1. 亲事府:唐代郡王府、亲王府的专属护卫机构,隶属王府体系,主要职责是保卫王府安全、护卫府主及家眷出行,同时承担府主“值卯”(按时到指定地点签到履职)的陪同与安保工作。
2. 公中账:唐代贵族府邸的“公共账目”,掌管王府的公共财产、田产、商铺等收益及日常开支(如仆役俸禄、府中用度),区别于“内府账”(府主及家眷的私人财物账目)。文中李瑾想从“公中账”支取钱财寻欢,被手握财权的武氏阻拦,体现了王府财权的划分与管控。
3. 清客:唐代贵族、官员家中聘请的文人食客,多擅长诗文、琴棋书画,表面是“陪主家消遣、交流才艺”,实则部分人会撺掇主家享乐、谋私,地位介于“属官”与“仆从”之间,无固定俸禄,靠主家赏赐生活。文中挑唆李瑾闹事的清客,正是这类“品行不端”的典型,最终被李暮清洗。
4. 螺钿漆盒:唐代高档漆器制品,以贝壳(螺钿)镶嵌在漆盒表面,形成花纹,色泽艳丽、质感精致,多用于盛放珠宝、名贵糕点、书信等贵重物品,是贵族阶层的常用器物。李暮用其装“水果硬糖”献给皇帝,既显诚意,也符合贵族送礼的器物规格。
5. 《千字文》:唐代儿童开蒙的核心典籍之一,由梁代周兴嗣编撰,全文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串联成韵文,涵盖天文、地理、伦理、历史等知识,是当时贵族与士人子弟启蒙识字的必读书目。李世民、王维教李暮认字用《千字文》,完全贴合唐代的启蒙教育场景。
6. 火盆:唐代冬季室内取暖器具,多为铜制或陶制,内烧木炭,置于房屋中央,通过炭火散热温暖室温,是贵族与普通家庭冬季必备的取暖工具。文中王府用“火盆”取暖,既体现冬季场景,也符合唐代的生活习惯。
二、典故与历史事件
1. 李世民(天策上将):文中李世民提及“朕当年起兵”“天策上将”,对应其真实历史经历——隋末李世民随父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后率军横扫天下,助李渊建立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李渊特封其为“天策上将”,允许他开设“天策府”,招揽人才、统领军队,这一职位权位极高,甚至超过亲王,为他日后发动“玄武门之变”奠定了基础。文中他分享“太原见闻”“雪后猎兔”“吐谷浑草原”,也贴合其早年征战、遍历山河的经历(吐谷浑是唐代西北政权,李世民在位时曾派兵平定)。
2. 观音婢(长孙皇后):“观音婢”是李世民皇后长孙氏的小名,长孙皇后贤德聪慧,深得李世民信任,常以温和方式劝谏李世民(如安抚大臣、化解矛盾),是贞观之治的重要支持者
3. “瑞雪兆丰年”的民俗:唐代民间流传的农业俗语,认为冬季降雪能冻死土壤中的害虫、涵养水分,待来年开春冰雪消融,可滋养庄稼生长,预示当年会有好收成,是古人对农业生产与自然规律的总结。李世民以“瑞雪兆丰年”开导李暮,既贴合冬季雪景,也体现了唐代帝王“重农”的治国理念(农业是唐代国家经济的核心)。
4. 唐代启蒙教育传统:唐代贵族子弟的启蒙教育多从3-5岁开始,核心内容是“识字+伦理”,启蒙典籍以《千字文》《三字经》(唐代已有雏形)《百家姓》为主,多由家中聘请的士人(如文中王维)或长辈(如文中李世民)担任蒙师,教育方式以“认字形、解字义”为主,结合日常事务巩固(如李暮通过看文书认字)。文中李暮的启蒙场景,完全还原了这一传统。
三、社会制度与习俗
1. 王府仆役管理制度:唐代郡王府的仆役有明确的“岗位分流”制度,按性别、体力、技能划分职责(如男性仆役分护卫、杂役,女性仆役分厨下、浆洗、照料起居),且需经过筛选与整训,由专门的管事管理,确保各司其职。
2. 宗室仕途举荐权:唐代宗室(亲王、郡王等皇室宗亲)享有“举荐官员”的特权,可通过向皇帝进献礼物、上奏疏的方式,为亲信、友人谋求官职,且举荐成功率远高于普通士人(皇帝会顾及宗室情面)。文中李暮利用李瑾“郡王”身份,以“献糖+奏疏”为王维求官,正是基于这一制度,既符合规则,又降低了皇帝的猜忌。
3. “值卯”的官员履职制度:唐代官员(包括宗室郡王)需按时到所属机构“值卯”(签到),记录履职情况,是考核官员“勤勉度”的重要方式,若多次缺席,可能会被弹劾或削减俸禄。文中李瑾“连例行点卯都常常缺席”,是唐代“失职宗室”的典型;李暮勒令他“按时值卯”,既为了保住俸禄,也暗含“规范其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