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世民是大好人。
世民爬起来:不是,1079个,这小子手都断了吧。
回头一看,自己3000+的好友。
哦,朕手没断。
唐代专有名词介绍(节选)
1. 河东郡王府
唐代宗室贵族的府邸建制,“郡王”为从一品爵位,属宗室高阶爵位,河东郡(今山西南部一带)是其封地关联的名号,府邸需遵循唐代贵族宅第“深宅大院、分区明确”的规制,通常包含主院、书房、客房、后院、园林等区域,李暮所居的河东郡王府,还设有“竹幽苑”这类供宾客休憩的清静院落,且府中配有健仆、侍女等仆从。
2. 煎茶道
唐代主流饮茶方式,区别于后世的泡茶道,核心是“煎水烹茶”:需先将茶饼碾成细末,再用炭火加热银壶、铜壶等茶器,待水烧至“蟹眼泡”(水初沸时,气泡如蟹眼大小)或“鱼目泡”(水再沸时,气泡如鱼目)状态,投入茶末搅拌煎煮,煮好后分入茶盏饮用。李暮用银壶煮水、越窑瓷茶盏奉茶,且遵循“主人亲手煎茶斟茶为高礼”的规矩,正是唐代煎茶道盛行、饮茶礼仪严谨的体现,也是士大夫阶层交往中重要的礼仪载体。
3. 从七品官(长史)
唐代官员品级体系中的中层官职,“从七品”低于正七品,高于正八品,属于“有实职、有俸禄”的官员层级。文中河东郡王府的“长史”,主要职责是总揽府内外事务、协理文书案牍,既要处理王府日常行政,也要整理账册、起草文书,同时可享受朝廷发放的俸禄与“职分田”(官员按品级获得的土地,可收租获利)。这一官职虽属王府属官,却有明确的品级与待遇,并非单纯的“家臣”,对当时仕途不顺、需稳定收入的文人极具吸引力。
4. 五姓七望
唐代顶级门阀士族的统称,“五姓”指崔、卢、李、郑、王五大姓氏,“七望”是五大姓氏下的七个核心支系(如崔氏的清河崔、博陵崔,王氏的太原王、琅琊王等),其中文中王维所属的“太原王氏”,便是“五姓七望”之一。这类士族在唐代社会地位极高,即便家道中落(如王维家),仍凭借“士族出身”保有清高风骨与社会声望,且在科举、交友、仕途等方面拥有天然优势,是当时社会阶层中极具影响力的群体。
5. 京兆尹
唐代长安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品级为从三品,主要职责是掌管长安(含京城及周边属县)的治安、户籍、赋税、交通等事务,相当于后世的“首都市长”。李瑾声称“京兆尹来了都不敢管老子”,虽属夸张炫耀,却也侧面体现京兆尹的职权范围——可管理京城内的官员与百姓,但面对“宗室郡王”这类的,只有皇帝能管。
6. 职分田
唐代官员的重要福利制度之一,朝廷按官员品级高低,授予不同数量的土地(一品官可获12顷,从七品官可获2顷50亩),土地由佃户耕种,官员收取地租作为额外收入,无需缴纳赋税,且土地所有权归朝廷,官员离职后需交还,不可私自买卖。李暮以“长史之位有职分田”劝说王维,正是因为职分田能为王维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解决其“家道中落、盘缠拮据”的困境,是唐代官员待遇体系中保障生活的关键部分。
7. 平康坊
唐代长安城的著名坊市,位于长安城东部(属“东市”周边区域),是当时京城的娱乐与社交中心,坊内设有酒楼、妓馆、茶馆等场所,聚集了文人墨客、贵族子弟、官员等人群,也是科举考生、文人干谒权贵的重要场所。
1. 舞黄狮子案
唐代影响文人仕途的著名政治事件,核心与“礼制禁忌”紧密相关。“黄狮子”在唐代属“天子用乐”范畴,其舞乐表演(即“黄狮子舞”)需在宫廷宴会、祭祀等皇家专属场合进行,且仅能由皇帝观赏,臣子若私自表演或观看,均属“僭越礼制”,触犯皇权禁忌。
文中王维因“舞黄狮子案”被贬,是因其早年在权臣岐王府中,曾参与观赏或表演黄狮子舞,此事被政敌弹劾为“越礼”,虽王维本身无明确谋反或不敬之心,但在唐代严格的礼制等级下,仍被追责,导致其仕途受阻、被贬为散职,成为他人生与仕途的重要转折点,也成为他后续急于寻求张九龄的原因。
2. 永兴公
唐代官员的“封爵”与“谥号”相关称谓,虞世南是初唐名臣、文学家、书法家,因学识渊博、忠直敢言,深受唐太宗李世民信任,去世后被追赠“礼部尚书”,并获封“永兴县公”(唐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县公”属正二品爵位,“永兴”为封地县名,今属浙江杭州)。
“永兴公”既是对虞世南封爵的尊称,也体现了他的身份地位——作为初唐“十八学士”之一,他不仅是朝廷重臣,更是文化领域的权威。
3. 越窑瓷茶盏
唐代顶级茶具代表,产自越窑(今浙江余姚、慈溪一带),因釉色以“天青色”“秘色”为上佳,又称“越窑青瓷”。唐代煎茶道盛行,对茶器极为讲究,越窑瓷茶盏因釉色温润、质地细腻、保温性好,成为士大夫阶层煎茶、奉茶的首选茶具,有“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价“越瓷类玉”“越瓷类冰”,足见其地位。
文中李暮用“天青色的越窑瓷茶盏”为王维奉茶,并非随意选择——既符合唐代煎茶道对茶器的高要求。
4. 散职
唐代官员体系中的“无实职官位”,又称“散官”,与“职事官”(有具体职责的官员,如长史、京兆尹)相对。散职仅代表官员的品级与待遇(如俸禄、服饰等级),无实际管辖范围与行政职责,多授予仕途不顺、等待空缺,或因年老、犯错被免去实职的官员。
文中王维“回长安仍居散职”,意味着他虽有官员身份(如对应品级的俸禄),却无具体工作可做,无法施展政治抱负,也缺乏晋升通道,这正是他急于前往洛阳投奔张九龄、寻求“职事官”职位的核心原因,也凸显了“从七品长史”这一实职对他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