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4、字不如其人 ...


  •   字不如其人

      现代社会里不懂得写字的人是极少的。孩子们未上学前,父母们便教着他们写阿拉伯数字、写“人口手上中下”、写自己的名字。写得好不好、按不按笔画顺序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写得凑合,能让人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字。还有一条几乎是潜规则的了,只能用右手写。用左手写基本是不受肯定的,就正如奶奶看到孙子用左手捉筷子或匙羹时,不问情由,舞起手中筷子即向其手指敲去,大喝一声:用右手!

      为什么要用右手写字呢?大概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约定俗成,看外国人,他们很多是左撇子。我想,是不是因为汉字的书写比较适合用右手写呢?但又不然,我看过一些左手写字的人,他们写的字一点不比右手写字的人差。想来想去,确定这大概是中国人的思想比较中庸,看到大多数人写字都用的是右手,也就多用右手了。

      《基度山恩仇记》里,法利亚对邓阿芒说:右手写的字千变万化各各不同,左手写的字却千篇一律很易辨认。没有细心考究,不知法利亚的话有没有根据。如果这结论成立,这就难怪中国人多用右手写字了。

      字写得好不好,不是天生的,没有遗传,都需要勤加练习。不下过一番苦功,任你长到九十岁、饱读经书、院士资格,写出来的字也和一个读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

      在古代,所谓字是人的衣冠,读书人都很注重这一点,所以写出来的字一般也不赖,虽不像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碑文传世,在当时也是上得厅堂见得皇上的。如果字写得不好,万一中了三甲,见皇上时,皇上一看交来的字如此差劲,也不问内容好坏,龙颜一怒:天朝上国的士子,写出这样的字,成何体统!于是传旨废掉,那可就真是字字血泪了。

      书法美学的传统标准是:行笔要涩行鳞进,要如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沈尹默则说:要克服巨大阻力前行。似这般说,写字是迎着巨风大浪写的了。真没想过,写一个字,也真不是一件易事,比愚公移山还费劲。难怪当代人的字大多写得不太好了,而成为一个书法家的更是凤毛麟角。

      真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对写字的过程都特别讲究,有的要焚香熏屋,有的要宁静平和,有怪异的则要剑走偏锋,我行我素。《儒林外史》里便有一个叫季遐年的人,他寺院安身,写字的三天内,一天用来斋戒,一天用来磨墨,写字的时候,即使是写十四个字,也要用墨半碗,喜用人家用过的秃笔,奇怪的是还要四人为他拂纸,拂得不好要打要骂。中国人一向讲究字如其人,这样的人写出来的字,不知为什么能进入贵门大户之家?

      写得一手好字,原来也是才的一种,所以才有季遐年的恃“字”傲物。在当代来说,字写得再好,如果没有人欣赏你,办不成书法展,也只能哀叹怀“才”不遇了。古代,识字的人少,凭手中的好字帮人家写封信写对喜联,还是能混口饭吃的,再不济像孔乙己教伙计写“茴”字几法,也能赢得自我的安慰。在当代,你写的字比电脑敲出来的字整齐吗?你比电脑知道得更多的技巧吗?电脑里写封信都有样板参照,省时省力。

      “永”字虽有八法,但世上能把“永”字写得好的人却不多,皆因这“永”又直又撇又捺,一不小心便把主骨给扭歪了,所以倒不如用电脑打。你看这打在电脑上的“永”字,就很不错了。《红岩》里,成岗大哥写得一手很好的仿宋体,恐怕这“永”字在他笔下也当如电脑上显示出来的这个“永”字差不了多少了。

      十几年前,兴起笔迹学,认为看字可知其人,再到后来,竟有点测字先生的味道了,可看到写字的人未来的吉凶祸福。笔迹学真那么神乎,那就用不着龚如心与其家公为了一个签名较那么大的劲,一堂一堂的官司接着打了。笔迹不是指纹,不是确定人的身份的必不可少的证据。

      一般来说,知道写字的人的履历,再看他写的字,就任谁都可以说出字的什么优点与缺点了。此之所谓“识人断字”。比如你认识的那个张三,平时偷鸡摸狗作奸犯科,那么当他的字摆在你的面前,你便会说字写得毫无正气贼眉贼眼;但是当你认识的那个李四,平时专好行侠仗义济困扶危,那么他的字摆在你面前,你便会说字写得忠肝义胆酣畅淋漓。这时的你,可以根本对摆在桌面的字置之不理,只凭作者的人品作出评论。这样的评论,在中国是极为吃香,几多留下来的对名家的字的品评,都少不了这样的人品之评。

      还有的是,只知道字,却不认识写字的人是谁,但凭三行两个字,便可对写字的人说出个道道来。此之所谓“识字断人”。“识字断人”比较危险,几乎是带着身败名裂的风险。有些专家,便自以为自己炼了一对火眼金睛,却终于因错误的“识字断人”,错把冯京作马凉,误将赝品作真迹,弄得英名尽丧。那些说什么“从一个人的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心境”,还说有科学根据,我是极怀疑的。要真这样,还要“测谎机”、警察什么的干啥?让人写几个字,让专家们断一断,好人坏人、真话谎言立判,那么坏人尽除,好人留下,这世界不是天下大同了?

      无论“识人断字”,还是“识字断人”,都是基于一个基础:字如其人。一手创造了“瘦金体”的宋徽宗,据说便是字如其人的最有力证据。江山断送,身囚北地,字也瘦时人也瘦了。能看出字与人同瘦的还有苏曼殊,他曾致信柳亚子:纫兰书法甚有进步,但字瘦如其人耳。瘦字是一种什么样的形体呢?是直来直去体形偏小,还是形销骨立精神颓丧呢?读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说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小伙子穷困潦倒,一日要去应聘,可厂的老板不在,于是他趴在楼梯上,用笔在纸上写了一行字,说自己来过,并非常有意在该厂工作,这时候,刚来了一个人,看了看他写的字,很满意,便让小伙子明天来上班,原来这个人是工厂的老板。老师总结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一,做人就要写一手好字;二,字如其人,字也得好,人家便认为字的主人也一定好的了。

      然而这世上,如上所言,认为字如其人的若非是测字先生,便是“识人断字”的人了。一个人的兴趣总是广泛的,有的人喜欢研究物理化学,可偏偏是对写字不感兴趣,那么你不能单凭一句:字如其人,便否定人家的才能学识。字不如其人的,比比皆是。最普遍的要以老师为例了,一般的家长看到老师评语的时候,习惯性的要以字写得好坏来衡量一个老师的才能,字写得歪歪扭扭难登大雅之堂,家长们就有意见了,粗鄙的更会说:字写成这样子,也能当老师?还有一个女孩子去应聘文秘,刚填了表,却遇着了一个看门的老头,老头看了看,很不屑地说:做文秘的写这样的字怎么见人?马上把那女孩子羞得面红耳赤抱头鼠窜。

      有字不如其人,就有人不如其字的。现在市面上都有赵孟頫\的临帖卖,但此人却历来受到忠臣贤将的鄙视,原因是赵身为宋朝贵族,居然投降元朝为臣。人已经没有骨气,没有松柏一样的傲骨,其字当然也是充满媚骨,无一可观之处了。同为宋朝的秦桧,“笔笔圆浑,气势开展,转折处时有晋人法度,论天资、功力,都在二蔡之上。”(邓散木语)然而饶是这样,秦桧的字仍然得不到推广普及,因为他是奸臣。奸臣写得再好的字,也只是为了附庸风雅,谄媚皇上,陷害忠良。

      汉朝的杨雄说:书,心画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这杨雄不仅是一个测字先生,还是一个唯心论者。君子小人也是人,但有没有“人字不如”的人呢?正如“猪狗不如”的句式。一个称不上人也对不起他写的字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想来想去,想到曾是书法协会会员的胡长清,这厮风光的时候,到处都是他的字,然而最后落得一个杀头的恶果,也许“人字不如”便是为这样的人设立的。

      人之所以写字,无非是基于写字的实用性与消遣性。实用性是用来沟通,消遣性是用来娱乐。人写字写到一定境界,都有这样的迷惘:究竟是我写字,还是字写我。人写字,人是主动,有操控文字的能力;字写人,则字是主动,文字仿佛有灵性一样,引导着人怎么去写、去把它写得完美。当然最高境界是:人字合一,把自己变为一支笔,完全陶醉在与文字的游戏中。

      人有忠奸,字无善恶。写到这里,打了一个盹,看见自己身在清朝,在客栈里高谈阔论,来了一个人,写了一幅字,挑起“字如其人”的话题,这时来了一个清兵,看了看字,问:谁说的“字如其人”,那人说:是我。清兵手起一刀,把其斩毙,说:以后看谁还说“字如’旗’人”!我梦中惊醒,暗自侥幸:好在我是说“字不如其人”!

      凌扬/2004.9.5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