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1清缘观 ...
-
转瞬十五年已过。
京都里正是元宵美景。华灯锦簇,嬉乐成连,翠竹叶淌过清澈的浣水,焰火晕染了藏蓝的云天,醉心芙蓉酥合着一杯清酒,笑意便自花间盛开。
“传说南海仙岛有一妙人,寻医问道,既有起死回生之术;文武皆盛,亦能称霸天下之才。当今圣上多次寻访而不得。近日却闻妙人入京,设立仙观,为苍生祈愿,共平民瞻仰。诸位若有不治之症,不妨前往就医。或有未了孽缘,亦可了断……”说书先生用意味深长的口吻,看着人群里匆忙闪走的素衣人,露出笑意。
果然,入夜时分,清缘观就迎来一对前来就医的男女。男人身负重伤,由女人搀扶,还未进观,就失去力气,二人双双倒地。
清师父看一眼一身素衣的女人,手里的姜汤飘着氤氲的热气,说:“穆国新后,果真美。”
女人握紧手中的剑,清冽的嘴角隐隐抽斗:“师父如何知道我?“
清师父笑了:“娘娘估计是糊涂了,封后大典不过几日,贫道随着观礼的人群见着,有何稀奇。”
女人眼里闪过一丝犹疑。她紧紧握住男人的手,说“那是从前,我如今不过是个随着夫君飘零的弱女子,还请师父不要多言。”
“那该如何称呼?”
“还请唤我知书。”她渐渐一阵寒栗,看着眼前的女人,“倘若师父能容我们一处安宅,知书便别无所求。”
“哦,凭什么呢?”清师父放下姜汤,“小观不过几处小宅,为何要给你这不相干的人呢?”
“都说出家人慈悲为怀。”显然女人期待的并不是这个答案。
清师父一挑眉,心里默默的嘀咕:谁说我是出家人?
“况且,我手里有你想要的东西。“知书恍若换了一个人的面孔,”我知那说书先生,不过是你给的信,你和他们一样,要这咏叹调的曲。”
“呵呵,知书施主真是说笑了,”清师父抬起衣袖,笑的晴朗,“说的好像你真有一般。”
笑声间,清师父已经绕出门去,知书想去抓住,却连衣袂也未曾碰见。
清师父对着窗外一抹明月,阖上双手,静默不语。
一旁的掌灯人身形佝偻,青石板上映着他颤巍的影,似乎是七十老翁的形态,直教人觉得这道观残忍,不给老人家安然晚年。
“施主还是请回吧,如若想乘着元宵节街上热闹,贫道也是不打扰的。”清师父的开了口,顿了顿,“凤祺,她走了,伪装卸了吧。”最后一句话是对掌灯人说的。
只听呲啦一声,一张人皮面具便撕了下来。腐败褶皱的面表下,竟是英俊挺秀的少年面庞。一双远黛剑眉下冷目深锁不散的英气,棱角分明间却又显然有倾国倾城的女子之媚色,嘴角微抿,仿佛是守候住千古承诺的坚毅。而随着他身体挺直,便是月光也难敌他的光彩照人。
清师父的手点上凤祺额头,划过他剑刻的眼角,轻轻抬起他的下颌,“便是宋玉,也不见得有你半分干净了。断袖情缘可好?”
凤祺噙住嘴角,眼里仿佛下了一场初春细雨:“师父。”
清师父一身青袍,素淡的颜色和紧裹的束胸几乎掩去了女子的身姿,唯有这时一脸顽皮的笑才能看出她的天真浪漫。
凤祺却只能无可奈何地叹息:“师父您是最近无聊之极,或者是偷看了时兴的断袖集子,听说京都万花楼里却有男宠,只是……要价恐怕高些。”
清师父转身,“为师也不过是苦中取乐,你看吧,皇上皇后不在朝中,却带着所谓的咏叹调来了我们这里,世上安宁不久了。京都,不宜久留了。”
凤祺诧异,“那么,左左如何?”
清师父闭眼:“人各有命,她的仇,这乱世,我们原本顾不着这许多。”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纪王府里一派热闹景象,精美丝质明灯一顺溜坠在屋檐,新编的各式花绢层层叠叠,柔软的青草在光影里泛出了荧光。舞姬在庭院中飞起了水袖,扬琴和玉箫被演奏,像是一曲唱不尽的柔情。
祥和喜乐的景象瞬时打破,正和一众妻妾欢笑着猜起灯谜的纪王爷听到侍卫的耳语后脸色突变,匆匆离席。
纪洛,纪王爷的大儿子,当朝骠骑大将,躺在床上僵直不动,皮肤泛出可怕的净白,如同新生的璞玉,坠入死亡一般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