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六章 瓦舍观杂伎,惠民河宴集 ...

  •   汴京的瓦舍勾栏是出了名的热闹,书里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平日里说书、杂伎、歌舞样样俱全,引得百姓争相前往。”

      这日恰逢休沐,宋明远提议带全家去桑家瓦子逛逛,小满早就听说瓦舍里有吞剑、跳丸的杂伎,一路上蹦蹦跳跳,催着赶紧出发。

      刚到瓦子门口,就见人流如潮,卖零食、卖玩具的摊贩沿街叫卖,还有“焌糟”妇人提着食盒,给往来客人斟酒换汤。

      “果然名不虚传!”杏儿跟着人流走进瓦子,里面的勾栏一座连着一座,最热闹的一座正上演杂伎表演。一个艺人光着脚踩在滚圆的木球上,手里还抛着三把钢刀,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小满看得眼睛都直了,攥着宋杏婉的手喊:“姐姐你看!好厉害!”

      正看得入神,旁边传来两声轻微的磕碰。

      杏儿转头一瞧,原来是两个客人在挤着落座时,一方的手肘不小心碰到了另一方的茶碗,茶水洒了些许在桌沿。

      穿青布衫的汉子赶紧起身,对着穿绸缎的书生拱手:“对不住,对不住,方才人挤,没留意碰了您的茶。”

      书生笑着摆手,自己拿帕子擦了擦桌沿:“不妨事!瓦舍里人多,本就容易碰着,我这茶碗也没碎,您快坐吧,别误了看表演。”

      青布衫汉子还是过意不去,扭头跟旁边卖蜜饯的摊贩要了张干净油纸,非要给书生垫在桌角:“您瞧这地儿潮,油纸垫着,您的帕子就不脏了。”

      摊贩闻言,干脆多递了几张油纸过去,笑着说:“这位客官心细,您二位用着,不够再跟我说!”

      周围的人见了,都跟着笑。有个老妇人还念叨:“咱们汴京人就是这样,一点小磕碰,说开了就啥都没了。”

      杏儿看着这一幕,心里暖乎乎的——这汴京的好,不只是热闹繁华,更是人心里的那份体谅和宽厚。

      沈砚之不知何时也来了,站在杏儿身侧,低声道:“我前日在国子监听先生说,汴京之所以能这般兴旺,就是因为百姓都懂‘和气相待’,哪怕是外乡人来此,也能被这份和气暖着。”

      杏儿点头,目光落在不远处一个挑着担子的外乡货郎身上。

      货郎正对着一个汴京本地的掌柜比划着什么,掌柜耐心听着,还主动帮货郎把担子挪到阴凉处,怕日头晒坏了他担里的干货。

      表演结束后,沈砚之在瓦子外的小吃摊买了些旋煎羊白肠和鲊脯,与宋家人一起站在路边吃。

      小满一边啃着羊白肠,一边指着旁边一个正在给外乡客人指路的汴京老汉,说:“爹,你看那个爷爷,说得好仔细呀!”

      宋明远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这就是汴京,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乡人,遇上难处了,总有人愿意搭把手。”

      杏儿咬了一口鲊脯,咸香在舌尖散开。望着沈砚之柔和的笑脸,心里却是甜的。

      入夏后,宋明远参与的惠民河的清淤工程终于完工,河道畅通,商船往来不绝,州桥附近的街市也比往日更热闹了。

      官府为了庆贺,决定在惠民河畔举办宴集,邀请城中百姓一同参与,街道司的官吏们也都要前往帮忙。

      杏儿想起宋代的书里说“惠民河游船往来,水嬉甚盛”,想必这次宴集热闹非常。

      杏儿帮着妈妈收拾食盒,里面装着刚做好的酥蜜食和韵姜糖,都是家乡的特色小吃。月娘还特意多做了几样,笑着说:“听说宴集上来了不少外乡人,咱们多带些,也好让他们尝尝。”

      宴集当日,惠民河畔张灯结彩,游船穿梭,岸边摆满了桌椅,百姓们扶老携幼,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宋明远忙着协调秩序,李月娘和其他官吏的家眷们一起摆放食物,刚把酥蜜食摆上桌,就有个外乡妇人带着孩子走过来,有些局促地问:“这位娘子,请问这吃食是卖的吗?我家孩子瞧着馋得紧,”

      李月娘连忙递过一块韵姜糖,笑着说:“不是卖的,是自家做来给大家尝尝的。孩子喜欢就多拿几块。”外乡妇人愣了愣,连忙道谢,孩子拿着姜糖,脆生生地喊了句“谢谢奶奶”,逗得周围人都笑了。

      杏儿带着小满在河边玩,见几个孩子正盯着汴河上的游船看,眼里满是羡慕。

      小满跑过去,拉着其中一个孩子的手说:“我带你们去坐船!我爹说今天游船都免费,咱们一起去!”

      杏儿怕孩子们不安全,便跟着一起,租了条小船,带着几个孩子在河上转了一圈。孩子们趴在船舷上,指着岸边的集市和远处的城楼,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孩子们的家长寻过来时,见孩子们玩得开心,对着杏儿连连道谢。

      忽然,一阵丝竹声传来,只见一艘装饰华丽的游船缓缓驶来,船上坐着几位官员,身边有“焌糟”妇人斟酒换汤,还有艺人弹唱助兴。

      “这就是书里写的‘游船宴’吧?”杏儿看得入神,忽然觉得腰间的罗盘剧烈发烫,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强烈。

      她下意识地攥紧罗盘,抬头望去,只见游船上一位老者正拿着一块玉佩把玩,那玉佩的纹路,竟和她在鬼市淘到的那块一模一样!

      罗盘的指针疯狂转动,直直指向游船上的玉佩。

      “沈大哥,你看那艘船!”杏儿拉着刚走来的沈砚之,声音有些激动,“那玉佩和我买的那块一样!”

      沈砚之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眉头微蹙:“那位是户部的陈大人,听说他祖上是汴京的大族,收藏了不少古物。他素来和善,常在外乡商人来汴京时帮忙协调生意上的事。”

      正说着,游船靠岸,陈大人带着随从走了下来。他一眼就看到了杏儿手里的罗盘,眼神一亮,主动走上前拱手道:“这位姑娘,你手中的罗盘,可是祖上传下来的?”

      杏儿愣了愣,连忙点头。陈大人抚须笑道:“我曾在祖上的手记里见过类似的罗盘,说当年有位宋姓好友,家中传下一枚罗盘和半块玉佩,没想到今日竟能在此见到。”

      杏儿掏出自己的玉佩,陈大人也拿出自己的,两块玉佩放在一起,大小、纹路竟完全契合,背面的“汴”字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案。

      周围的百姓见了,都啧啧称奇,有个老者笑着说:“这可真是缘分!咱们汴京就是这样,走着走着,就能遇上故人旧事!”

      杏儿攥着两块合二为一的玉佩,感受着罗盘传来的温暖。可当她抬头再看陈大人时,却发现陈大人的目光,正若有所思地落在罗盘盘底——他似乎知道罗盘更多的秘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