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陛下流产 ...
-
大长公主去后,陛下为她举行了盛大的葬礼,皇家有着各种繁复的礼仪,举哀、祭灵一项一项的都有规矩,更命天下臣民一律摘冠缨二十七日,在此期间,亦不嫁娶,不作乐。小郡主作为孙女,从初祭、大祭礼,直到暂安礼自然都得一步步跟着,等过了七七闲下来,才又回到辛家别院学习。
从放假回府到丧礼毕返回,算起来课业总共丢了两个多月了,辛衡倒也不催她,只让她自己看看书、弹弹琴、练练功,等她歇到四月才又开始教她。
每天上午不再拿着书一篇篇的讲解,只是指定一些书让她自己随意翻看,然后不时的出个题目,让她作文,然后单就她的文章给她讲解。小郡主脑中毕竟有着二十多年的知识,这种以某句话、某个事作文的本事也都还在,熏陶了这几年,用文言文作文倒也还顺畅。
辛衡从来不会挑剔她的文法、句式,只是从她那还带着孩子气的句子里,“替”她向道德思想上靠,很简单的一句话,师母大人会告诉她:你能想到这些,说明你已具有仁心,仁者……总之是先表扬,再引申到大义之上,到最后便是各种典故、历史。
小郡主不得不佩服,这样的教学方法确实是很适合一个几岁的孩子,当然如果她真的是只有几岁的话显然会更好,比起前世那些天天捧着什么《教育心理学》之类的书籍而依然填鸭式的教育的老师来说,师母大人真的是算得上个天生的教育家。
开始的时候,小郡主还一直注意着,只敢写些符合她小孩子身份和这个世界所学内容的话,但后来不经意间还是会冒出些“深刻”或是“现代化”点的言论,辛衡对这些话感到惊诧的同时,更多的是欣喜,每次的讲评便演变成了两人之间的思想交流。这让小郡主非常高兴,因为她的师母大人在和她的谈话中,没有因为她的年龄而轻视她,当她们因为某个观点讨论甚至争论时,两人是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的。
小郡主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和辛衡比起来毕竟还是差了很多,辛衡也会根据她的谈话儿有针对性的给她列出需要看的书籍,或许是因为这个几岁的身体正是适合学习的时候,或许是这个世界适于修习内功的女子身体也同样更适于学习,总之,小郡主的学习、记诵都非常快。
过了七岁,小郡主的课程就更加满了,每旬十天,除了休假回府外,剩余的九天都排的满满的:上午三天学棋、三天练画,三天看书、作文,下午习武,晚上三天练字、三天练琴,三天看书、休息,每晚临睡修习内功,琴棋书画这四项君子必备的技能都一起装上身了。
等到八岁,辛衡就不再要求她天天学习这些了,相反,鼓励她能够把琴棋书画当作消遣的雅趣,无聊时、疲惫时、心烦时,可以涂鸦几笔,拨几下琴弦,或是写几个大字静静心。也不再给她指定要读的书籍、要写的文章,满满一屋子书,从经史子集到野史杂记任她随意翻看,连武功都不再要求每天必须练够多久,唯一保持不变的只有晨练、师徒间的谈话和内功的修习了。
小郡主的时间一下子就空闲了很多,那根绷了几年努力学习的弦也得以松弛下来,舒舒服服的休息了一阵子,小郡主马上又给自己找了事做。
辛衡毕竟是辛家家主,就算住到京郊教授小郡主,也不能不管家族事务,隔三岔五的都会有家臣来禀告或请示,以前小郡主还小,而且一直埋头苦学,没怎么注意这些,现在闲下来了就偷偷的凑去听她们谈话,辛衡知道后干脆叫她站到身边大大方方的听,甚至会询问她的意见。
奕熙以女子为尊,自然是奉行女主外,男主内,对男人来说,最大的责任就是伺候妻主、抚育孩子和管理家事,小郡主的郡君爹爹掌管着200万的人口,算起来也不过是管理家事的一部分,因为采邑的收入即是他们的家庭收入。
男子虽然可以为官,但若要嫁人成为正夫就只能辞官,否则只能屈居侧夫之位,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正夫最大的责任只能是伺候妻主、抚育孩子、管理家事,而不可能是当官去造福于民。
对上层的女人来说,工作就是为官或者经商,各大世家名下都有着相当数量的的商路,从客栈、酒楼,到店铺、作坊,涵盖着一切可以赚钱的领域,辛衡辞官后自然就需要管理这些家族产业。奕熙以女子为嗣,然而女子稀少,就不可能像小郡主记忆里的前世那样,家族产业都是家族内的叔伯、兄弟、侄甥分管,必须由家主谨慎挑选人才作为家臣来协管这些产业,所以家主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识人,而后决断。
小郡主想,其实当家主和当皇帝很像啊,重要的都是选拔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遇到纷争能作出有力的决断,从世家而至国家,规模更大罢了。
小郡主虽说前世是学工科的,对商业没有什么了解,但对那个世界整体的商业体系还是明白的,在这里跟着师母,每次听着辛家家臣的禀告,加上师母的讲解,也逐渐对这儿的商业体系了解了起来,在这个不贬斥反而崇尚商业的帝国里,商业的发达真的是难以想象。
这些年奕熙的年景一直非常好,无大旱、大涝,可谓国运亨通,小郡主在辛家别院里的学习生活也一直过的很平静。唯一不同的是,在她八岁生日前,陛下驾崩,年六十二,宁公主即位,加封昭郡主为昭华郡主,次年改元昌明。
如今的新陛下在即位前就育有五位皇子了,可惜没有公主,昌明元年二月初一,昭华郡主自请为祈女使,入神女庙为陛下祈女,到四月中,御医就确诊陛下有孕了,昭华郡主也得以在小郡主生辰前出神女庙,接受小郡主的生辰叩谢。
这年开始,辛衡也开始教小郡主地理知识,前世的她一直没有机会出去旅游的,辛衡对奕熙山水的介绍迅速激发了小郡主游山玩水的兴趣。但她毕竟贵为郡主,没有昭华郡主的同意,辛衡可不敢带她出远门,小郡主不得不发挥出孩子的特权,在郡主母亲和皇帝姐姐面前使出了浑身解数撒娇,等磨到两位答应的时候已经到了八月盛夏了,小郡主心急外出游玩,也顾不得酷暑了,求好师母,带着四位辛家侍卫、四位皇家侍卫就踏上了旅途。
除却天气的炎热外,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沿途尽是古朴的城镇、秀丽的山水,她可以挤进热闹的市集,在各个摊位、店铺间闲逛,也可以施展轻功爬上陡峭的山壁,和师母一起在山巅看日出,不禁感慨:这几年苦学的日子可真是耽误了大好青春啊,当然,她的“青春”对其他人来说不过是幼年,再早谁都不可能放她出远门的。
前世没钱、没时间出去旅游,现在可要努力补回来,除了交通不方便外,这世的旅游可是精品啊,不会有人挤人的情况,事实上那些绚丽的山水间都鲜能看到人影的,没有污染,到处都是清新自然的气息,随便一个山坳、溪边都能让她流连忘返。
这样等走到育江边上的时候已是十月了,育江是奕熙最大的河流,也就是所谓的母亲河,她们本来打算渡江继续游玩的,谁知竟开始下起了倾盆大雨,连着三天暴雨都没有停下来,等到第七日也未能成行,而暴雨仍然在下,于是只好放弃渡江的打算,返程打算从另一路游玩回京。
但在九天后却得到了育江决堤,淹对岸数县的消息,小郡主可以想到在这个时代,洪水漫堤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也没心情游玩了,和辛衡一起快马加鞭,取直路迅速回京。
洪灾虽然发生在千里之外,但是京城却同样压抑着暴风骤雨,今年是昌明元年,陛下改元的第一年,竟发生这样的灾难,陛下的心情可想而之,何况如今的陛下正有着六个多月的身孕。
陛下震怒,一面安排赈灾,一面下令追查年年拨的护堤银子都堵到哪儿去了,不过十几日的功夫,工部的大臣就给皇上找出了罪魁祸首——定州令尹王云,陛下看着那厚厚一叠罪证,心里气的发狂,这真是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典范了,当即下旨将王云押解回京,以其鲜血在神庙为枉死者祭奠。
然后一个人喝退近身侍从,并吩咐任何人都不得靠近,独自走到凝露宫,那是她幼年作为宁公主时居住的宫室,独自坐在书桌后沉思。天灾总是会让人们对于皇室、陛下有着各种各样负面的议论,即位初年发生天灾,对于一个古代的帝王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那个王云贪赃枉法,罪证确凿,可是那些个大臣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如此全面的罪证才是最令陛下痛心的,这分明是众臣“齐心协力”的结果。
想着想着腹中一痛,她咬着牙想站起来却发现根本无力起身,想喊人也痛的喊不出声,只好坐好身子,自己慢慢调节呼吸,这个时候却突然冲进来一个人,进门就跪扑在地上,哭叫:“陛下,求您开恩,臣母是冤枉的!”他是陛下近半年来最宠爱的后宫——王侍卿,原来竟是王云的儿子。
陛下腹痛的说不出话来,那个王侍卿进门就趴在地上,根本没看到陛下的脸色,这会儿还一直哭述着为母亲求情,陛下心里清楚,那些罪证中肯定有他人栽赃、推诿的,但那个王云本身肯定也是罪足致死的。
陛下憋着一肚子火,听他絮絮叨叨的说个不停,终于受不了了,猛地一推书案,桌上的镇纸、笔架一股脑的掉了下去,地上铺了地毯,声音并不响亮,外面的人自是听不到,但案下跪着的王侍卿看陛下发火,惊吓中抬头,这才发现陛下脸色白的吓人,连忙扬声叫人去传御医,并上前扶住陛下。
搂着陛下身子就发现,陛下的下身已经出血了,下裙已染了不少血迹!等到御医赶过来,血已经流的更多了,陛下心里也明白,这个孩子怕是保不住了,沉稳的吃了丸药后吩咐御医小心处理。可当御医颤着声的向她禀报,那个六个多月的已经成形的孩子是个女婴时,陛下愣了一下,随即泪流满面,所有的人都跪伏在地,恢宏的的宫室里寂静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