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灯笼好大 ...
-
谢景谦在那真君观中一待就是五日。
谢玉英自从那天见着在马上与孟良枫交谈的父亲,之后五日过去不曾见面,心里总是空落落的。这里众人虽然待她恭恭敬敬客客气气,但毕竟不是亲人,总有些疏离。一晃明儿就是端阳节,父亲兴许该回来了罢。谢玉英伏在案上,面前摆着早熟摘下来的樱桃,还有陈师雨喜滋滋捧来的梨花膏等甜点,但谢玉英觉着身上乏了,不大吃得下,只愣愣看着面前红白的颜色出神。
思绪飘远了,想起那日见着的背影来。
谢玉英心里泛起阵阵涟漪。
痴痴的想着,却丝毫没觉出自己这样有什么不妥,也丝毫没意识到这样呆呆想着一个少年,意味着什么。
“孟、良、枫……是么……”又想起那日读过的词。
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肠断。
却不知那样的背影,若回眸,是什么颜色呢。
这几日一直留在府中。毕竟是女儿家,总往外跑不像话,所以为了明日的出游,她和陈师雨都默契的在府中隐忍了数日。谢玉英待着也觉百无聊赖,更不知那活泼好动的陈师雨怎么耐得住的。
谢玉英见青梅依旧在门外静静候着,便道:“青梅,你家小主这几日在屋里鼓捣些啥?”
青梅扑哧一笑,道:“小姐您有所不知,每年小主都是这样,在灯会之前必定埋头苦读、工诗,谁都不见的。”
“工诗?”谢玉英也觉好笑,“诗词功底,哪是这几日下点功夫就可以练好的。”
青梅笑道:“小主一心想着晚上的诗会,我也劝她年纪还小,以后年月还长。但她就等不急似的,平日见她对书本并无多大爱好,每年也就这几天会疯也似的找账房先生讨书看,好玩的紧!”
谢玉英这才明白过来,府里下人都不知晓陈师雨心里那“七郎”的事儿。她也就不说破,只道:“也不知她练得怎样了。”
正说着,就听见喊着“玉英姐”的声音,看向门外边才见陈师雨着一件蜜色和衫笑嘻嘻到了门前,青梅欠了欠身唤了声小姐,谢玉英也起身来迎,道:“看你兴冲冲的,撞着喜了?”
陈师雨将一张米白的宣纸递给谢玉英,道:“好姐姐,帮我瞧瞧,这诗还能将就看么?”
谢玉英好奇接过来,只见纸上字迹有些拙嫩,但一笔一划描得也还算规整,写着一首七绝。
“云蒸涛涌掩赤城,塔动天目倾浙东。
□□丹炼千年火,雷尖狂放紫霞生。”
谢玉英有些诧异:“这诗,是你写的?”
陈师雨咬着嘴唇,道:“是我。不好么?”
谢玉英笑道:“倒也不是不好。你这写的…可是太白诗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赤城山?”见陈师雨点头,谢玉英暗暗纳罕。看这手笔,简直出自男儿心胸。却不知这古灵精怪的小丫头,心里倒有着什么样的胸怀,才写得出这样骨气的句子来。便道:“你也不曾出过远门,怎么想起来这赤城山?”
“师雨打小就听家父讲这世上的瑰丽景胜,也在典籍中看到不少。其实…再加上…再加上之前做了一梦,梦到师雨在这山中,化身为尼……”
“呸呸呸,什么化身为尼,还没婚配的丫头,说话真不知轻重。以后可莫再提,”谢玉英责怪罢,想了想,又道,“这赤城山可是道家重地,后来高僧来讲了义,却不曾听说有过尼姑。你这丫头,是要污脏了那烧山玉京洞,洞里仙人跟你没完。”
陈师雨嗤嗤笑道:“若是真有仙人,师师还真想去跟他们攀谈攀谈,瞧瞧神仙的日子。再说,我倒觉得是道家占了此玄妙之地,佛家勉强也能参上一脚,既然都是度化众生,道家佛家就算不得仇人,兄弟之间拉拉手住在一处也是不错的。”
谢玉英见她越说越没得遮拦,道:“罢了罢了,你且止住,什么兄弟不兄弟,唐突了玄佛双庙。”心里却似有些触动,暗暗沉思起来。半响起身,吩咐青梅研墨。
陈师雨见谢玉英要作诗,颇有些兴奋期待,赶紧帮着收拾桌子。谢玉英铺上宣纸,默默动笔,只是越写,一双美目神色越黯淡,到最后写完,竟是滞笔不动了。
陈师雨凑过去看,见纸上两排字甚是秀丽,也很有劲道,禁不住先是一叹。细看下,只见写着:
佛说缥缈霞中寺,道讲玄门□□瓯。
我看紫云排电去,天河遗落一孤舟。
陈师雨看完,不禁赞妙,用词爽口,视角却十分别致,相比之下之前自己那首就显得俗套了。看到下一句遗落孤舟的描述,却有些惊诧。仔细想想,虽颇为生动在理,只是未免太伤感了些。看着谢玉英冷淡的落寞表情,也不好多问什么。
谢玉英回过神来,道:“今夜可是有花灯的?”
陈师雨道:“是呢。每年各家都会做各式各样漂亮的花灯,高高挂着,上面画着写着有趣的故事或句子,很打眼呢。”
“各家做?每家的花灯都是自己做么?”
“是啊!师师每年都做呢,青梅、巧歌、阳雪都会帮我!”陈师雨说着,青梅却在一边笑着揭短,“小姐去年做的花灯,可是笑坏了不少人!”
陈师雨不禁脸红,见谢玉英笑着问询的表情,敛颜道:“其实…就是一只金鱼…只是他们偏说我做的是□□。”仿佛不是自己做的不好,而是看的人实在眼睛生的没有水准。
谢玉英笑的手上笔都落了下去,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灯笼,能把金鱼做成□□的模样。笑到不行,又道:“那今年的,你可也做了?拿来瞧瞧!”
陈师雨羞涩道:“这几天忙着炼诗,还没赶得及做呢…”
谢玉英倒来了兴致:“那好。反正这几日我也实在快闲出疹子来。今儿个叫上阳雪几个,我们做个灯笼。”
“做个什么样的好?”
谢玉英沉思片刻,忽的就有了玩性,眼里闪着狡黠的神采,展开胳膊比了一个分外夸张的手势。
“做一个大的!能多大,就多大!要最大的!”
谢玉英之前从来没有做过灯笼,不知道原来做起来如此费事。因为要做的大,谢玉英等几个小姑娘肯定是忙不来的,幸好孟怀玉和谢景谦晌午的时候罢了工相约回来喝酒,见小姑娘们鼓捣得有趣,也就一挽袖子和着几个家丁帮着做。
先不说几个姑娘在一边糊纸糊的辛苦,单说挑选合适的灯笼骨架,就让十几个人伤透了脑筋。院子里的竹子陈师雨觉得生的好看,坚决不许伐了。孟怀玉就把着镰刀跑到后山,对着一大片竹林好一阵挑选,才找到几杆颇为粗长的。斫完竹皮,拿来文房四宝,买来厚重的几捆白色、红色的普通宣纸或者洒金宣纸,糊好了就开始描画起灯身。
可是灯身上画些什么,却让众人犯了难。又说画上故事,又说画上福禄,仕女菩萨都想了,却都觉得俗气。再说这灯笼做完竟有大半个院子这么大,真要一笔一笔的画图也为免太为难谢景谦了。这一屋子的人,小姑娘们肯定画不来的,家丁丫鬟自不必说,那孟怀玉一介武夫也做不来这档子事儿,陈叔礼还在衙门堂前办公,没工夫折腾这个,细算下来只有他谢景谦,可是宫里的工匠,文思院的神手。
谢景谦感觉头皮抽筋,要多纠结有多纠结。
还是谢玉英体恤老父,灵机一动,道:“不如,就将之前咱们的诗写上去!字写得粗壮一点,就差不多了。”
谢景谦奇道:“什么诗?”
谢玉英便将早上的事情讲了,青梅已经拿了诗过来。谢景谦估摸着这样直接写上去也不太好看,就又做了些机巧。只见他用一张薄纸描下想要的字样,再将薄纸和深红色宣纸重叠,用薄刃将字迹挖掉。拿掉薄纸,红宣纸上就出现了镂空的字迹。用白色宣纸做灯身,红宣纸糊在里面。
此事说来简单,做起来却枯燥繁琐,难得谢景谦那么认真,做完时天色已经转暗。几人加上火烛,烛光从镂空处映射出来,效果相当漂亮。
几人忙完聚在一处,看着几乎照亮整个院子的偌大的灯笼,喜不自禁的鼓掌欢呼。忙罢公事回来的陈叔礼先也被屋子里的火光唬了一唬,听孟怀玉讲完原委,也呵呵称赞,又分派了几个下人,让明晚帮着把灯笼搬到湖边。几人又兴奋一阵,前院开始通报着晚宴,众人方才熄掉火,去那堂前晚饭。
晚饭后,陈师雨偏要过来和谢玉英挤在一处睡了。晚上两个丫头怎么也睡不着,似乎可以看到隔天因为她们庞大的灯笼而引起的轰动,心下期待加激动导致睡意全无。两人推开窗户看着院子里的灯笼,越看越满足,笑容也是极甜蜜的。
互相聊些儿时趣事,陈师雨想起之前的疑问来,道:“玉英姐姐,上次你说姨娘是青楼出身,却怎么与宫中的伯父认识的?”
听到陈师雨提起娘亲,谢玉英倒也没什么忌讳,道:“爹以前是这里的秀才,只因家里祖祖辈辈会些手艺,才被选进宫去,并不一开始就是宫里人。至于怎么认识的…大约当时父亲去那不知哪家红馆帮着做木工,遇到那里待客的娘亲。当晚父亲醉酒,就稀里糊涂有了我。怪的是,本来薄幸如萍的娘亲,执拗的要将我生下来,生下之后父亲就应招入宫,也将我带了进去。”
陈师雨听完,道:“姨娘性子应该是颇善良的。”
谢玉英沉默不语。对于那个未曾谋面的母亲,她没理由也不能妄自为她加上什么颜色,添上什么性格。她只是一个位置,就像祭奠的排位,只写着名字和身份端放在那里,没有什么具体音容。
陈师雨兀自继续自己的猜测:“姨娘应该是深爱伯父的,不然也不会愿意为伯父生女。伯父也定是爱着姨娘的,不然也不会这么多年也不婚配。”
谢玉英不置可否,两人又一阵絮絮叨叨,不知不觉陈师雨就有了倦意,歪倒在枕头上慢慢睡去。谢玉英看着外面的灯笼,怔忡出神,又看看熟睡的陈师师,计上心来,嘴角勾起奇妙的弧度。
谢玉英缓缓起身,拿了笔蘸上墨,推开门走了出去。
夜色深沉,蛩虫叫的正欢,谢玉英披着薄衫围着灯笼踱了一圈,找到满意的角落,蹲了下来。手抚上灯笼纸,有些清凉沁手,谢玉英小心撑着灯笼,在上面一笔一划添了两个字。
“七郎”。
-----------------我是分割线-------------------------------------------
平日里的江州有多平静,端阳节里的江州就有多热闹。
灯会傍晚才开始,上午陈师雨已经按捺不住,拉谢玉英起床梳洗,胡乱吃了些糕点就往府外冲,到了闹市才开始放开怀了的吃。谢玉英任由她拖着胳膊,差不多随她尝遍集市上所有叫得上叫不上名字的美食,还购了不少零嘴,只是端阳节必尝的粽子,陈师雨倒是一个不沾,问她缘由,她只说哪里的米粽都没有府里老厨娘刘婶做的水晶小香棕来的好吃。
两个人玩了一上午,瞧瞧日头约莫已过了巳时,天色大好,还没入盛夏,但也有些燥热。两人挑了城中石拱桥旁的六角亭子里歇脚,陈师雨已是累得趴下。谢玉英将几大包东西搁在石桌上,也挽起袖子慢慢揉着素白的脚踝。
亭子里还有几个乘凉的妇孺,一个小孩拿着没吃完的馒头逗河里的青背小鱼,旁边的妇人拿手小心的护着,深怕孩子跌下水去。谢玉英看着,心里某处软化成一汪见不着底的水,就别过头去不再看,又注意到桥那头有一抹白色的熟悉背影。
陈师雨背对着那人,倒没留意,看到小孩在喂鱼,也凑过去跟那妇人话络家常,跟着喂鱼。谢玉英也不去管她,自己目不转睛看着那抹白色衣衫。
那人身形与当时所见颇为相似,但不确定是否同一人。
(应该不是同一个人吧,哪有人成天都穿白衣。)
白色衣衫的那人站在一个卖着折扇的铺子前,指手画脚的,似是让摊主给他拿铺子深处够不着的一柄未着墨的空白扇面。摊主递给他,他拿在手里试了试是否趁手,又换了一把,似乎满意了,伸手入怀袖中掏些文银递了过去,拿着扇子离开。
那人转过身离开,有那么一瞬面向了谢玉英这边。
但只一瞬。
谢玉英没有留神,但也因没有留神,才被那突兀的一瞬惊得反应不过来。
越是不着意,越容易被一晃而过的耀眼瞬间煞到。
呆呆看着渐渐远去的白色背影,直到陈师雨呼唤,她才回过神来,一时间竟有些局促。
“玉英姐,看什么呢,叫你好几声都不应。”陈师雨好奇的看着适才谢玉英注视的方向,眼前寻常集市,一排祥和盛世景象,无甚打眼之处。
谢玉英咬唇沉思,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此刻也找不出合适的语言,来形容适才那瞬间混沌的感受。就晃晃脑袋,拎起桌上的包裹,道:“快晌午了,也玩的差不多,回去收拾收拾,准备晚上的灯会才是正经。”
陈师雨笑道:“此刻我不急,你倒急起来了。”
依言起身,从谢玉英手里抢过来几件东西帮忙拎着往回走去,途中屡次忍不住想拆开来吃,都被谢玉英拍爪子拦了回去,一路上打打闹闹的回了府,将买回的零嘴给陈叔礼等留了些,又打赏了一部分给下人。屋里上上下下忙着布置节庆的果品俗礼,中午的饭菜自然丰盛无比,怎奈两人已经吃的半饱,又尝了几个秀气的传说中的刘婶的香棕,两个人就感觉肚腹滚圆,作辞罢席出来,回了屋里静静等待傍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