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1、第 51 章 ...


  •   第四十九章凤仪初成

      德妃一党的彻底覆灭,如同一场剧烈的风暴,涤荡了前朝后宫的沉疴积弊。风暴过后,紫禁城迎来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相对平静期。然而,这平静之下,是权力格局的深刻重塑与各方势力的重新蛰伏。皇后邱莹莹,这位在风暴中屹立不倒、甚至借势而起的年轻国母,正式站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坤宁宫如今已成为后宫名副其实的权力核心。每日清晨,妃嫔命妇们按品级鱼贯而入,向凤座之上的邱莹莹行叩拜大礼。相较于德妃掌权时的压抑与贤妃时期的疏离,如今的请安氛围,多了几分敬畏,也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审慎。每一位妃嫔的眼神中都带着小心翼翼的打量,试图从皇后沉静的面容下,读出未来的风向。

      邱莹莹端坐其上,身着符合礼制的常服,珠翠轻摇,容色端庄。她不再是最初那个需要刻意维持威仪的新后,经过连番恶战的洗礼,一种由内而外的雍容气度已自然流露。她受礼时目光平和,言语得体,对低位妃嫔的关切问候不失温和,对高位妃嫔(如今主要是贤妃)的礼仪□□谈掌握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她不再急于证明什么,而是以一种已然掌控全局的姿态,从容应对。

      请安过后,便是处理繁重的宫务。内务府、尚宫局等各司管事太监、女官络绎不绝地前来禀事。从各宫份例发放、器物修缮,到宫女太监的调配赏罚,乃至皇子公主的饮食起居、学业教导,事无巨细,皆需她过目定夺。邱莹莹处理起来已是驾轻就熟,她思路清晰,决断果敢,对于循例之事快速批复,对于存疑之处则追问细节,务求公正明晰。她的案头,总是堆满了账册、文书,常常批阅至深夜。

      \\\\**

      这日,邱莹莹正在审阅内务府呈上的关于筹备皇帝万寿节(虽在国丧期,但宫内小范围庆贺仍是惯例)的预算草案。她仔细核对着各项开支,尤其关注采买物品的市价比对。经过上次整顿,内务府风气大为好转,但邱莹莹深知,懈怠和贪念是人性之常,时刻的监督必不可少。

      正凝神间,挽春悄步进来,低声道:“娘娘,景仁宫贤妃娘娘派人送来几盆新培育的珍品兰花,说是给娘娘赏玩。”

      邱莹莹执笔的手未停,淡淡道:“哦?贤妃妹妹有心了。可说了什么?”

      “来人只说贤妃娘娘感念娘娘平日操劳,特献上此花,愿娘娘芳华永驻,并未多言。”挽春回道。

      邱莹莹嘴角勾起一抹几不可察的弧度。贤妃此举,意味深长。在德妃倒台后,贤妃成为了后宫位份最高、资历最老的妃嫔,但她却愈发低调,甚至有些刻意避嫌。如今主动献花,看似是寻常的姐妹情谊,实则是一种姿态,一种示弱,也可能是一种更深的试探。她在观察,这位年轻的皇后,在彻底掌权后,会如何对待她这个潜在的“对手”。

      “将花收下,安置在暖阁里好生照料。”邱莹莹吩咐道,“备份礼回赠景仁宫,就选那套紫檀木嵌螺钿的文房用具,再带句话,就说本宫多谢妹妹美意,妹妹素来雅好诗书,此物正合她用,愿妹妹玉体安康。”

      她回赠文房用具,既符合贤妃的喜好,又撇开了物质往来的俗气,显得雅致而得体。言语间既表达了谢意,又隐含了对贤妃“雅好”的肯定,是一种不卑不亢的回应。她不会主动打压贤妃,但也不会让其觉得可以轻易拿捏。

      “是,奴婢明白。”挽春领命而去。

      \\\\**

      处理完宫务,邱莹莹照例前往暖阁探望皇子。孩子如今已能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十分可爱。乳母和保姆们见皇后到来,连忙跪迎。

      “平身吧。”邱莹莹挥挥手,目光柔和地落在正由乳母扶着、摇摇晃晃走向她的孩子身上,“殿下今日可好?饮食睡眠如何?”

      乳母恭敬答道:“回娘娘,殿下一切安好,早膳用了半碗鸡茸粥,午睡也安稳。”

      邱莹莹点点头,蹲下身,张开双臂,柔声唤道:“稷儿,到母后这里来。”

      小皇子稷儿看到邱莹莹,咧开没长齐牙的小嘴,咯咯笑着,挣脱乳母的手,踉踉跄跄地扑进她的怀里。邱莹莹将他稳稳抱住,一股奶香和暖意扑面而来。她轻轻拍着孩子的背,心中涌起一丝难得的温情与宁静。抚养这个孩子,起初是责任,是政治需要,但日夜相处,这份感情已渐渐变得真实。

      她抱着稷儿在暖阁里慢慢走着,指着墙上的字画、窗外的花草,耐心地教他认物。孩子虽不懂,却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听着。这一幕,落在随侍的宫人眼中,无不感念皇后慈爱。邱莹莹深知,她对待皇子的态度,不仅关乎孩子本身的成长,更关乎后宫乃至前朝无数人的观感。一个仁慈的嫡母形象,是她稳固地位的重要基石。

      \\\\**

      除了处理日常宫务和抚养皇子,邱莹莹也开始有意识地涉足一些更具象征意义的领域。她向皇帝建议,在宫中设立“贞节堂”,抚恤那些为皇家服务多年、年老无依的宫女太监;她还过问内务府对官中奴婢的待遇,严禁过度苛责虐待。这些举措,虽看似微不足道,却极大地赢得了底层宫人的民心,也为她博得了“仁厚”的名声。

      同时,她也并未放松对信息的掌控。通过挽春、拂冬以及逐步建立的、更加隐秘可靠的信息渠道,她时刻关注着前朝的动向,尤其是与后宫可能产生关联的官员任免、政策变化。她深知,后宫与前朝密不可分,唯有洞悉全局,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日傍晚,挽春带来一个消息:“娘娘,听闻陛下近日在朝堂上,对几位在万安国案中保持中立、甚至暗中提供了些帮助的官员,多有嘉奖提拔。其中,有位新晋的吏部给事中周文瑞,据说……据说其夫人,与娘娘的母亲是远房表亲。”

      邱莹莹闻言,手中正在插花的动作微微一顿。周文瑞?她有点印象,似乎是位风评不错的清流官员。陛下提拔他,是出于公心,还是……有几分看在她这个皇后的面子上?她不能确定,但这个消息本身,就值得玩味。它意味着,她这个皇后的影响力,正在不知不觉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到前朝。

      “此事本宫知道了。”邱莹莹继续手中的动作,语气平静,“后宫不得干政,前朝官员升迁,自有陛下的考量。此事不必再提,更不可与外间妄议。”

      “是,奴婢谨记。”挽春肃然应道。她明白主子的谨慎,越是地位稳固,越要如临深渊。

      \\\\**

      夜幕降临,坤宁宫内烛火通明。邱莹莹坐在书案前,并未像往常一样批阅文书,而是铺开一张宣纸,磨墨润笔。她需要片刻的宁静,来沉淀思绪。

      如今的她,已不再是那个需要靠“静”字来伪装和自保的贵人。她的“静”,已内化为一种力量,一种洞察世事、从容应对的底气。凤仪初成,威势自显。但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看似稳固的巅峰之下,隐藏着多少暗流汹涌。贤妃的静观其变,前朝新旧势力的交替,皇帝那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无一不是潜在的挑战。

      她提笔,在纸上缓缓写下四个字:持盈保泰。

      墨迹淋漓,力透纸背。这四个字,是警示,也是她对自己未来的期许。盛极而衰,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戒骄戒躁,方能在这九重宫阙之巅,长久地屹立下去。

      写完,她放下笔,静静地看着那四个字。窗外,月色如水,洒在寂静的宫苑中。深宫的长夜,依旧漫长,但她的心中,已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更坚定的力量。凤舞九天,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她,将继续前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