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西游篇-火劫 ...
-
万象宫内,云镜流转,映出号山枯松涧的险恶景象。但见山峦叠嶂,涧水幽深,隐隐有赤红妖气盘桓不绝。华英圣人眸光微动,轻声点评道:“前方火灵之气炽盛,霸道有余而精纯不足,想来是那牛魔之子在此设阻。”
哪吒闻言,金眸懒懒扫过云镜,语气带着属于圣尊的淡漠与傲然:“三昧真火?名头唬人,不过是以自身精气神催生的火罢了,不值一提。那猴子若连这等微末伎俩都应付不了,倒是徒有虚名了。”言语间,对红孩儿的手段全然不屑。
一旁的孔宣闻言,唇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慵懒接口:“小弟弟所言不差。这等火候,莫说与你我相较,便是放在洪荒年间,也排不上号。看来下界妖族,确是传承凋零了。”他话语清淡,却自带一股居高临下的审视意味。
通天教主朗声笑道:“两位师侄眼界自是极高。不过对这取经一行人而言,这坎儿也算恰到好处,正好磨磨那猴子的急性子。”元始天尊微微颔首,并未多言。西方二圣则依旧静观其变,不动声色。
且说唐僧师徒行至号山,果闻松林深处有孩童呼救之声,凄楚可怜。唐僧慈悲心起,循声望去,见一红衣孩童被高吊松树梢头。悟空火眼金睛看出妖气冲天,急忙阻拦:“师父休信!那是妖怪!”唐僧却斥道:“悟空,你休要妄言!这孩童如此可怜,岂能见死不救?”遂不顾劝阻,执意让悟空背起那“孩童”。
红孩儿伏在悟空背上,暗运神通,使个重身法,悟空只觉背上如负山岳,步履维艰,心中暗骂却因师命难违。行不多远,红孩儿见时机成熟,狂笑一声,弄起一阵狂风,飞沙走石间,早已将唐僧摄走,径回火云洞去了。悟空、八戒、沙僧追赶不及,只得寻至洞前叫阵。
悟空在洞外高声叫骂,红孩儿挺枪出洞迎战。两人枪来棒往,战经二十回合,不分胜负。红孩儿见不能力取,遂跳出圈外,念动咒语,捏着拳头,对准自家鼻子捶了两拳,口里猛地喷出熊熊烈焰,鼻中浓烟迸发,霎时间火云洞前成了一片火海烟山。悟空虽不惧凡火,但这三昧真火非同小可,兼那浓烟刺鼻钻眼,一时不察,被烟火熏得眼花缭乱,泪流不止,只得败阵而走。
万象宫中,见悟空狼狈败退,哪吒嘴角微撇,语带讥诮:“竟被这等粗浅的烟火之术逼退,这猴子当年大闹天宫的名头,看来水分不小。”
华英闻言,侧首含笑,目光在他那一身灼灼红衣上流转,故意拉长了语调调侃道:“不过嘛……那红孩儿一身红衣劲装,手持火尖枪的顽劣模样,乍一看,那横冲直撞、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倒让姐姐想起某个小时候也喜欢穿得红彤彤、整日舞枪弄棒的小家伙呢。”
哪吒顿时如被踩了尾巴的猫,耳根唰地染上薄红,扯住华英的袖口低声急道:“姐姐!莫要混为一谈!我少时……岂是这山野小妖胡乱喷火可比?”话虽强硬,他却忍不住飞快瞥了一眼云镜中的红孩儿,似在对比,随即愈发气恼地扭过头去,连带耳尖的金环都晃了晃。
这番情态,引得通天教主放声大笑。连太清圣人嘴角也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孔宣则轻哼一声,似是对这等“幼稚”比较不以为然,但眼中也掠过一丝极淡的趣味。
悟空被熏得昏头转向,寻思着以水克火,便一个筋斗云径往东海,恳请敖广相助。敖广听闻是三昧真火,不敢怠慢,召集兄弟,率虾兵蟹将随悟空前往号山。四海龙王施展神通,顿时乌云密布,倾盆大雨落下。岂料这三昧真火乃道家真火,非凡雨能灭,雨水浇在火上,非但未能熄火,反似油泼火种,火势愈发猛烈,浓烟更胜之前。悟空躲闪不及,被那加强的浓烟呛入肺腑,顿觉头晕目眩,一头从云头栽下,昏死过去。
“愚不可及!”哪吒见状,冷嗤一声,“三昧真火源自心肾精气,性属先天,龙王的雨水乃后天凡水,层次云泥之别,五行生克岂是这般蛮干?这猴子真是急昏了头!”
华英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柔声安抚:“关心则乱,他亦是救师心切。且看后续如何破局吧。”
孔宣漫不经心地拂了拂衣袖,点评道:“策略愚钝,但这份不肯放弃的韧劲,倒还算有几分可取之处。”
八戒、沙僧将悟空救醒。悟空无计可施,便让八戒去南海请观音菩萨。八戒驾云前往,行至半路,却见祥云缭绕,“观音菩萨”端坐莲台现身。假菩萨道:“我已知尔等之难,特来收服妖魔。”八戒深信不疑,跟着“菩萨”回到火云洞前,却被红孩儿现出本相,轻松擒拿。
悟空久等八戒不归,心知有异,变化前去打探,得知八戒被抓。他又生一计,变作牛魔王模样,大摇大摆进入火云洞认亲。红孩儿起初欢喜,但问及生辰八字时,悟空答错,被红孩儿识破,险些又遭火攻。
准提圣人见状,缓声道:“这妖童胆大妄为,竟敢变化菩萨形貌,亵渎尊仪,罪过不小。”接引道人亦低眉宣了声佛号。元始天尊冷哼:“妖性顽劣,不识天数,合该受惩。”
悟空无奈,只得亲自奔赴南海紫竹林,将实情禀告观音菩萨。菩萨闻知红孩儿竟敢变化自己形貌,心中微愠,遂携了净瓶杨柳,与悟空同赴号山。菩萨设计以莲花台困住红孩儿,又用金箍圈套其头手脚,以无上法力降服其狂心野性,终将其收为善财童子,带回南海教化。唐僧之难遂解。
观音收服红孩儿之际,万象宫中,太清圣人垂眸不语。元始天尊道:“菩萨慈悲,度化顽劣,亦是功德。”通天教主却略带惋惜地叹道:“这娃娃脾性是烈了些,可惜……入了歧途。”
华英见哪吒情绪已平复,便温声道:“你看,此番经历虽曲折,结局终究是圆满的。于他而言,也算是一桩造化了。”
哪吒见姐姐对此事颇有兴趣,也不甚在意,只是浅浅地扫了一眼。他的目光从头至尾都牢牢系在姐姐身上,回答也极为清淡:“嗯。”
孔宣则淡淡道:“因果循环,今日之果,皆由前日之因。入了西方,是福是祸,犹未可知。”
离了号山,师徒们行至车迟国。但见国内尊道抑佛,僧侣受苦。虎力、鹿力、羊力三位国师权势滔天。
就在师徒几人入住驿馆,孙悟空盘算着夜间去三清观戏弄三位国师之时,万象宫中,通天教主心念微动。一道无形无质、唯有修为高深者方能感知的圣人神念,已悄然降临车迟国三清观,融入那三清泥塑神像之中。
观内,正在虔诚晚祷的虎力、鹿力、羊力大仙心神俱是一震,只觉一道清越威严、蕴含无上道韵的声音直接在心神深处响起:“尔等三人,修行勤勉,守护车迟国一方风雨,其心可鉴。然可知眼下乃西行量劫,尔等亦是劫中一环。明日斗法,乃注定之数,尽力即可,无须执着胜败。切记,三清圣像,不可轻辱,自有护持。劫后,可往东海而来。”三位国师惊骇之余,更是狂喜,知晓这是上界祖师亲降法旨,立刻于心神中恭敬叩拜:“谨遵祖师法旨!”得此提点,他们心中顿时有了底气,也明了了自身在这场大戏中的位置。
是夜,孙悟空果然带着八戒、沙僧,潜入三清观。悟空见那三清泥像塑得庄严,嘿嘿一笑,便欲上前将塑像搬动戏弄。他伸出毛手,运起神力,往那元始天尊的泥像上一扳——咦?那泥像竟似生了根一般,纹丝不动!悟空心下诧异,又加了几分力气,甚至使出法天象地的神通雏形,那泥像依旧稳如泰山。
他不信邪,转而再去扳太上老君和通天教主的塑像,结果一般无二。三尊泥像仿佛与整个道观、乃至与脚下大地连成了一体,任凭他齐天大圣神力无穷,竟撼动不了分毫!
“古怪,古怪!”悟空挠头,火眼金睛仔细观瞧,却见泥像上隐隐有清光流转,透着一股令他心悸的威严道韵。他虽顽劣,却并非无知,立刻反应过来:“莫不是三位道祖已知俺老孙心思,暗中护持?此地不可妄动!”他机灵得很,既知事不可为,便立刻歇了戏弄的心思,只与八戒、沙僧享用了些贡品,便悄然离去。三位国师早已得祖师提醒,夜间察觉动静,却只作不知。
次日金殿斗法。第一场求雨,虎力大仙登台,依律作法,令牌响处,风、云、雷、电四神本欲听令,却被悟空暗中阻住。
虎力大仙心知肚明,依祖师之言“尽力即可”,便依照流程做完法事,坦然道:“今日法术不灵,想必是唐朝圣僧佛法高深,贫道输了。”
第二场隔板猜物,鹿力大仙与唐僧各显神通。悟空虽屡次变化物件,但鹿力大仙因得提点,心无挂碍,反而更能静心感知,虽最终仍因悟空手段更高而落败,却也表现得不卑不亢。
第三场高空坐禅,羊力大仙与唐僧各登高台。悟空变作蜈蚣去扰,羊力大仙依计装作难以支撑,跌落云台,认输下台。
三场皆输,三位国师相视一眼,心意相通。虎力大仙上前,对国王躬身奏道:“陛下,唐朝圣僧果然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我等学艺不精,心服口服。自此愿辞去国师之位,云游四海,寻访大道,以求精进。” 言辞恳切,毫无怨怼之意。
国王与百官见三位国师输得如此坦荡,离去得如此洒脱,反而更加敬重。唐僧师徒也顺利倒换了关文。李绩全程观摩,见三位国师行事颇有章法,败而不乱,辞而不怨,心中亦有所感,暗忖:“此三妖修行,已得道家几分真昧,知进退,明得失,非常类也。”
万象宫内,元始天尊见三位国师如此知趣,淡淡道:“虽是精怪出身,倒也有些气度,懂得顺天应人,不似那红孩儿般冥顽不灵。”通天教主满意笑道:“此三人根基扎实,心性经过此番历练更为圆融,知进退,明得失,合该入我截教门下。比起许多根脚虽好却桀骜不驯之辈,更堪造就。”这话隐隐有所指,却无人接话。太清圣人只是微微一笑。西方二圣默然不语,心中如何想却不得而知。
华英对哪吒道:“师尊此举,既全了道门颜面,又度化了三个有道之士,更让西行之路顺畅而过,可谓一举多得。”哪吒点头,他对这三位知进退的国师观感倒是不错:“总算有几个明白事的,比那胡搅蛮缠、不知天高地厚的红孩儿强多了。”
车迟国事毕,唐僧师徒继续西行。而那三位辞官而去的国师,则驾起遁光,心怀憧憬与敬畏,径直往那东海仙山、截教所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