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偶是亲妈,真的是亲妈,纳兰童鞋,别怪偶,偶是为了让康熙对你好一点,这样才能突破情感不是。
看着收藏不增反降,偶那个心痛啊!~~~~(>_<)~~~~ 没动力( ⊙ o ⊙ )啊!,有木有!
今天十五,加点福利,其实应该放在后面一章,也应该算在正文里,是鳌拜的结局,偶先放在这里,后面就不写了,乃们懂就好了(谁让俺这章写的字数那么少了捏)。
康熙八年五月戊申(十六)命议政王等、拏问辅臣公鳌拜等。谕曰:“前工部尚书员缺、鳌拜以朕素不知之济世、妄称才能推补。通同结党、以欺朕躬。又奏称户部尚书缺、太宗文皇帝时、设有二员、今亦应补授二员。将马迩赛狥情补用。又鳌拜于朕前办事、不求当理。稍有拂意之处、即将部臣叱喝。又引见时、鳌拜在朕前、理宜声气和平、乃施威震众、高声喝问。又科道官员条奏、鳌拜屡请禁止、恐身干物议、闭塞言路。又凡用人行政、鳌拜欺朕专权、恣意妄为、文武各官、尽出伊门下。内外用伊奸党、大失天下之望。穆里玛、塞本得、讷莫、佛伦、苏尔马、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济世、马迩赛、泰璧图、迈音达、吴格塞、布达礼等、结成同党。凡事在家定议、然后施行。且将部院衙门各官、于启奏后、常带往商议。众所共知。鳌拜等、倚仗凶恶。弃毁国典。与伊等相好者荐拔之。不相好者陷害之。朕念鳌拜旧臣、遗诏有名、宠眷过深、望其改恶悔罪。今乃贪聚贿赂、奸党日甚、上违君父重托、下则残害生民、种种恶迹、难以枚举。遏必隆、知而缄口、将伊等过恶、未尝露奏一言、是何意见。阿南达、负朕恩宠、每进奏时、称赞鳌拜为圣人。著一并严拏勘审。”(《圣祖爷实录》)
至于鳌拜的罪责,则交由遏必隆审理,康熙当时在朝堂上说道:“遏必隆,你不是想明哲保身吗?你想求中庸之道,朕之前不允,现在也不允。鳌拜的案子就交给你,必要查个水落石出!”
其实,鳌拜已经被捕,还有什么好查的,就是没有罪证,也能说出几百条,更何况还是有罪证的,是皇上要其认罪,哪里还有审的必要,康熙这样做,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仁慈,不乱加罪名于大臣罢了。让遏必隆去审,也不过是为了让大臣们知道皇上不计前嫌,宽宏大量。
几日后,鳌拜党羽知莫洛、白清额、阿塔,收到圣旨:“近究审鳌拜等罪案,知莫洛、白清额、阿塔、皆其党羽,本当逮问,治以重罪。念其既经用为督抚、畀以地方重任。受事以来、剔除加派火耗等弊。姑从宽免罪。仍留原任。以后著益殚心勉力、洁己率属、绥辑地方、爱养生民、以副朕宥过留用之意。”(《圣祖爷实录》)本来以为必死,不死也要流放的人,如今却毫发无伤,仍留原任,这几人对皇上自是感激涕零,以后对皇上的忠心定是“可昭日月”对皇上的吩咐也必然是“赴汤蹈火,再所不辞”,鳌拜党羽甚多,若当真全部治罪,恐怕朝中能用之人就很少了,朝堂必定荒废,如今康熙恩威并施,除了几个罪魁祸首,其余人皆从轻发落,众人莫不感激,已是人心惶惶的朝堂也变得安静下来。
然一天后,本交由遏必隆审理的案子却转手交给了索额图,也不管是不是“在其位,谋其职”,既然皇上下令,那就没有人敢反对。而遏必隆则被下狱,众人纷纷不解,却也没人敢在这个时候触皇上的逆鳞。
最后,议处鳌拜三十罪,应将鳌拜革职、立斩。其亲子兄弟、亦应斩。妻并孙为奴。家产籍没。其族人、有官职、及在护军者、均应革退、各鞭一百、披甲当差。
遏必隆罪十二,最后一条却是遏必隆欺君误国诸款、审问时、不以实供、种种遮餙、情罪重大。应将遏必隆革职、立绞。这下遏必隆下狱的原因出来了,竟然是遏必隆想为鳌拜开脱罪名,不管真相如何,先帝托孤的四大辅臣,现如今都算是没了。
班布尔善罪二十一,应将班布尔善革职、立斩。系宗室、改立绞。将伊亲生未分家子孙革去宗室。妻子为奴。
鳌拜之侄塞本得罪六,应将塞本得革职、即行凌迟处死。其亲生未分家之子并妻为奴。
其余党羽或杀,或流放,或罢官免职,或鞭笞一百。
然最终,鳌拜只是被终身囚禁。
班布尔善、著革职、即行处绞。
遏必隆著免罪,革去太师、及公爵。
因康熙曰:“朕复召鳌拜等面加鞫问、情罪俱实。本当依议处分。但念鳌拜、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经倚任。朕不忍加诛。姑从宽免死。革职。籍没。仍行拘禁。遏必隆无结党之事、免其重罪。削去太师、及后加公爵。其原有一等公爵、仍准留与伊子。其班布尔善、穆里玛、阿思哈、噶褚哈、泰璧图、塞本得、讷莫、或系部院大臣。或系左右侍卫。乃皆倚附权势、结党行私、表里为奸、擅作威福。罪在不赦。皆已正法。其余皆系微末之人。一时苟图徼幸。朕不忍尽加诛戮。宽宥免死。从轻治罪。至于内外文武官员、或有畏其权势而倚附者、或有身图幸进而倚附者、本当察处。姑从宽免。自后务须洗心涤虑、痛改前非。遵守法度、恪共职业、以副朕整饬纪纲、爱养百姓至意。尔二部即传谕内外遵行。”(《圣祖爷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