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问仙和白云观 ...
-
怀揣着各种心思,明时辗转半宿才入眠。
第二天一大早,明时便顶着两只熊猫眼,去观里的水井打了两桶水,一桶挑给甫阳大家,另一桶则自己用了。
净了面,明时去了食堂等待甫阳大家一起用饭。不一会儿,甫阳大家便到了。两人开始用饭。
只是这食用时,明时一改往常埋头吃饭的习性,只见她一手馒头,一手拿着筷子去择咸菜。只是她心不在焉,总是择不到菜,两只筷子相触的声音在食不言的气氛里十分刺耳。一顿饭的功夫,也过得十分漫长。
食过了早膳,明时低头收拾着碗筷。“明时,收拾完了,过来朝阳殿。”甫阳大家忽然开口。
明时乍一听,筷子便撞在了碗上,她定下心神,低低应了:“是,甫阳师父。”
收拾完一切,往朝阳殿行去。甫阳大家早已在殿内焚香等候。待明时在黄色蒲团上半跪好,甫阳大家缓缓道:“何时烦扰,竟让你连一顿饭都食用不下?”
明时静默半响,抬起头,用她的圆润的眼注视甫阳大家:“甫阳师父,这世上当真有仙人吗?”
“或许有,也或许无。但世上寻仙问道之人无数,当真求到的人,大抵也破碎虚空而去,不知其所踪了。”
“甫阳师父,昨夜我在一本古籍上看到寻仙之事,初闻世上有仙人,又知寻道问仙之人称为修真者。”明时定定地盯着甫阳大家。
“那你以为,什么是仙?”甫阳大家反问。
“一人一山谓之仙,意为人往高山登,不畏惧困难。古籍上说,仙是超脱自然的存在,有大因缘和大能力的存在。”明时回想书中内容道。
“那么,你想要寻仙问道吗?”
“甫阳师父,那么久远的事,弟子不知。但是,如果,有那么一份机缘摆在面前,我想去试试看。我也想知道,世上是否有这么神奇的事,也想知道,修真是什么。书上说的那片世界,我想去看看。”明时眼神晶亮,不暇思索道。
“恩,为师知道了,你继续念经吧。昨日学的,你可明白了?”
“是,弟子领会了。......”
距离明时问仙已过去了十几天,一日,甫阳大家忽然将明时唤到朝阳殿,嘱咐她收拾行李一道远行访友之事。
明时回到舍房,不由心神激荡,这是她初次远行,她兴奋地整理包袱,在整理书籍时,她不自觉将那本《迦南游记》给放入了包袱。
待到师徒二人叮嘱长工看好道观,二人便雇了一辆马车,出门了。
马车在路上行驶,留下两行车辙。明时曾问甫阳大家此行的目的地,甫阳大家回答是当今唐王朝的第一大道观——白云观。
明时初初听到这话,真是大吃一惊。
白云观是什么道观?那是打下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开武帝亲自册封的天下第一道观,道观里经常有著名的道学大家相坐,焚香煮茗探讨道学。白云观里香火旺盛,达官贵族也时常出没。这么一个大道观,居然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真是让人又期待又忐忑啊。
半月的时间,两人从江南去往长安,横跨了半个国家,终于马车停在了长安城门口。作为唐王朝的帝都,长安自有一番恢宏大气。谢过马车夫的一路相送,并付了车钱,两人便随意找了个客栈投宿。休整了一晚后,甫阳大家带着明时登上了白云观的阶梯。
白云观也是位居白云山上,山不高,故而达官贵族可以免去登山的劳累。明时她们爬了没多久的阶梯,便站在了白云观的山门前。
今日的白云观好像有些冷清,大门紧闭。明时上前拉起扣环,敲击了几下,那门童便来开了门。
“二位来我道观有何贵干?”门童问道。
“我们是来寻白云观观主的。”明时替甫阳师父回道。
“那两位请跟我往这里来。”门童将两个领进观内。
白云观明显比道一观宏大许多,七拐八拐仍未到达大殿。明时的方向感不好,不一会儿就忘记了进来的路线。她跟在甫阳大家的身后,只看到甫阳大家的两条长腿大步迈动,而自己的两条小短粗腿跟着委实吃力。好在,在她濒临放弃的边缘,他们终于到达了白云观的正殿——正阳殿。正阳殿的面积也比朝阳殿大一倍。
“二位在此等候片刻,我去寻观主来。”说完,门童便告退了。
甫阳大家和明时在右侧的椅子上坐下来,此时有一位童子身着道袍,手捧木盘,端来了三杯清茶。在明时和甫阳大家面前一人放了一杯,随后又将最后一杯摆在了主位的桌子上,躬身道了声:“二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请用,这是观里后山上种的铁观音。”
明时毕竟年纪小,哪里懂的品茶。至学着甫阳大家的动作喝了一口,茶到嘴里,第一感觉便是烫!随后茶的涩味便涌上来,明时整个脸都皱起来,变得十分奇怪。
那奉茶童子见明时的狼狈样,不由笑出了声。明时连忙正一正表情,装作严肃的样子,却也不再去碰那杯铁观音了。
甫阳大家倒是悠得自然地品茶,杯盖与杯身不时碰撞,偶尔道一声:“好茶!”
等候不久,一位观之可亲,青色道袍加身,白须白面黑发的中年人走进了大殿。随着他的走近,便是一声爽朗的大笑:“甫阳兄,好久不见啊?是什么风把你吹到我们道观了?难道是对小弟我甚是思念?”
“岐云兄,你这嘴还是这么贫啊。贫道来着是寻你有事的。”甫阳大家见了这人,一扫往常严谨的作风,哈哈一笑之后周身弥漫着喜悦的气息。
原来这中年人是白云观现任观主——岐云大家。这位观主是白云观的第3代观主,比之前两任观主,他或许没有那么博学多才,道法高深,但是他爽朗好友的品行为他带来了好人缘,使他无论在道学大家间和达官贵族间都博得了不少的人脉。
而甫阳大家和岐云大家二人相识在青年,在二人都还不是观主的时候,曾相约一起游学天下,访学各大道观,交流探讨,因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既是如此,甫阳兄便说说来意。”岐云大家毕竟当了不少时间的观主,一严肃起来,那气势也是骇人。
岐云大家一严肃,甫阳大家便也正颜道:“十年过去了,这一届的点慧又要开始了吧?”
听到“点慧”二词,岐云大家脸上的严肃又加深了,“甫阳兄的意思是?”
甫阳大家微微一笑,双指并拢指向身旁的明时道:“这是贫道的小童——明时。明时,还不快给岐云师叔见礼。”
明时听到甫阳大家指示,忙跳下椅子,躬身道:“见过岐云师叔。”
“甫阳兄的意思我懂了。只是往日,甫阳兄对这大会并不在意,为何现在突然不远万里来呢?”
甫阳大家听言,看着明时道:“这小童与我有缘,她既有缘与我相遇,又有幸知晓了一些秘事,且她挺聪慧又有向道之心,我送她一场机缘也并无不可。况且,她是否能从此脱了凡尘也未可知,不过是勉力一试罢了。”
“既是如此,道一观本就有机会参加这点慧大会,这小童参加也算不上什么违规。那大会3日后举行,劳烦甫阳兄在道观居住几日了。”岐云大家道。
“哪里哪里,原是叨扰岐云兄了。”
“那甫阳兄便好好休息一下,小弟还有事,便不便带路了。”岐云大家起身,唤来那奉茶小童道,“谨言,你带了你甫阳师叔和明时师妹去厢房歇息。”
“是,师父。”谨言小童躬身回答。
“甫阳兄,如此我便先行了。”
“岐云兄慢走。”
待到岐云大家出了正阳殿,明时二人也跟着谨言小童的步伐去往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