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电视剧康熙王朝观感 ...
-
这是我第二遍看《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
少年康熙做的事儿为数不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当属除鳌拜。电视剧也集中力气来写这件最能体现康熙杀伐狠绝、气魄胆量的案子。
小时候看,深深为那个眉目清秀、薄唇凤眼的少年不凡气度折服过,看着少年在朝堂上忍气吞声,只觉暗自心狠,对于鳌拜奸贼更是几欲杀之后快。至于眼见后来宫中搏斗惨象也大呼痛快,鳌拜伏诛时,还对康熙那句“冲这一点,朕就不会杀你”有所感动。
现在再想,我那时实在是稚童天真啊。
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康熙着魏东亭传密诏给九门提督,又为防患其叛变,赐魏东亭宝剑准其斩杀九门提督。魏东亭走后,康熙自语道,若是魏东亭也有异心,该怎么办呢?
这时苏麻手一抖,险些摔了茶壶。康熙问,苏麻,你怕我?苏麻回答说,不是奴婢怕皇上,是皇上变了。
康熙有一次在御花园里试探鳌拜,命令新入宫的布库与其比试,鳌拜谎称有病在身,又受不住康熙激将,与那几个年轻人斗成一团。
他身法利落矫健,眨眼间将那几人放倒。
后来在慈宁宫正殿前,仍旧是这几人与鳌拜搏斗,鳌拜果真有万夫不当之勇,一人双拳居然打得那些侍卫落花流水。
他脱下官袍,露出穿在内里的清兵铠甲,满头银发,胡子灿白,立在殿中,真不愧是大清第一勇士,万千功业一身的英雄。
只可惜英雄迟暮。
在《康熙王朝》中,鳌拜宁退不进,无奈受了班布尔善的挑唆,被属下官员架上了废立这条路,本身也证明他其实有情有义、而非大奸大恶之人。他本身不愿杀康熙,也无心做皇帝,只是目光短浅,无治世安天下的雄才大略,又恃权而骄,排汉重满,这才与当时急于掌权、壮志勃勃的康熙处处不对盘,积怨深重了。
鳌拜是老人,康熙是少年人,可能老人总能更得一些同情,抑或者英雄末路总会触人一些软弱,所以我为鳌拜的结局落泪伤怀。
可站在康熙的立场上,无论于公于私,鳌拜都非死不可。
高三的时候我在小说里读到了圣人不仁,说圣人不仁,其实是仁慈的化境,只有对天下万民一视同仁,不论亲疏远近如何,均无偏颇,才能刚正不阿、成大仁义、创立万世功名。这也是一家之言,不能引其为证,却深深刻进了我心里。
康熙才是万古功名的帝王,他最终能成大仁义,修得福祸不惊、定如止水的金身。
也许你要说无情最是帝王家。
真的是康熙无情无义也罢了,可我不信康熙没有心软过。
顺治帝福临出家时曾与孝庄于祖宗灵位前悉数旧事,说到了多尔衮之死。我对清史并无考据,仅就演员台词对话来说。故事设定的是孝庄与顺治不堪侮辱,合谋害死了多尔衮。
前尘往事,再论孰是孰非已无意义,顺治只是说,多尔衮死的那时候,他的心也就随之死去了。
孝庄口口声声道,你再怎么恨他,他,毕竟做过你的皇父。
我突然觉得十分怅惘。
曾经以为顺治帝出家是因为对董鄂妃的一腔深情,但福临却道,她就像我的亲姐姐。我们夜里哭在一起,笑在一起。
听着不似夫妻之情,倒真像极了相依为命的母子姐弟。
不过是不是夫妻之情都不重要,因为致使顺治心灰意冷的从来都不是这个薄命的董鄂妃,而是尘世人心险恶。
他并非切齿恨多尔衮就杀了他而始终没有触动,即便当时不曾有,后来无数日日夜夜,总有一天会软弱怯懦。他出家,并非看破生死情缘,而是看破了帝王无情的仁义却又无可奈何。
最是王者不自由。
换做康熙恐怕也是一样。
生于深宫,长于深宫,纵使本性纯善,也逃不过后天经历坎坷的催迫。
风弄小说里写的好,皇帝说起来是主子,但实际上,是这天下百姓、万里江山的奴才。
顺治出家的前一晚,孝庄给他一碗药,顺治欣然接受,玄烨却跑了进来,挥手打掉了这碗药,哭喊着皇祖母宁杀孙儿,不要杀父皇。
之后孝庄再问他那晚自己是不是做错了,玄烨大哭着说,皇祖母是要救父皇,并非要害父皇。
我当时没明白这个剧情,思前想后,觉得可能孝庄给的那碗药其实只是迷药,是要迷晕顺治困他在宫里,但现在我又觉得那碗药是真的毒药。
孝庄要杀顺治,但不是害他,是救他。
或者说,因为他要出家,是害大清,此举有违天道、背弃天下万民,是为不仁。孝庄要救他成大仁义,所以给他一碗毒药赐死。
那时候门外站着的玄烨会哭着跑进去打翻药碗,可如果那时候门外站着的是康熙。
我有种猜测。
他会在门外站着,站着。
或者哭,或者不哭。
就那么站着。
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谈论玄武门事变,我开玩笑说:中国历史真是一位大后妈,虐心虐身。
但此时我突然觉得,或许这正是历史最令人无奈、又最让人唏嘘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