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欢迎新进直播间的......”林野愣了一下,但还是像平时一样,摇了摇左手右手各一根的红薯:“......Formless,欢迎欢迎。”
这人网名起的倒是别出心裁。
林野看着弹幕:“有人问能不能把红薯做成其他产品往外卖,会更好保存?”
“有的同志们,有的。”林野笑起来,“村子里有人会做手工薯粉,听说手艺很好,我原本的计划也是明天去卖那个,这位家人好想法。”
顾屿看着屏幕上笑起来的人,唇角弯弯的露出两颗虎牙,心下不得不承认林野这个时候还挺可爱的。
身后的屋子里传来林野的声音:“感谢Formless送来的鲜花。”
“感谢Formless送来的棒棒糖。”
“感谢Formless送来的热气球。”
林野语气有些怀疑,不由得谨慎起来:“感谢Formless送来的保时捷,诶?这个人是谁?为什么一直送东西?”
听到这里,顾屿刚要继续点屏幕的手急忙停下。
“我去他主页看一下。”林野说着,顺着顾屿小号的头像点进去,但那主页空空的,简介一个字也没有。
“看不到是谁,有新粉丝问红薯是哪里种的,就是田野土地上,因为天黑了所以没在外面,要不然可以给你们拍绿色的庄稼地。”
听到直播间换了个讨论的话题,顾屿悄悄松了口气。
可能是因为点了蚊香的缘故,他在外面一直坐到林野关直播也没被蚊子叮咬。
关了直播间,林野走到他身旁:“进来吗,干嘛总是坐在外面?”
关掉摄像头后,林野像是一瞬间失去了所有热情,语气不咸不淡。
“嗯,好。”顾屿回答得干脆,站起来的动作也十分利落。
这倒是林野没想到的。
他原以为顾屿会因为白天的事有些情绪,但对方拍拍衣服上的土,直接就进屋了。
或许白天的事情他也只是随口一说,没真正放在心上。想到这里,林野深深地叹了口气。
虽然已经入秋,夜晚还是十分燥热,林野坐在简陋木桌前,开始整理这一天的订单。
或许是稳定直播的天数多了,直播间人数终于有了提升,再加上那位英文名字网友送的礼物,新进来了不少人。
今天的订单数几乎是往常的二倍。
把所有订单整理完时已经很晚了,月上中天,林野看了眼背对着他睡觉的顾屿,轻手轻脚收拾完光上了灯。
窗外的虫鸣声一阵接着一阵,黑暗里,顾屿睁开眼睛。
他像是半夜睡醒般翻了个身,床架子发出“吱吱”的声响。
林野盖着被子的模糊身形在黑暗里像个孤独的小山丘,随着他的呼吸轻轻起伏。
刚才直播时,林野说他明天要去卖手工薯粉,直播地点肯定就不是在田里了。
薯粉这个东西不同牌子味道的确不一样,或许自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自掏腰包,给林野证明一下自己的方案。
一个卖薯粉的计划在顾屿脑海里渐渐成型,薄纱般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他床头的地面上。
——
第二天,他比林野还先一步醒来。穿好衣服时,林野才睡眼朦胧的睁开眼。
然后他听见身后的人走出房间,院子里传来洗脸时的水声。
“你今天去哪?”顾屿问刚走进来的林野。
林野正拿着毛巾擦脸,闻言动作停下来,没干的水珠顺着发丝滴落在地面上。
“今天去山上王婆婆家,路有些远,你留在这吧。”
“不,”顾屿语气很坚决:“我要和你一起去。”
林野看着他思考了一会儿:“也行,但我马上就要出发了,你去李婶家吃早饭回来可能就赶不上了。”
“你不吃早饭了?”顾屿看着他问。
“王婆婆家离得太远了,吃完早饭再去恐怕上午赶不到,一会儿我还要去村口把今天需要发货的订单告诉他们,尽早发货。”
“行吧,你不吃我也不吃了。”顾屿心想,林野体格都能受住的,自己怕什么。
因为这个想法,顾屿一路上都没喊累,但打心里开始佩服林野的体能。
先是平坦的土路,又是当初林野说会长蘑菇的那片树林,最后是仅容一人通过的露水小路。
顾屿一开始为了逞强,主动提出要背林野的直播设备,走到后面越来越累,一想到林野本打算自己背这些,不禁怀疑没有自己林野一个人根本走不过来。
“你流了好多汗,要不还是把东西给我拿吧。”林野注意到他的样子,有些担心地问。
“没事,这算什么,根本不累,我这个人就是容易出汗。”顾屿嘴硬。
看他信誓旦旦的样子,林野也没再说什么。
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近两个小时,才看到那座被树木遮掩的旧式小木屋。
院坝被清扫的干干净净,一排排木匾整齐排列,上面晒着晶莹剔透,细长均匀的薯粉,在上午的阳光下宛如银丝瀑布,散发着淡淡的原始淀粉香。
“王奶奶!”林野熟门熟路地推开矮篱笆门,扬声喊道。
一位精神矍铄、腰板却已微弯的老婆婆闻声从屋里出来,见到林野,浑浊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小野来啦!快,快进来歇歇脚,喝口水!”
“不了王奶奶,”林野笑着摆摆手,取下顾屿背上的三脚架。
背上的重量突然消失,顾屿像是没了紧箍咒一般:“婆婆,他不喝我喝!”
王婆婆笑着,从屋里拿出两只装满水的竹筒。
林野在院子里架好三脚架,招呼王婆婆过来:“今天说好过来给您直播卖薯粉,一会儿您也露个面,让大家看看是谁有这么好的手艺。”
林野边调整镜头角度,边和王奶奶寒暄到。
趁着这会儿间隙,顾屿在院子里找了个石墩坐下,打开相机,拍下了阳光下满院子晶莹剔透的薯粉。
打开直播间,林野清朗的声音在寂静的山院里响起。
“家人们,这就是昨天直播间里说的手工薯粉,因为这里离村子远了一些,所以今天开播的时间晚了一点。”
“看起来好正宗!”
“奶奶好慈祥啊。”
“怎么卖?想要!”
“纯手工的肯定好吃。”
直播间进来的人数多了起来,林野耐心地在镜头前从各个角度展示王婆婆的劳动成果。
“这个品相真不错,真的是手工制作的吗?”一条弹幕问。
一滴水激起千层浪,原本还在赞扬王婆婆手艺的网友突然开始质疑起来。
“这么透亮,不会是直接买淀粉晾晒的吧?”
“我怎么没在超市看到过这种?”
“主播主播,你是说这些都是王婆婆自己做出来的?”
满屏幕质疑的话,王婆婆不识字,还在一旁乐呵呵地配合,用苍老的手捧起一把薯粉展示。
林野不理解直播间风向怎么说变就变,停下动作看了会儿弹幕,看向镜头又重新笑起来。
“有人问这么多薯粉是不是王婆婆自己做的,”他看了眼身边乐呵呵的老人:“是的,王婆婆年轻的时候就是做这个的,只是现在年纪大了,活动起来有些吃力,这一院子要做好久。”
“还有人问这个薯粉的制作过程,正巧我们现在就在现场,现在给大家拍一下。”
林野把镜头反转,走到院角那个还残留着些淀粉的老石磨旁,“这第一步,就是选薯、洗薯。要挑红心的、淀粉足的好红薯,一个个刷洗干净,一点泥都不能留。”
镜头里,他指向旁边的大木桶和悬挂着的纱布袋:“洗干净的红薯,要用老石磨磨成浆。磨好的薯浆倒进大桶里,加入清水反复淘洗、过滤,用这细纱布袋滤掉薯渣,留下最细腻的淀粉浆。这一步特别耗力气,体格不好的胳膊要酸好几天。”
“有图有真相,黑子说话!”弹幕风向好了不少,有几个人已经开始下单。
镜头继续随着林野移动,对准了那些沉淀了一夜后的淀粉桶。
“看,这就是沉淀好的淀粉,上层的水要小心舀掉,底下这白得像雪、腻得像膏的,做粉条用。”
镜头晃了晃,林野走到灶台边,那里还放着专用的漏勺。
“最关键的一步,调浆、漏丝。淀粉糊的稀稠得有讲究,太稀太稠都不成。烧开一大锅水,淀粉糊放进这漏勺里,手腕得这么均匀地拍打、震动……”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粉条就从孔眼里漏出来,滑进滚水里,瞬间就定型成了根根分明的粉条!煮熟的粉条得立马过凉水,让它更筋道,最后才能像这样,挂在竹竿上晒足太阳,晒干水分。”
他最后拿起一把晒好的薯粉,总结道:“所以大家看,从红薯到各位家人手里的粉条,全靠一双手,十几道工序,一点添加剂都没有。吃起来口感爽滑、特别筋道,久煮不烂,不管是炖肉、涮火锅、还是凉拌,都吸味又好吃!这才是真正来自山里、带着阳光和手艺味道的好东西!”
王奶奶在一旁听着,不时点头补充两句方言,虽然多数人听不懂,但那份自豪和慈祥却感染着直播间里的每一个人。
“青山村的手工薯粉,与其说是一种特产,不如说是一种即将失传的时光手艺。它选用本地种植的红心红薯,淀粉含量高,甜味足。全程手工制作,依赖的是制作者的经验与手感,尤其是调浆和漏丝的火候,差之毫厘,成品的口感便会谬以千里。
与现代工厂生产的机械粉条相比,手工薯粉外观或许略有不均,粗细微有差异,但这正是其手工印记的证明。因其制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红薯的原香和淀粉的天然特性,更是一份沉淀着地方风物和匠人温度的诚意之作。”
远处听到这一番话的顾屿瞪大眼睛冲这边看过来,林野昨天晚上偷偷背稿子了?
直播间的弹幕再次活跃起来,屏幕上不断滚动着对“手工”、“传统”表示赞叹的评论,不少人因为听到了详细的制作过程而纷纷下单。
林野看着不断增长的订单,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直坐在一旁的顾屿见证了直播时的每个瞬间,心里更加坚定了要让这份“传统手艺”配上更加适合它的“包装”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