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9、大势已定 ...

  •   一年后。

      天祐四年元月初,豪强地方叛乱已彻底平息,义军已占据半壁江山。余玉龙将定中军、北屏军屯军萦阳,与起义军相持对垒,双方皆有胜负,僵持不下。

      朝廷屯军营帐地,几个士兵正趁眼下无战事,交头接耳,低声说着什么。

      “你疯了?!那可是叛军,你说他们的好话,被人听到了可是要砍头的!”一个士兵双目瞪大,他压低了声音,却压不住话中的惊讶。

      “我也就说给你们听而已,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另一个士兵左看看,右瞧瞧,待确定四周没有旁人,才继续道,“我没说假话,这都是千真万确的消息,我爹娘给我送来的信,他们还能骗我吗?他们说,裴将军的军队所到的地方,根本不像有战乱的样子,反而比没打仗的时候还要安稳富足呢!军队不侵扰百姓,反而帮着百姓惩治恶霸豪强,还将他们的田地分给无地百姓耕作呢!我爹娘说......说放着这样的好日子不过,何必帮朝廷卖命呢?”

      “其实......其实我也听说了。”又一个士兵支支吾吾道,“裴将军治军有方,这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我还听说裴将军身边有个谢先生,听闻这位谢先生呀,就是当年跪谏先帝不要用幼童祭天,反被奸佞构害至死的谢明河谢公的儿子。裴将军军队所到的地方,谢先生就帮着整理法度,安抚百姓,不仅废除了严刑峻法,还将赋役减少了很多,家家户户都能安心生产,再不用受重赋之苦了!”

      “不止如此呢!我的妹妹也来信同我说了。这军中还有一位沈楼主,乃是巾帼英雄!当年乡中恶霸强占了我妹妹,幸得沈楼主相救,你们知道吗,我妹妹如今识文认字,比秀才还厉害呢!”士兵说得有些兴奋了,与其也高昂了些,一旁忙有人掐了下他的手臂,对他“嘘”了一声。

      “小点声吧,你有几条命够掉的。”一个士兵也犹犹豫豫道,“你们说的我不清楚,但我知道的是,大家都说当今陛下不是先帝血脉,是民间的野孩子,被摄政王拥立成帝,当傀儡罢了。眼下裴将军拥立的孩子,才是李氏最后的血脉。你们没听说过那句话吗?凤凰见,黄河清,女帝临,天下兴。我家临近京师,那天我真的在天上见到了凤凰!听说不仅是裴将军拥戴她,连蒙古的萨满也追随左右呢。或许......或许这便是天命所归吧......”

      “哎——”众人正说着悄悄话,一个士兵却突然仰天长叹一声,而后又默默无语。

      “你叹什么气啊?叹了气,又不说话。”同伴问道。

      “我是在叹我们自己,进退两难呐!”那个士兵摇了摇头道,“再怎么好,那也是敌军,是叛贼,那是要和我们刀剑相向的!你们要真觉得那里好,那你们就去投奔他们,可这样又对不起余将军了。余将军亦是治军有方,你们不是不知道。再者说......再者说......”

      “再者说,就算民间谣传摄政王扶持傀儡,意图皇位,可我当年在北屏军中,亲眼见摄政王杀了那何正安,慷慨陈词,领着定中、北屏二军奔赴关西,一箭正中那蒙古大汗,一举退敌!如今你们都说叛军好,可对得起余将军、对得起摄政王吗?”

      这一句话,问得众人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应答。

      众人正相顾无言之际,身后却突然有道声音传来:“都在这里坐着干什么呢?快去换防了!”

      众人一惊,回头一瞧,原是个郎官。瞧他话里话外,应当是没有听到众人对话的,众人这才放下心来,拿起武器排成队列,向防区走去。

      “诶,诶,这就去了。”

      这里一伙士兵方才散去,那里的使者正驾着快马,奔至帅帐之前。

      “将军,王爷有令来。”身边亲卫向余玉龙禀报着消息,余玉龙忙从战局图中回过神来,抬手止住了帐中参将的讨论,急道,“快请!”

      使者踏入帐中,先是恭恭敬敬向余玉龙行了个礼,而后才拿出摄政王令,余玉龙以军礼单膝跪地,跪接摄政王令,他身后心腹参将也随之跪拜。

      “摄政王有令,定中、北屏二军统帅余玉龙,国之宿将,吾所信重。而今叛军猖獗,占大齐半壁疆土,隐有图谋京师之势,尔当为国力战,誓除叛贼,莫负皇恩,乂安天下。”

      “臣定不负王爷所望。”余玉龙接令,字字铿锵有力。

      他不用什么封赏,什么爵位,他只要小春一句“吾所信重”,便已决意为他出生入死,绝无怨言。

      “余将军快快请起。”使者忙将余玉龙扶起,“王爷素知将军忠勇,此次前来,王爷还特命在下带来一坛龙血酒,百年陈酿,绝世罕有,权当为将军大破敌军,燕然勒功,提前祝酒了。”

      “王爷所赐,臣铭感于心。”余玉龙知道小春还惦念自己,他心下感动。使者亲自为余玉龙斟了满满一杯龙血酒,余玉龙二话不说便端起酒盏,仰头一饮而尽。

      血红而粘稠的龙血酒,顺着余玉龙的喉腔没入腹中。灼热的辛辣撩起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沌感,像是什么不祥的前兆,可余玉龙没有察觉,他如今满心满眼只想为小春退敌安土,保他君临天下。

      一切叛军都无法威胁他的地位,只要有自己在一日,他便是这大齐,独一无二的王者。

      使者的目光微微晃动着,他亲眼见余玉龙将酒液,这才收回目光,笑着告退道:“将军的心意,王爷都明白。战事当前,在下便不多做叨扰了。”

      “使者慢走,且回禀王爷,臣必当竭尽全力,为王爷奉捷报回京。”余玉龙向使者拱了拱手,权当送别。使者回礼离去,暂且不提。

      使者走后,余玉龙在帐中与心腹讨论军务,确定了攻防战术,才各自散去。

      “唰啦。”帐帘被揭开,余玉龙的心腹手下纷纷从帐中离开。他们都是同生共死过的同袍,并肩离开之时,自然无话不说。

      “哎——”先是一个参将苦苦哀叹一声,望着那漫天飞雪,眼神竟有些悲凉,“这一场仗,也不知该怎样打下去了......”

      “昔日对阵蒙古,定中、北屏、西宁军皆是兄弟,而今却要我们刀剑相向,以命相搏......”另一个参将懂他的悲戚,当即接过话头,“这场仗,本就不该打的。”

      “打不打,不是我们说的算的。我最忧心的是,那叛军眼下深得民心,势力又强,兵力并不逊于我,其主将谋臣皆是豪杰。这一仗,胜算并不大......我只不甘心,不甘心我与你们的兄弟,没死在蒙古人的刀下,反而葬送在自己同胞的手里,何其悲哀!”又一位将领愁眉苦脸,满面无奈。

      “我说句不该说的,那叛军......那西宁军眼下很是得民心,所到之地,百姓都拍手称快。这本该是争取人心的时候,朝廷也该轻徭薄赋争取百姓才是,可恰恰在这时,怎么想起来征召百姓挖那劳什子的运河去了?这不是......哎,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有些话,也该点到为止了。”其中一人咳了咳,清清嗓子止住了众人越说越偏的话头,他正还要说些什么,一个士兵却匆匆忙忙地追上了众人,气喘吁吁地禀报道:“各位参将,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怎么了,有话慢慢说,军法难道都忘了吗?”众人不解地回过头去,纷纷盯着那士兵道。

      那士兵大口大口喘着气,好不容易才缓过气来,急道:“将军......将军他......他在帐中晕倒了!!!”

      “轰隆”一声晴天霹雳,叫众人呆愣当场,他们都疑心是自己听错了。

      “什么?!”一名参将是急性子,他上前一步,提起那士兵的衣襟,怒目骂道,“你小子别说瞎话!将军方才还好好的,怎么我们刚出去一刻功夫,就晕倒了?!你若是谎报军情,有你的好果子吃!”

      “真的、是真的!”那士兵都要欲哭无泪了,“众位参将快去看看吧!将军就在帐中昏迷不醒呢!军医也都来了,可是都没有办法!”

      众人面面相觑,就算他们不敢相信,眼下也不得不信。他们正要随那士兵向帐中走,可恰在此时,又有数名士兵一齐来报。

      “报——叛军精兵奇袭我军西面营地,我军猝不及防!”

      “报——军中三百余名士兵叛逃归属叛军,军中军心不稳,还望诸位参将与将军主持大局!”

      “报——北面发现叛军主力,距我军仅剩二十余里!”

      “报——”

      一声又一声,一个接着一个更坏的消息,接二连三地打压着众人的心理防线。他们起初还在调兵遣将,想主持大局,可当粮草辎重被叛军奇兵烧毁,叛军主力三面压境而我军主将仍旧昏迷不醒之时,那些企图反抗的参将也逐渐陷入了被动的消极......

      天命如此,他们也无法了。

      ......

      天祐四年元月初,定中、北屏二军归降叛军,朝廷自此除京师禁卫军外,无兵可调。王师叛归,京师哗然!

      民间传言曰“天下大势已定”。同月,叛军一路北上,长驱京师,日进千里,势如破竹。

      风云翻涌最烈时,裴还、谢清之、沈嵋、萨仁正携凤君、帅数十万大军北上,他们跋涉千里,只为一场尘埃落定。

      天下太平之日,已不远矣。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