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回 语风偶上观音山,仙姑托梦雨台寺 ...
-
此开卷第一回也。
作者凉语风乃一家境殷实之富贵公子,却生的潇洒风流,自在不羁,终日沉浸于他乡山水街镇,探听世间奇闻异事,又喜出入烟花繁华之地,遂写就一番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
那日,凉语风行至扬州,只见烟柳碧波,亭台楼阁皆是精致,只是人声鼎沸,生生破坏了好景致。他只觉扫兴,忽瞧见一条小道蜿蜒通至山上,树影半掩,竟无人发觉。语风一时兴起,于熙攘人群中抽出身来,欲上这小道一探究竟。
行至山下,只见一石碑,上面刻着“观音”二字,又云“第一灵山”。语风心道:“世人真是荒唐,稍有些灵秀之气,便要赋个‘第一’之说以凸显自己,实是无趣。”但见这小道清幽深邃,尚值得一观,遂信步走去。说也奇怪,这小道不宽不窄恰容他一人通过,脚下泥土湿润却无一点行人痕迹,想必是许久未有人途经了。行至半路,语风只觉一股奇异香气传来,他心下思量,这山中恐怕别有洞天,不由得加紧几步。
待行至山顶,眼前顿觉开阔,扬州盛景尽收眼底,这幽香也清晰起来。语风被这异香勾着,也顾不得山顶风光,一味的向密林深处走去。又走了百步,只见山中一座小庙,香气正是从其中而来。语风走近小庙,见上方提着“雨台寺”三字,字迹娟秀不似男人题写,倒像是女儿工笔。进得庙中,见这庙供的是大势至菩萨,摆的是新摘鲜花和瓜果,奇的是静谧至极,连一路相伴的鸟鸣也消失无踪。
语风一路跋涉,此时已略感疲累。正巧那庙内有一供桌并一张长椅,便想略坐一坐歇息。那知这一坐竟昏昏睡去。梦中仍在庙里,却远远见一年轻尼姑,模样不甚清楚,虽着僧服却难掩玲珑身段。语风不自觉拉长了视线,欲将这女子看清楚。这女子微微一笑,对他说道:“我在此等候有缘人,没想到来的又是一个俗物。”语风不解,问道:“仙姑天生丽质,为何只身在这荒凉之地,小生不才,不知仙姑为何称我为‘俗物’?”那尼姑说到:“世间男子,但凡见到姿容出众的,无不心生贪念,我且见你双目发直,便知你也不能免俗。”语风笑道:“但凡为人,见到珍宝,都有心爱之。如花美人更是天下奇珍,小生便有远观之心,也在情理之中。但仙姑若说我有亵玩之意,那实属冤枉了!”尼姑笑道:“也罢,我已在此等候有缘人三百六十日,今日是我至世空之境报到的最后一日,实是不能耽误了。你虽为俗物,但也算有慧根,这里有我毕生经历所著《簪缨记》一则,今日就托付给你,望你细致研读,整理成册,有所感悟,不使我的心血白费。”语风尚欲继续问话,那尼姑却已飘然离去,但闻鸟鸣之声渐起,语风忽而惊醒。
语风定神坐起,只听得耳边风声呼呼,群鸟乱鸣,正欲起身,却见手中握着《簪缨记》一本,不觉惊出一身冷汗,心下道:“难道梦中仙姑所托之事皆是实情,这《簪缨记》定与我有缘。既如此,便接下仙姑所托,若真有可取之处,便将其整理成册,以传后世,未尝不是一件功德。”打定主意,语风将这《簪缨记》携至怀中,快步走下山去。
待归旅店,已至深夜,凉语风也等不及换洗更衣,便点燃烛火,翻开这《簪缨记》。只见扉页用工笔勾勒一美人,粉面含春金玉质,身量纤纤展风流,正是当日托梦之仙姑。凉语风细致端详了一番,叹道:“绝代佳人,绝代佳人!梦境中看不真切,书上云 ‘倾国倾城貌’此时却得见了!”赞叹之余,他转念一想,这玉一般玲珑剔透的人儿,怎得出家当了尼姑,实是可悲可叹,不觉又叹起气来。
几番下来,语风更欲探求这仙姑身世,索性埋头书中,竟不知不觉看入了迷。待他回过神来,已是天色大亮。语风默然半晌,将《簪缨记》收好,叹道,我已经历人生百态,自此了无遗憾也!说罢,他揣上银两包袱,自此了无行踪。
百年后,市面上流传着凉语风整理成册的《簪缨记》一书,多少风流才子文人墨客,皆于世俗功名之外,沉溺《簪缨记》中,更有学者赞之为“开天辟地之奇书”。凉语风在书中写到,为方便后人阅读,故将繁琐古文用时兴的语言予以编撰,按其说法“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作者原意”。然此书的作者究竟是谁,凉语风又在其中修改增删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但问这《簪缨记》究竟讲的是何故事?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