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二回 文昌阁内藏风流,曲江湖畔初相逢 ...
-
原来,这扬州城内有一文昌阁,阁内有一文昌街,最是江南富庶繁华之地。这街上住着一个有名乡绅,名叫荣如斋,时年四十有余。荣如斋出身武将世家,其祖父曾随太祖皇帝出征,替太祖皇帝挡过一箭,功成后封了大将军。荣如斋的父亲却是个爱读书的清净性格,颇有些灵气,又有家里的势力做依仗,年级轻轻便进了翰林院主事。荣家祖孙三代风光无限,到了荣如斋这里,不免得有些纨绔风气。但好在家底深厚,荣如斋虽性格乖戾,但于学问上却肯长进,加上家里请了先生谆谆教导,年逾三十也中了进士,被委任至扬州做了守巡道员。
这荣如斋,娶的是转盐运使孟家的大小姐孟夏青。早年间,荣如斋连生三子,老大荣柏,老二荣汇,老三荣含,待到孟夫人已四十出头,终得一女,取名荣英。荣如斋老来得女,自然对荣英喜爱异常。他对孟夫人道:“人说女子若得一男子名字,便能顺遂一生,小女取名荣英,将来定生的风姿出众,福德双全。”孟夫人也觉这名极好,又道:“小女且需一表字,我看娉字甚好,缥缈娉婷绝代歌,我们娉儿定是个风流绝代的人物。”
且说这荣英,自小不仅衣食无缺,但凡想要之物更是没有不得的。唯有一点,荣家夫妇望女成才,自荣英懂事起,便请了师傅教导礼仪诗书,一年中有三百六十日不得歇息。待长到七八岁时,父母见他一个女儿家成日里只有乳母作伴,难免寂寞没个知心人,又特地给他配了两个丫头,一个唤做静莲,一个换做铃兰。这两个丫头虽与荣英同岁,但没读过什么书,不过一味知道尽心罢了。恍惚间又过去两三年,并无甚稀奇之事,姑且按下不谈。
这日,荣英午睡初醒,看窗外春日正好,却懒懒的不愿起身。静莲早已预备了替换的衣物,教导舞姿和琴艺的嬷嬷已等在门外了。荣英将静莲叫至跟前,对他说道:“静莲,你是知道我的,我虽是家中幼女,父母宠爱哥哥谦让,但凡有个想要,无需张口便送至跟前。但我始终有个心结,今日便说与你听。”静莲忙凑到跟前,荣英继续说道:“父母兄弟皆说我生的灵巧,必要做个德艺双馨之人。所以我一直勤勉,打小才会说话便要吟诗,才能走路便要学舞。只觉得我是个按照父兄嘱托生活的木头人儿,约束自己也不过是为不让他们失落罢了。但我真正的想法,可有一人知道吗?”这静莲自从被买入府中伺候,再未过那忍饥挨饿的日子,已是满足至极,对于荣英的这一番话,实是无法理解。但静莲善良敦厚,耐心劝慰道:“姑娘这是春日里多思了。姑娘生在这富贵之家,又得父母兄弟怜惜,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福气呢,快消了这些念头,起身更衣吧!再晚些当心嬷嬷骂你。”荣英自觉无趣,叹了口气道“今春看又过,当真是辜负了!”
次日傍晚,孟夫人约了姨妈和表姐孙氏一行人玩牌,荣英不愿前往,求了母亲去宅院后侧的曲江湖游玩。这曲江湖乃一小湖,有一条小路与荣府后门相通,平日里人迹罕至。孟夫人拗不过,嘱咐了静莲和铃兰两人好生跟着,便随他去了。荣英匆匆收拾一番,带着两个丫头来到曲江湖畔。这湖畔栽满柳树,此时刚抽新芽,似比那盛夏时节更添一丝柔美。
荣英觉得景色甚美,清风和畅,抬头见闲云漫步,日光柔和。但放眼望去,却无人共赏,不禁有些失落。又想到自己并无一姊妹作伴,更无人理解日日修习之辛苦,更觉得生出一丝苦闷。但荣英并不是悲春伤秋性格,看到两个丫头在湖边嬉闹,便将这琐碎念头抛之脑后。于是同两个丫头闲坐在湖边,学着学堂老学究的姿态,扶着胡须说:“既然美景不可辜负,现命你们按照目之所及之物对诗,倘对不上者,自罚清歌一曲自娱。” 静莲和铃兰两人叫苦不迭,纷纷讨饶:“姑娘又要拿我们取乐,讲几句粗浅的笑话我俩或许还擅长,对诗那可是万万不行的!”荣英被两人惊慌的样子逗乐了,笑道:“我且说了上句来,你两个好好想想,许就对上了呢!听好了,我的上句是‘闲云遮倩影’。”
正当两个丫头愁眉苦脸之际,只听得一年轻男子的声音对道:“和风抚花容”。
但问来着何人,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