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这篇是我看家乡戏剧时的一个灵感,原剧讲的是一对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故本篇名《千里姻缘》。
原剧中有兄弟冲突情节(但无拍),兄长比幼弟年长十余岁,感觉很有爱,所以脑洞大开,才有这篇文。由于原故事在家乡一带流传甚广,为避免纠纷,本篇人物不使用剧中名字,故诸位看官可当成原创故事。
在最开始看原剧时,只是觉得弟弟不尊礼法,私奔被判罪,遭兄长斥责很戳我的萌点,所以一时手痒想改写。可是写着写着就偏离了原先的思路,把弟弟塑造成一再拱火作死的傲娇熊孩子形象……
QAQ是我的错,我检讨。
对于兄长,我的设定中他是个刚正严谨的好官,同时也是个儒雅的文人,所以对于弟弟私奔一事,虽然恼火,却也可以理解,到底从小疼宠的幼弟,自然不舍得真的让他在狱中受苦。书房那一场,兄长也不是因为私奔这件事重责弟弟,可能原先只是想小惩大诫,谁知道弟弟一直作死,一直拱火,最后生生被打昏了。
再结合最近发生在身边的事,我觉得沟通真的很重要,像文中兄长的一些斥责,很容易让当时身心脆弱的弟弟曲解了。
最后我想说,其实我并不是十分认同“一见钟情”这种事,初见时,姜婉跟林书卿只是互有好感,林书卿喜欢她是因为在一旁听到了她的话,见识到姜婉的才华;而姜婉也是看到了折扇上的题诗,引起共鸣,才对他留心。如果后来不再相遇,便不会有这个故事。他不一定是良人,却刚好出现在最恰当的时期,姜婉其实别无选择。后来林书卿为她卖身入府,她被感动,直至最后带她夜奔,姜婉才算真正认定了林书卿。
所以说,“一见钟情”这种事,还是需要后来的潜移默化的,没有后来的故事,谁知道当初一见钟情呢!
最后的最后,我要感谢大家的支持!
QAQ让评论来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