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二 (1) ...
-
坐了半天的汽车,终于坐上了南下的火车。越往南,杜娟心里越是惊奇。窗外奔腾的河水,翠绿的秧苗,几丛竹林掩映下的老屋,朦胧的烟雨,都让她感到新鲜。毕竟她的万山连队还处在肃杀萧条的冬季,而南方似乎已经是充满生气的春天了。三个人劳累奔波了三四天,终天来到了陌生的老家丰水县城。迎接他们的是提前回来一个月的妈妈。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家,三室一厅,七十多平方米,虽然还没多少家具,但钢筋水泥总好过茅草屋。杜娟知道,这个位于县城南名叫李家碑四合院的商品房是倾注了父母在万山连队所积攒的全部积蓄换来的,家里已经没剩下什么钱了。接下来,妈妈忙着找姨父(木匠)制作家具。爸爸忙着给姐弟俩找学校。姐弟俩回来的时候,还差一个多月才放寒假。丰水中学离家很近,其校长是爸爸曾经的老师。可是人情不够深厚,要进去得考试,娟子考得还不错,可考完了又冒出要交一千元的转学费,这个难倒了杜兴男。杜娟也很懂事,叫爸爸重新找一个学校。二中、三中相继拒绝,最后找了个县城最差的学校——丰水四中。这里几乎是问题少男少女的天堂。绝大部分学生吃喝玩乐,心思没在学习上,即使在学的也是智力不够好,学习起来比较艰难。爸爸和杜娟都很无奈地接受了这所学校。家里没什么钱,又没什么人脉,无可奈何!不过,杜娟那一口带点东北味的普通话和期末考出的亮丽成绩倒成了初一年级一道奇异的风景,大家都知道从北方转来了一个学习好的女生。
过完年,爸爸就要回万山连了。妈妈和三个孩子的户口转到了县城,可爸爸找不到接收单位工作无法调动,只有回去和妈妈过两地分居的生活。哥哥职高毕业,也没找到什么活路,也暂时在万山连当矿工。刘碧兰小学都没毕业,勉强会写自己的名字,认识一些数字,商场的工作做起来十分吃力,所以没多久就停薪留职了。家里的生活主要靠杜兴男邮钱来维持,刘碧兰有时也出去打点零工贴补家用。虽然有一套商品房,在这个拥有十多万人口的小县,杜家已经算平民了,生活拮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