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2章 记住是食客 ...

  •   被点名的张锦还没来得及回应。

      廖繁春已经两步并作一步凑到了她跟前,带着一身风尘仆仆的热气,和她身上淡淡的、与这南方香水味截然不同的、像是阳光晒过被子般干净利落的气息。

      她凑得极近,咧嘴一笑,露出两颗小小的虎牙,眼神亮得惊人:“久仰大名,早就听说咱‘张老师’知识储备堪比移动图书馆?那可太好了!以后破案,我负责开路,您侦查,咱俩成搭档,那绝对是“珠联璧合”,‘毒瘤’统统清零,一个不留!”

      说着,她还搞怪地伸出食指,轻轻点了点自己的太阳穴,动作带着点孩子气的调皮。

      那股混合着汗水与阳光的热烈气息,猝不及防地拂过张锦的耳畔。

      张锦只觉得耳尖像是被细小的电流窜过,微微一麻,不受控制地漫上一抹薄红。

      但她面上依旧不动声色,只是扶了扶眼镜,清冽的嗓音稳得像山涧溪流,四两拨千斤:“廖警官的功夫,刚才听李局说了,确实比我们这儿的卷宗还利落。”

      “哎哟,张老师您可别客气,”廖繁春浑不在意地摆摆手,笑容更加灿烂,“叫我小廖就行!咱俩谁跟谁啊!”

      张锦抬眼,平静地纠正,语气里听不出什么情绪,却带着一种天然的清冷距离感:“我比你小三岁,廖警官。”

      “噗——”旁边有人没忍住低笑出声。

      廖繁春也不尴尬,挠着头“嘿嘿”傻乐,那股子东北人天生的乐观和自来熟,瞬间冲淡了会议室里原本略显严肃的气氛。

      张锦垂下眼睫,目光重新落回笔记本上。

      看似专注,心底却已悄然记下一笔:这个从东北来的‘萝卜青’(在张锦的认知里,东北产优质萝卜,青翠爽脆,此称呼再合适不过了)心思透亮得像块玻璃,有八卦还是心事,往后估计也藏不住!

      窗外,一条红底白字的禁毒宣传横幅,在午后的阳光下闪烁着有些褪色的光泽。

      会议室里,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两道身影交错而立,光影在她们之间投下奇妙的界限。

      廖繁春后来无数次辗转难眠忆起这段往事的开端,指尖总无意识地在身下略显硬实的床单上摩挲。

      两年时光如同最粗糙的砂纸,将她初来时的些许毛躁和懵懂,打磨出了更为分明、也更为坚韧的棱角。

      然而,心底那份对“张老师”,以及对禁毒这份事业最初、最纯粹的敬佩与热忱,却如同磐石,任凭浪潮冲刷,未曾有半分转移。

      此刻,她躺在单位分配的单身宿舍床上,身下的床板有些硬,远不如东北老家的火炕睡得熨帖。

      空气里弥漫着南方特有的、驱不散的潮湿气,混杂着公用洗衣粉那股廉价的柠檬香。

      这环境,与记忆里那个初次交锋的午后,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

      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那个午后。

      阳光斜斜地切过分析室的玻璃窗,在堆满卷宗的地板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几何光斑。

      支队的众人,正为那起初露苗头的跨省毒品案忙到焦头烂额。

      张锦独自坐在分析室最里端,身体微微前倾,鼻梁上的眼镜因为持续的高强度工作滑至鼻尖,却浑然不觉。

      廖繁春翻了个身,床架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她想起后来,队里后勤的杨叔私下唠叨,说张老师申请领用的办公用品总是最省的,键盘用到字母模糊也不肯换,倒是对分析设备升级的报告打得一次比一次勤勉。

      还有那次追捕行动前,她默不作声地把领到的新款防弹背心塞给自己,理由是“你冲前面,你更需要”,自己则用了之前那件有些磨损的旧款。

      这“珠联璧合”的开场,如今想来,竟像一句谶语。

      广城,是被各种细微声响唤醒的。

      廖繁春起个大早,生物钟还顽固地停留在东北时间。

      她没穿警服,套了件再普通不过的T恤牛仔裤,趿拉着人字拖就扎进了警队宿舍附近一个最大的菜市场。在她看来,脚底板沾不上地气,耳朵里听不到巷议,这警察就当得隔了一层。

      在白城跟着老所长学的第一课就是:最大的线索,往往不在卷宗里,而在老百姓的“唾沫星子”里。

      在一个卖中药材的摊档前放缓了脚步,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扫过那些形形色色的药材。

      “阿姨,咁多药材,有冇尐后生仔来买尐古灵精怪嘅?”她操着刚学来、还带着明显地道大碴子味儿的粤语,笑嘻嘻地搭话。

      阿姨被她这口音逗乐了:“阿女,你啲白话要练练咯。后生仔多数识煲汤咩?都系买尐枸杞菊花下火啦。”

      廖繁春也不恼,顺手买了二两枸杞,接着唠:“可不是嘛!我就好奇,听说有些啥药材,跟那个啥……‘冰’一起,能弄出更厉害的东西?”她声音压低了点,眼神却清亮。

      阿姨脸色微变,左右看看,才低声道:“靓女,唔好乱噏啊。但系前两日真系有个生暴人,来问过硼砂同磷嘅分量,问得好仔细,我冇卖俾佢。”

      廖繁春心里“咯噔”一下,硼砂和磷……这些都是制作“蓝冰”后期提纯、增强效果可能用到的辅料。

      脸上笑容不变,又跟阿姨扯了几句养生经,才拎着那包枸杞晃悠开。这看似闲聊的几分钟,信息量却不小。

      那个“生暴人”,看来是一条待挖掘的线。

      她这边用脚步丈量着广城的市井脉络,另一头,禁毒大队的分析室里,张锦已经对着一屏幕的数据枯坐了两个小时。

      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她无框的眼镜片上切割出细碎的光斑。

      指尖下的键盘声密集而稳定,像是永不疲倦的心跳。

      屏幕上,全市近三个月所有娱乐场所的报警记录、电力异常消耗记录、化学品流通报备清单……无数条数据流在她脑海中交叉、比对、构建模型。

      她习惯性地去摸桌上的马克杯,想喝口水,却发现杯子里空空如也。

      目光稍移,落在旁边一份刚送来的内部简报上,标题是《关于新型合成毒品“蓝冰”在娱乐场所流窜的预警通报》。

      简报旁边,还放着一份廖繁春的调职档案复印件,扉页照片上的姑娘笑得没心没肺,眼神却透着一股子澄澈的韧劲。

      张锦的指尖在廖繁春的照片上停顿了一瞬,随即移开,重新回到键盘。

      那个东北来的女警,在她心里的存在虽然细微,却确实有影响。

      她不喜欢计划外的变数,更不习惯那种过于外放、仿佛能灼伤人的热情。

      “张工,”技术组的小王探头进来,“上次你说要重点排查的几个关联账户,有动静了,有一笔五万块的资金,从‘万芳酒店’名下一家皮包公司,汇到了城西‘富渔面馆’的老板个人账户。”

      张锦精神一振:“时间点?”

      “就在昨天下午,‘蓝冰’最新一次出现在‘魅色’酒吧之后四小时。”

      “巧合?”张锦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起来,“继续盯紧,查资金流向,看有没有化整为零。”

      “明白。”

      小王离开后,张锦轻轻呼出一口气。

      ‘富渔面馆’……这个名字,第一次以如此清晰的方式,与“蓝冰”联系了起来。

      她拿起内线电话,想通知外勤组安排摸排,手指按在号码键上,却犹豫了。

      昨天摸排,廖繁春的“鲁莽”固然立功,但也打草惊蛇。现在去富渔面馆,派谁去最不容易引起怀疑?

      她的脑海中,不自觉浮现出廖繁春穿着T恤人字拖,在市场里跟阿姨唠嗑的样子。

      那种天然的、毫无警察痕迹的市井气,或许正是现在最需要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