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9 ...
-
宋临雪站在病房门口,指尖悬在门把手上方0.5厘米处。凌晨五点半的医院走廊空无一人,只有地灯投下幽蓝的光晕。她调整呼吸频率至每分钟11次——这是最不影响听觉侦测的节奏。
门推开时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她的视线第一时间落在病床上:许昭侧卧的身影在晨光中轮廓柔和,但床单褶皱的形态暴露了至少两次大幅翻身。
「05:31:47 观察对象呈假寐状态。眼动频率每分钟122次,超出REM睡眠临界值37%。」她在脑中默念,电子病历板自动生成加密记录。
苦橙香氛从她腕间淡淡散发——这是特意为许昭调制的嗅觉标记剂,能测试对方对特定气味的潜意识反应。当她靠近病床时,许昭的鼻翼几不可察地收缩了0.3毫米。
「05:33:12 嗅觉测试阳性。对象能识别1.5ppm浓度的苦橙烯醇,证实海马体嗅觉记忆区未被损伤。」
她的指尖贴上许昭的手背。皮肤温度36.2℃,但皮下微循环监测显示毛细血管收缩速率异常——这是装睡者才有的生理特征。留置针周围的皮肤有轻微红肿,证明对象曾试图挣脱输液装置。
「05:34:08 伪装破绽等级B+。较上周进步17%,但仍未达到完美标本的肌肉控制水准。」
当那滴冷水意外落在许昭额角时,宋临雪的呼吸顿了0.7秒。她的手指本能地拂过那片皮肤,指腹传来的温度比正常体温高0.4℃——这是梦境残留的神经兴奋体征。橡胶手套在此刻成为绝佳屏障,既能隔绝指纹,又能掩藏她突然加速的脉搏。
「05:35:23 意外变量介入。对象额部皮肤电导率骤增,与噩梦反应模式匹配度91%。」
起身时,她的白大褂下摆扫过床头柜。微型传感器传回数据:柜面残留的水渍pH值呈弱酸性,与医院供水系统不符——证明许昭用过自带的酸性溶剂清洗过某物。
在门口转身的刹那,她看见许昭睫毛的颤动频率从δ波睡眠的3Hz突增至β波的18Hz。
「05:36:41 觉醒确认。对象听觉皮层对特定关键词产生激活反应,证实梦境内容与海洋相关。」
当她最终说出「梦」时,热成像仪显示许昭的颞叶温度瞬间上升0.8℃——这是记忆被精准刺穿的铁证。
门合拢后,宋临雪靠在走廊墙壁上,摘下手套。指尖残留的触感让她想起十七岁那年解剖的第一只蓝环章鱼。同样柔软的表皮,同样致命的内在。
「结论:标本苏醒进度74%。需增加α波干扰频率,延缓记忆重组速度。」
她将镇静剂剂量上调,在医嘱系统里标注的理由是:「患者夜间多梦,需改善睡眠质量」。
“许小姐。”
许昭表面确实很镇定,但听到对自己的称呼不是“患者”,也不是全名,她下意识地紧张了,这点她必须承认。
“你刚才做梦了。”
又是这种极度冷淡的语气,融合在消毒水中,还混着宋临雪身上特有的苦橙味。
许昭本该习惯宋临雪这种淡漠的,但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有点紧张。明明是宋临雪自作聪明借她所谓的“失忆”来尝试修改自己的记忆,明明是许昭来暗地主导,但此时被攻城略地的似乎是自己。
“你的心率很不正常。”宋临雪的声音再次把许昭的思绪拉回来。许昭一时有些愣神。
“许小姐,你很聪明。”
莫非宋临雪察觉出什么了?
不,不可能。
……
没想到宋临雪没多纠缠她,回办公室了。
其实宋临雪没底,她只能做一个揣测,但许昭表面太过于镇定,她也察觉不了许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宋临雪回到办公室,门在身后无声锁闭。她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并非出于疲惫,而是为了阻断视觉输入,更好地处理刚才采集到的数据流。
办公室没有开主灯,只有实验台上一排幽蓝的指示灯提供着微弱照明。她脱下白大褂,整齐挂好,露出里面熨帖的黑色衬衫。然后她走到占据了整面墙的监控显示屏前。
屏幕分割成数十个小窗口,其中几个正定格回放着刚才病房里的画面——从她推门而入的瞬间,到俯身检查,再到最后离开。画面经过增强处理,甚至能清晰看到许昭睫毛颤抖的幅度和皮肤下毛细血管的瞬时收缩。
她调出热成像和微表情分析软件的叠加界面。软件正在自动标注关键时间点:
【05:34:08】对象手背接触时,皮下微循环异常收缩峰值。 【05:35:23】额角接触时,对象颞叶温度异常升高0.4℃(非接触区域)。 【05:36:41】关键词“梦”触发听觉皮层及海马体强烈激活。
宋临雪的指尖划过冰冷的屏幕,将“梦”这个触发词加入了一个加密的“高优先级刺激词库”。词库里已经存有数十个类似的词语:“蓝环”、“标本”、“外婆”、“S-1987”、“宝珀手表”……
她坐下来,从抽屉里取出那本厚重的皮革日志本——真正的日志,而非电子记录。纸页翻动,停留在最新一页。她用那支老式钢笔写下:
【日期编码加密】对象S-04观察日志:
·梦境活跃度:显著提升,内容具象化程度增加。疑似与近期增加的神经营养剂剂量有关?(需核查药剂批次)
·伪装能力:持续精进。肌肉控制、呼吸调节接近合格线。但对特定刺激(尤其是触觉与嗅觉)仍存在本能生理反应,无法完全抑制。
·新发现:“海”成为新的强效触发词。关联性待深入探查。(是否与童年创伤或TTX毒素致幻体验有关?)
·下一步:维持当前监测强度。考虑引入新的中性刺激进行对照测试,剥离混淆因素。镇静剂剂量微调已执行。
写到最后一句时,她的笔尖微微停顿。0.1ml的剂量上调,与其说是为了“改善睡眠质量”,不如说是她下意识给出的一个缓冲。一个连她自己都尚未完全剖析清楚的、微不足道的延迟。
合上日志,她将其放回带指纹锁的抽屉深处。然后,她调出了许昭病房的实时音频监控,降噪过滤器滤掉了环境音,只留下病床上那道变得略微急促的呼吸声。
宋临雪静静听了几秒,然后关闭了音频。
她重新戴上眼镜,镜片后的目光落在窗外逐渐亮起的天色上。
标本正在苏醒,过程比预想的更快,更…不可控。
但这恰恰是实验最迷人的部分。
她需要更仔细地观察,更精密地调整。就像打磨一件即将完成的艺术品。
只是,艺术家偶尔也会好奇,当艺术品彻底苏醒的那一刻,看到的第一个会是谁?
但关键点在于,她们两个到底谁是艺术品,谁是艺术家?
她们都在彼此的画布上留下痕迹。互相伤害“搏斗”,永远无法决出胜负。这或许就是她们能够成为旗鼓相当的对手的原因。
宋临雪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实验台面,频率与她记忆中母亲弹奏《深海安魂曲》某个片段的节奏微妙重合。监控屏幕的光在她毫无波澜的眼底明明灭灭。
她调出许昭的脑电图历史数据对比图。最近72小时的α波活跃度曲线呈现出一种奇异的谐振荡,波峰与波谷的出现时间,与她每晚03:17分准时巡视病房的时间点高度吻合。
“条件反射…” 她低声自语,嘴角牵起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弧度。她的出现本身,已经成了许昭潜意识里的锚点。
加密通讯器在此刻发出特定频率的震动,一次长,两次短。宋临雪的目光从屏幕移开,落到通讯器上。她没有立刻查看,而是先关闭了所有监控显示屏的电源,并启动了桌角的白色噪音发生器。
做完这一切,她才点开通讯器。没有文字,只有一段持续11.47秒的音频文件。播放,是经过处理的、扭曲的海浪声,但在特定频段,隐藏着另一段信息——是苏雯那特有的、带着电流杂音的指令:
“进度滞后。引入‘催化剂’。方案已发送至老地方。”
宋临雪面无表情地听完,指尖却微微收紧。她熟练地取出那支老式钢笔,拧开笔杆尾部,露出一个微型接口。连接电脑,解密,一份名为“催化剂:相位一”的文件弹出。
浏览完毕,她沉默了片刻。然后,她起身走到墙边的标本陈列架前。架上并排摆放着三个玻璃罐,分别标注着“S-1987-01”、“S-1987-02”、“S-1987-03”。里面浸泡着不同发育阶段的人类海马体组织。
她的指尖轻轻拂过“S-1987-03”的罐体,冰凉的触感透过玻璃传来。
“催化剂…”她重复着这个词,目光却投向窗外,仿佛能穿透墙壁,看到隔壁楼里那个刚刚从噩梦中惊醒的“S-04”。
这不再仅仅是观察和记录了。
苏雯在催促她按下那个加速键,哪怕代价可能是标本的彻底碎裂。
她回到桌前,打开一个隐藏极深的医疗物资管理系统界面,指尖在键盘上悬停了片刻,最终输入指令:
【审批通过:患者许昭,增加夜间镇静剂输注速率0.05ml/h,添加药物:XX化合物(代号‘催化剂-A’)】
【理由:控制焦虑情绪,改善睡眠结构】
指令发送成功的提示灯亮起,幽绿的光映在她深不见底的瞳孔里。
她再次看向监控屏幕,手指轻触,调出了许昭病房的实时画面。镜头拉近,聚焦在许昭微微起伏的胸口,和那双在晨曦微光中睁着的、明亮得惊人的眼睛上。
宋临雪知道,许昭醒着。
她也知道,许昭知道她在看。
这场在寂静中进行的、关于记忆与控制的博弈,终于要推向下一个更加危险的回合。
她拿起钢笔,在日志本的新一页上写下:
【日期编码未知】 ‘催化剂’相位一已启动。观察重点:对象对既定叙事的耐受性与反噬强度。
预期:标本或将呈现短暂性崩解前兆,需密切监控,防止不可逆损伤。
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毒蛇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悄然游过沙地。
“许昭。”
无意识的轻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