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第 15 章 ...

  •   下午3点,长安醒了,哼哼唧唧坐起来。两个人挤在沙发上背对她坐着,怪不得睡觉都施展不开。蔚然在翻县志。尚书大人看的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封面很有意思:“生活很艰难,但你被爱着。”
      准备上楼洗漱一下,蔚然提醒她快点,待会儿要去划船。
      “你不是还在感冒吗?”
      “已经好了。来得快,去得也快。”
      想到自己也经常这样,长安放心了。
      出门的时候,张妈妈提醒他们:“晚上早点回来吃饭。”
      今日风和日丽,适宜游山玩水。上了高岗,穿过树林,有几户人家临水而居。房子是古式的木头房子,灰色的瓦片铺在房顶,最高的有三层高。
      再往前走,厨房屋顶上陡然出现一只红色老鹰风筝。原来是挂在竹竿上,竹竿另一端斜插在柴火堆里,故而悬在空中。
      一条精瘦的大黄狗,支起耳朵,站在石阶上,看着来人,很有礼貌。
      山坡下,一条大河又长又宽,这个时节两岸的山还是翠绿的,水也被山染碧了。
      顺着石阶下去,有一条小路通往渡口。渡口很原始很自然,没有什么现代化设施,也没有那些古镇里见到的亭台楼阁,只有脚底下坑坑洼洼的青石板,大大咧咧暴露在阳光下,经历着风吹雨打。
      尚书大人,原来这就是你的家乡!
      划船的小哥技术很好,红棕色的小船平缓地驶向河中央。置身绿波之中,河风轻轻吹着,舒畅!
      “上次你就是对着这片山水喊的话。”蔚然突然提起来5月的事。
      “啊?”长安一脸惊讶,随后偷偷与他耳语:“那上次的划船人不是这个吧?”
      蔚然笑了,“不是。”
      那就好,不太尴尬了。
      “你好像格外喜欢山水?”尚书大人突然发问。
      长安点了点头。
      “为什么?”
      “这就说来话长了。”
      长安的村子与河没有什么缘分。十里八乡的河,都是从北向南流的。东边最近的河离它6里,村西头以前有条小河,后来干涸了。
      长安的村子与山更没有什么缘分。离它最近的山在东北方向,有三十里远。小时候天气晴朗的日子,站在村子东边的岗上,能很清晰地看到东边和北边连绵不绝的山,有时候甚至能看到北山上发电用的风车,而南边、西边没有山的影子。
      长安第一次登上幼时无数次看过的山……哦,对了,怎么忘了这件事!
      2009年中考结束后的暑假,她和堂姐约着一起去北山。其实那山具体叫什么名字,她到现在也不知道,只听过其中一座叫罗汉山,盛产罗汉果(花生的一个品种)。因为在村子的北方,所以村里人就统称它们为北山了。
      骑自行车去的,不认识路,那时候也没有手机导航,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一路向北,想着总能到达。骑了大概二十多里,翻过一个种满山楂树的坡,路突然变得陡峭,两人一前一后,摔在了沟里。还好是夏天,沟里全是草,郁郁葱葱,缓冲了伤害。
      陡坡下去就一条路,往东北方向的。碰见一个放羊的男人,高矮胖瘦、多大年纪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是个男的。请他指路,他说自己知道去水库的路,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就行,不知道去北山的。
      两人当时摔着胳膊和腿了,还挺严重,听了这话,在草地上坐了好一会儿。北山就屹立在眼前,还能看清上面有人在活动,仿佛触手可及,却怎么也找不到去的路,只好打道回府。
      已经十二年了,关于这段“骑行去北山”的记忆还是如此清晰,尽管它夭折在半路上。
      她第一次在那个阳坡看到山楂红彤彤活生生地长在树上,而不是串成一串挂在走街串巷小贩的自行车上。
      她15岁第一次无知无畏离家那么远去冒险。
      “你很皮。”尚书大人和蔚然不约而同地说。
      “对啊,我的确很皮。”
      妈妈都说在她很小很小的时候,他们一家人住在姥姥村子里的一个亲戚家,这位亲戚是位孤寡老人,家里有一口压水井,铁制的,她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去拆它的零件,然后老人气得不行,要教训她,一老一少围着压井转圈圈。
      后来的八、九年间因为种种原因,她再也没有踏上去北山的旅程。
      长安第一次登上幼时无数次看过的山,还是在工作后第一个春节。大年初一,山上烧香拜佛者众多,一行人开车去凑个热闹。
      站在山顶时,虽然欣喜,却没有得偿所愿的激动。她已经错过了靠近它最好的时候。
      只记得那天庙里的香火味呛人,庙外一个卖糖葫芦的小哥长得像《灵魂摆渡黄泉》里的长生,她看着格外顺眼,偷偷拍了照片,只敢和邻居家的妹妹小声念叨其俊秀,却不敢去买一串“长生”的糖葫芦。唉……
      “你在遗憾什么?”
      “没让他亲手递给你一串糖葫芦?”
      “还是没和他合张影?”
      “还是没留他联系方式?”
      尚书大人咄咄逼人起来,还挺吓人。
      “没有没有,绝对没有。”有我也不敢说啊!
      “那天回去我就把照片删了。他长得像长生有什么用,我又不喜欢长生。我只喜欢你,尚书大人。”
      蔚然“咳、咳”了两声,长安才反应过来,有些话不适合大庭广众之下说。
      没看划船的小哥又在偷笑吗?
      算了,放弃治疗了,反正在这条河上已经丢过一次脸了,再丢一次又有何妨!
      回归正题。
      距离产生美,使得她天生向往山水。再加上诗词的渲染,使得她格外钟情山水。高一有一个同桌每到月底回家的日子,总是要中午提前走。后来得知对方家里很远,中途还要坐船,而船一天就几趟,放学时已经下班了,所以要提前离校。当时年少,竟然觉得如此繁琐辛苦的旅程因为水、船而妙趣横生,还因此心生羡慕。
      所以,两个小张,你们的家乡在山水间,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啊!
      船一直往前,不急不缓地拐了个弯,太阳已经被山挡住,远处的山顶起了雾,有点冷了,还好都穿了长袖长裤。
      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一起出行了吧,明天就要回去了。
      打住,李长安,想这些干嘛?忘记所有的不快乐,享受当下就好!这也是你能为尚书大人、为张蔚然做的事。
      暮色降临,船也在返程途中。上岸的时候,天都黑了,月牙弯弯倒映在水中。
      蔚然又跑在了前面,没影了,青春就是好,利索!
      “尚书大人,我蹚过你家乡温柔的水,逛过你家乡的街,爬过你家乡的山,去过你家乡的道观,赏过你家乡的雨,吃过你家乡的糕点,读过你家乡的县志,晒过你家乡的太阳,坐过你家乡的秋千,见过你家乡的喜事,走过你家乡的路,喝过你家乡的酒,穿过你家乡的树林,吹过你家乡的风,踏过你家乡渡口的青石板,看过你家乡水中的月亮。”
      在树林里,说到中间的时候,她已经开始哽咽了。
      走出树林,站在岗上,面对着村子里家家户户的灯火,长安说出了最后一句:“现在,我可以嫁给你了吗?”
      尚书大人将她拥在怀里。
      眼泪还在肆无忌惮地流,她不知道怎么就说出了这句话,明明她不喜欢婚姻的。难道今天看到别人结婚羡慕了?
      “现在不可以。”
      作为一个男人,第一次被人当面求婚。而且这大概是李长安最心血来潮的一次,以后恐怕看不到了。我好想答应。
      “不行算了。”长安推开他,松了一口气。
      还好他没答应,不然我要怎么收场,难道真的要嫁给他?虽然他哪哪都好,可我恐婚恐育啊!我一定是被风吹到脑子了,对,就是这样。
      长安快走了几步,一只鸟从路边的草丛里扑棱一下子窜出来,动静很大,绝对不是那种小小的一只,吓得她尖叫了一声。闭着眼往后跑,和尚书大人撞了个满怀。
      “不怕不怕,就是一只鸟。”尚书大人梳着她的后背安慰。
      我滴个妈呀,吓死我了!长安深呼吸了几下,才平静下来。
      “我们跑回去吧?走路太安静了,走进了鸟才会被惊扰飞出来。”
      尚书大人,机智!
      最后两人拉着手一路狂奔,回了家。
      晚饭结束,五个人坐在客厅看《想见你》,整整齐齐。
      9点,张妈妈张爸爸要睡觉了。这三个人还排排坐靠在沙发上,聚精会神,不放过一个画面。
      9点10分,这一集结束了。再看一集就10点多了,还是早点睡觉吧。这还有个小孩子呢,觉少了长不高。
      9点50,蔚然发来一条消息:“李长安?”
      长安看到了没回,总感觉有诈。
      5分钟后,尚书大人发来一条消息:“晚安!”
      莫名其妙,不过出于礼貌,还是回吧。
      刚回完,尚书大人就发来一条:“你果真还在玩手机。睡觉!”
      吐血。
      以前只有张蔚然隔三差五晚上快10点发消息突击我,看我有没有睡觉,整得我早都不敢熬夜了,怕他年纪轻轻有样学样。现在又来一个。
      我睡,马上睡。今晚谁也别再给我发消息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