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山溪 ...
-
冻土里的豆种还没动静,陶青禾惦记着山里的另一处活计。连日放晴,风依旧冷,但向阳坡的雪化了大半,露出湿土和嫩草芽。山涧的水声听着比往日响些。
天刚透亮,寒意刺骨。陶青禾背上竹篓,里面是柴刀、麻绳和几个藤编的捕鱼陷阱。她没惊动老黄,独自踏上村后进山的小路。
山林醒了。松柏墨绿,桦树、柞树的枝桠光秃,芽苞鼓起。空气清冷,有松针和湿泥的味道。阳光穿过稀疏树冠,投下光柱。一只灰松鼠抱着松塔,蹲在枝头,黑眼珠警惕地盯着她,见她走近,“嗖”地窜上更高处,不见了。远处溪水哗哗流淌。
陶青禾脚步轻快,目光扫过四周。她熟悉这山,哪里有什么都清楚。但也知道这平静下藏着什么。卫禹紧邻大汤,只隔几座山。大汤对大周年年进贡,岁岁称臣,可小股士兵越界的事,像山里的雾,时有时无。
可没人在乎,这几座山平等的供养着每一个土地上的人。
而这些人也权当看不见彼此。
这里算是古代的和平饭店吗?
陶青禾把自己逗笑了。
循着水声,她到了溪边。溪水清冽冰凉,冲撞着卵石。两岸还有未化的冰碴。溪流转弯处有个小水潭,她上次用石头树枝垒了个小水坝,留个窄口,放了藤编的漏斗陷阱。
她放轻脚步,拨开岸边带水汽的灌木,朝水潭看。
陷阱还在!藤圈里有东西在扑腾,溅起水花。
心中一喜,正要上前,眼角余光猛地瞥见溪流对岸上游,一片林间空地。
她的动作顿住,呼吸放缓。
空地上,一堆篝火燃着,青烟直上。火堆边坐着七八个士兵。皮甲样式不同大周,边缘磨损,沾着泥草。腰挎弯刀,弧度带着异域气息。是大汤的兵。
这到不同寻常了,很少有人行私事穿官服的。
他们围着火堆,声音被水声盖住,听不清。有人拨火,有人喝水,有人扫视四周。气氛沉闷紧绷。
陶青禾立刻伏低,藏进灌木丛后,只透过缝隙看。是斥候或游骑。出现在这里,绝非偶然。
溪水哗哗流,阳光斑驳照下。对岸的篝火和士兵,让这山林的宁静变了味道。她不动,呼吸放得极轻。绕开?回村报信?陷阱里的鱼还在,看着个头不小。
陶青禾迅速观察:士兵没发现她,注意力在火堆。她离陷阱有段距离,中间有溪流乱石遮挡。动作够快、够轻,能行。
一个深呼吸,她动了。像山里的狸子,利用乱石和低矮植被掩护,匍匐着,极稳地向水潭挪去。每一步避开枯枝。冰冷溪水溅到手上脸上,她全神贯注在对面和脚下。
挪到水潭边。她手探入冰冷溪水,一把抓住藤编陷阱,入手沉甸甸的。她毫不犹豫提起,看也不看里面挣扎的鱼获,直接塞进背篓,用破麻布盖住。
做完,立刻伏低。抬眼看向对岸——篝火边的士兵姿态未变。
不能停留。她果断转向,顺着溪流下游,钻进一片更密更低的杂木林。身影消失在树影乱石后。确认远离空地,她才直起身,加快脚步向村子走。
来时看山的闲心没了,归途只有警惕。她握紧柴刀,不时回头。背篓里的鱼扑腾,闷响在寂静山道上显得格外清晰。
熟悉的村舍土墙出现时,她才察觉后背微湿。没回家,直奔村子中央里长陶德水家。
“德水伯!”她拍门,声音平稳,略快。
门开,里长陶德水露出脸,看她神色,皱眉:“青禾?咋了?”
陶青禾闪身进屋,关门。放下背篓,掀开麻布,露出里面几条活蹦乱跳的溪鱼,有两条不小。她直接道:“给您送两条鱼补身子。德水伯,但这是小事,我在后山鹰嘴崖下面老柞树林边,靠近溪水潭的空地,看见大汤兵了。七八个,皮甲弯刀,生了堆火歇脚。”
陶德水脸色骤变,睡意全无。“看清了?穿着官服?位置没错?”
“确定。甲是皮甲,刀是弯的,和您布告说的一样。他们在歇脚,但很警觉。”陶青禾语速清晰。
陶德水吸了口气,背手在屋里急走两步,皱纹更深。“鹰嘴崖下面……离村不算远。他们摸到那儿……”他停步,看陶青禾,眼神凝重带丝赞许:“丫头,稳当,能回来就好。这鱼你有心了,你大娘剩了块腊肉放在桌上,你拿走,补补身子。”
“唉,谢谢伯伯。”陶青禾并未推辞。
陶德水点头:“你先回,关好门,当无事。我去找几个老人商量商量。这事……不能声张,得先摸明白喽。卫王府厌倦汤兵,时值大赦,还是免生动乱的号。”
“明白。”陶青禾应下。她倒出鱼进里长家一个破木盆,鱼儿甩尾。
拎起那条腊肉,走出里长家,近午。阳光似乎暖了些,但陶青禾心头沉了块石头。村后群山沉默,山峦褶皱里像藏着东西。她加快脚步,朝自己小院走去。背篓空了。
或许该加固一下院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