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七子永琮,与端慧太子同为嫡子,母为孝贤纯皇后。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以痘殇,方二岁。谥曰悼敏。嘉庆四年三月,追封哲亲王。
爱新觉罗·永琮(1746-1747),清高宗乾隆帝第七子,母孝贤皇后富察氏。乾隆十一年四月初八生,深受乾隆帝的宠爱,乾隆称赞其“性成夙慧,歧嶷表异,出自正嫡,聪颖殊常”,有意密立他为皇太子。乾隆十二年十二月,因天花而夭折,方二岁。
永琮的同母哥哥永琏九岁而亡,乾隆立嫡梦初次破灭,故急切盼望皇后富察氏再诞贵子,皇后不负期望,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佛诞日生下了七阿哥永琮,当天正逢久旱之后大沛甘霖,又值"佛诞"----佛家指农历四月初八为佛生日这吉祥的日子,皇帝大喜过望,挥笔庆贺爱子的诞生:
九龙喷水梵函传,疑似今思信有焉。
已看黍田沾沃若,更欣树壁庆居然。
写到这里,怕别人不懂,皇帝又在下面加了"是日中宫有弄璋之喜"这样的注释。"弄璋"典出《诗经》:"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后人于是把生男孩文雅地称"弄璋"。这首名为《浴佛日复雨因题》的诗后两句是:
"人情静验咸和豫,天意钦承倍惕乾。额手但知丰是瑞,颐祈岁岁结为缘。"
佛诞日民间有结缘之俗,乾隆祈盼年年浴佛日能结喜缘。第二年佛诞,永琮周岁,皇天不负乾隆所望,绵绵细雨竞夜而降,乾隆叠去岁韵再赋诗一首,开头两句是:
廉纤夜雨枕边传,天眷常承独厚焉。
饶有对时增惕若,那无抚节庆油然。
沉吟片刻,想出下面两句:"啐盘嘉祉徵图策,佛钵良因自竺乾。恰忆去年得句日,果然岁岁结为缘。"随手写在纸上,又觉得"啐盘"这个词似乎冷僻了些,就在诗句下加上一条自注:"去岁中宫生子,今日适逢周啐。"
从这两首诗看,乾隆这时的心情好极了,他已把承继大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个元后嫡出的婴儿身上。虽然此时乾隆已经有了好几个儿子,但对此子仍然爱如珍宝,也许是偏心,他觉得这个孩子是他所有孩子中最漂亮、最可爱、最聪明的一个:“性成夙慧,歧嶷表异,出自正嫡,聪颖殊常”。乾隆帝的生母崇庆太后在众多皇孙中也最宠爱他。虽然没有亲书密旨,然而这个孩子如果长大,毫无疑问会成为大清国的继承人。
乾隆十二年除夕之夜,年仅两岁的永琮因天花而亡。为了表示对早丧幼子的钟爱,乾隆特颁谕旨:“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两周。岐嶷表异。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殊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为轸悼。建储之意。虽朕衷默定。而未似端慧皇太子之书旨封贮。又尚在襁褓。非其兄可比。且中宫所出。于古亦无遭殇追赠。概称储贰之礼。但念皇后名门淑质。在皇考时。虽未得久承孝养。而十余年来。侍奉皇太后。承欢致孝。备极恭顺。作配朕躬。恭俭宽仁。可称贤后。乃诞育佳儿。再遭夭折。殊难为怀。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从优。著该衙门遵旨办理。送入朱华山园寝。复念朕即位以来。敬天勤民。心殷继述。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而嫡嗣再殇。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岂心有所不愿。亦遭遇使然耳。似此竟成家法。乃朕立意私庆。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此朕悲悼之余。寻思所及。一并谕王大臣等知之。”
大意:“皇七子永琮,是中宫皇后所生的嫡子。自幼聪慧过人,天生有异相。太后因为他是正嫡,又聪明异常,所以最为钟爱。我也想以他为继承人。如今突然出痘夭折,我十分悲恸。虽然是我心里默认的太子,但是不像端慧太子那样亲自写入谕旨,而且皇后所生之子,也没有夭折就追封太子的例子。但是皇后富察氏出生名门,虽然没有很久地侍奉我的皇父,但是十几年来对皇太后极其孝顺,尽心尽力地辅佐我,足称一代贤后。她生育的皇子再次夭折,难以抚慰她所承受的痛苦,所以皇七子的丧仪要比其他的皇子更为隆重。我即位以来,敬天勤民,自问并未得罪天地祖宗,然而为什么正嫡子嗣一再早亡?难道是因为我朝自定鼎中原以来,历代皇帝都非正嫡继统,而我必欲以嫡子继统,获得先人没能获得的福分,因此一线妄求之心,遂起如此之祸?”因为既是乾隆自己心目中的继承人,也是中宫嫡子,加之有特谕指名“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为优”。于是这个内定的小太子(谥“悼敏皇子”,这在清朝皇子中是极少见的特例),同他的哥哥端慧皇太子永琏一起安葬在了朱华山太子陵园内,三座地宫并列排开,紧密相连。中间石券埋葬着乾隆八年(1743年)早亡的端慧皇太子永琏,而左侧石券埋葬着这位2岁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