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游说魏依附秦  ...
            
                
                
                    - 
                          楚王说:“秦楚接壤,秦有吞并之意,不可亲和。韩、魏经常遭受秦国威胁,不可与之深入谋划,怕有叛逆之人告密,危及国家安全。我自料以楚抗秦,又未必能胜。与群臣谋划,皆不可信,因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如今您打算统一天下,团结诸侯,保护危国,我愿举国服从。”苏秦游说完各个诸侯后,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苏秦订立合纵盟约对抗秦国,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苏秦,佩戴六国相印后的他,威风凛凛地站在宫殿之上,俯瞰着脚下的繁荣景象。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六国相印,象征着无上的权力和智慧,是世间至高无上的荣誉。然而,这并非苏秦追求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知道,他的使命尚未完成,六国相印只是他实现理想的工具之一。他注视着远方的天际线,那里是未知的未来,也是他心中憧憬的梦想。他知道,这个世界需要的不仅仅是权力和智慧,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关爱。他要以自己的方式,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苏秦转身步入宫殿,他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他知道,他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他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和平与繁荣。在他的身后,是六国相印的辉煌,是他的荣誉和尊严。在他的前方,是未知的挑战和困难,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然而,他并不惧怕,因为他知道,只有通过挑战,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苏秦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他是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为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他将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梦想。佩戴六国相印的苏秦,站在宫殿之上,他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逐渐消失。然而,他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不断追求梦想。战国中后期,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后,周王室形同灭亡,战国七雄中秦国实力最强,因此,各诸侯国联合抗秦的同盟已初步形成,秦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张仪凭借自己的才华,深得秦惠文王的信任,确立了自己在秦国的政治地位。然而,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张仪突然主动交出了相印,辞去了秦国国相之位。更让人不解的是,秦惠文王也未有所挽留张仪,而是昭告天下废除了张仪的国相之位。这消息一传出,很快就传入各国国主耳中,大家都在疑惑秦王与张仪是在做什么谋策?齐魏等国虽想要这位人才,但毕竟他曾经向秦国效力,这无缘无故被废除职位,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秦王与张仪秘密暗谋的,自然就有人有所怀疑不敢放心任用。张仪离开秦国就前往魏国,并第一时间请见了魏王。其实,张仪来到魏国的时候,正是魏惠王焦头烂额之际。一年前,魏、韩、赵、燕、中山等五国组成了合纵联盟,约定共同抵抗秦、齐、楚等大国。公元前318年,公孙衍联合韩、赵、魏、燕、楚五国联合攻打秦国,由于燕国不与秦国接壤,秦楚接壤之地不便于行军,两国受到秦国威胁较小,因此认为不必大量出兵去围攻秦国,正是这种国家轻视的心态,战士们消极战争,所以实际出兵的国家只有韩、赵、魏三国。公元前317年,秦王派樗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在修鱼。大败联军,斩杀魏军8.2万人,赵军13万人,韩军3万,至此首次攻秦失败。刚经历了一场大战且惨败损失数名大将的魏国军事实力受到严重的挫败,同年,楚国见魏国损伤巨大就想再试试魏国军事实力于是率军进攻魏国,最终魏军大败。第二次合纵的发起人,是齐国的孟尝君,也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是合纵的高手,曾经联合魏、韩、秦共同对付楚国,让楚国国运发生转折,从此楚国江河日下,一年不如一年。他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付秦国,在他的鼓动下,韩、魏集体导向了齐国。
  公元前298年,齐国派名将匡章率齐、魏、韩联军联合攻秦。匡章带领联军封锁函谷关长达三年,天下为之震惊,赵、宋两国也趁势加入,最终东方诸侯们一举攻破了函谷关,一直打到盐氏,咸阳一马平川,已经无险可守。秦昭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被迫割让之前侵占韩、魏的河内等地求和。这是东方六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攻入函谷关,直接威胁咸阳的军事行动,要不是燕国偷袭齐国后方,联军还要乘胜追击,攻下咸阳。公元前293年,战神白起横空出世,率领秦军东出函谷关,在伊阙之战中歼灭24万韩魏联军,韩、魏两国被迫献地求和。白起以一场空前的大胜利,恨恨地报复了五年前东方联军攻破函谷关之仇。秦昭王头脑发热,宣布称帝。面对秦国的威胁和野心,各诸侯国都感到非常心慌,担忧新上任的秦王急于求功心切,准备作战,到时诸侯国若是一个个被灭,那且不是助长秦国力量吗。于是第三次合纵抗秦又一次提上日程。苏秦是这次合纵的发起人,他来到齐国争取了齐湣王的支持,出使燕、赵、魏、楚等国,动员各国一起攻伐秦国。因为当时形势所迫,各国同意组成联盟,约定齐湣王任合约长。公元前287年,当时的苏秦佩五国相印,带领齐、楚、赵、魏、韩五国联军共同攻秦。然而貌似强大的联军各怀鬼胎,还没有进入秦地,就被秦国轻易瓦解。秦国仅仅归还了侵占魏国、赵国的部分土地,小小的一点恩惠,魏、赵就退出联盟,余下各国更是一盘散沙,坐鸟兽散。第三次合纵攻秦,未展开即草草收场。第四次是合纵攻秦的操盘手是魏国的信陵君,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在秦国攻打赵国邯郸战役中,“信陵君窃符救赵”成功击退秦军,挽救了赵国,也为自己迎来隆重的名望。秦军从邯郸撤军后,又报复性地来攻打魏国。信陵君登高一呼,天下相应,召来赵、韩、魏、楚、燕五国联军齐聚大梁。公元前前247年,信陵君带领五国联军在河外和秦军对阵,信陵君亲自带兵冲杀,斩杀十多万秦军。秦军被逼退到函谷关内,再也不敢出来。为了除掉信陵君,吕不韦就实施离间计,派人拿重金到魏国离间魏安釐王和信陵君的关系,魏安釐王本来就对信陵君不信任,经过离间更加忌惮,马上免除信陵君的上将军职位,五国攻秦联盟就此终止。这次合纵攻秦也算取得胜利。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在魏国郁郁而死。嬴政和吕不韦大喜过望,马上派蒙骜再次率军攻打魏国和卫国,接连拿下二十座城池,并在所占土地上设置东郡。东郡设立后,秦国的领土和齐国连接起来,把山东诸国切成了南北两半,合纵被拦腰切断,引起各国极大震恐。在这种情况下,赵、魏、韩、楚、卫等国迫不得已再次联合起来,共同攻打秦国,这就是第五次合纵攻秦。这次攻秦的发起人是赵国的庞煖,和李牧齐名,在赵国的威望空前,虽然老生常谈,但这在当时是迫不得已且唯一正确的策略。公元前241年,合纵开始进攻,五国联军首先攻破东郡,接着杀向秦国本部。庞煖认为前几次合纵攻秦,均在函谷关被阻,所以这次他带领联军从赵国出发,经蒲阪攻入秦地。比起函谷关,秦军在这一带防守薄弱的多,所以联军很快攻到蕞城,这里距离咸阳已是近在咫尺了,秦国朝堂一片震动。情况危急,吕不韦亲率大军来到前线,经过认真分析,决定首先以精锐部队突袭楚军,楚军很快崩溃,被迫向东撤退。联军听说楚军失利,军心开始动摇,都要求撤退回家,庞涓只好答应。五国合纵多次讨伐秦都元气大伤,多次战役大多以秦国获胜结束,因此五国觉得先养精蓄锐,暂时熄战。接连败仗,这让魏王对公孙衍提出的合纵策略产生了质疑。此时的张仪看出了魏王犹疑,张仪知道五国合纵作战失败的原因,在战国期间,弱小合纵以攻强秦的策略是正确的,只有联合才能生存。但是在合纵需要各方面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任何一个方面出错都会导致失败。五个国家虽然强大,但是也有多个想法,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合,反而让秦国在一次次合纵之中找到希望,于是张仪懂得观察,适时地献上了连横策略。张仪趁机攻其心里说:魏国位于中原腹地,紧邻多个诸侯国,且地势平坦,没有倚仗,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大王韩、赵、齐、燕四国合纵,然而大王忽略了各国在对战秦国时战争地点对不同国家威胁程度不同,这会使不同国家对战役有所懈怠,自然不易作战胜利。亲兄弟为了钱财都能发生争斗,更何况关乎大国之间关系呢。与其让各国都来分一杯羹,不如跟随强大的国家。如今,魏国西邻秦国,又扼住了秦国通往中原的要道,若是与秦国主动交好,秦国必定不会主动来攻,其他诸侯国也会慑于秦国的实力,有所忌惮。现在秦国最怕楚国,楚国虚有其表,不堪一击。大王若能助秦伐楚,迫使楚国割地,则楚越弱越对魏国有利。”可是,此时的魏惠王对张仪的忠心还有所怀疑,所以并未采纳张仪“事秦”的策略。但是,为了笼络住人才,魏王还是给了张仪相国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