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破三国联合,孙衍拉拢各国 ...
-
愤怒的楚王准备派遣大军进攻秦国的丹阳,谋士陈轸知晓张仪的计谋定然不会这般简单,这背后恐怖暗含着更深的策略等待这楚国,陈轸极力劝说楚怀王,现在已经和齐国断交了。应该与秦国联合攻打齐国,以获得秦国的补偿。贸然地攻打秦国会使秦国和齐国合好来对抗楚国,而且还会招来其它国家的军队,到时孤立的楚国如何抵挡得了众国军队的铁骑呢,楚怀王仍然不听阵轸劝告。公元前312年,楚国和秦国在丹阳交战,难得两个超级强国对决,那场面激烈,而他们俩国之间的战争注定不会局限于一隅,相邻的魏国和齐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这次作战中,要第一时间选出站队。于是,张仪又开始了自己的忽悠,马不停蹄地穿梭于韩、魏。把南蛮疯狂扩张的历史重温了一遍,什么魏国的大梁,韩国的新郑,原来统统都是人家楚国的领土,人家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楚国方圆最大,人口最多、军队最强,迟早要来讨债。正所谓欠你债要你命,何不趁这个机会,三家一块儿把楚国给灭了,不仅债主没了,而且南面还有更广阔的楚地,想要多少就有多少。这不仅考验张仪的口才,还要考验他的能力,要让他在短时间内让两个君王与他同心向着秦国,韩、魏王听了天花乱醉的诺言,韩、魏两国选择和秦国站在一起,派遣大军加入了秦国阵营。最终,联军在丹阳大败楚军,八万楚军将士全被斩首,70多名高级将领被俘殉国,并趁机攻占了楚国的汉中,楚军主将屈匄阵亡沙场魏国损失惨重,惨败啊。这个噩耗传回楚国,举朝震惊,迫不得已拉下面子向齐国求救,想着齐国定会看在两个曾经联盟的份上拉一把,定不会眼睁睁看着楚国就这么被秦国吞灭,不然强大起来的秦国怎么可能会放过孤立的齐国呢。楚王派遣陈轸出使齐国说服齐王同意联盟,好在之前与齐国断交并没有太过严重,陈轸与齐王说明情况后,又说如今齐国处境很是威胁,没有盟友,在秦国与韩、魏共同攻打没有支援的楚国是很容易的,但是在灭掉楚国后,怎么敢保证齐国就不是下一个“楚国”呢?陈轸此言说到齐王内心最担心的点上,虽然楚怀王之前做的事确实不道德,但是肯定不能眼睁睁看着楚国被灭亡,秦、韩、魏联盟壮大,再加上这回楚怀王是真诚道歉,齐王同意出兵与楚国联盟。攻打楚军大败后,秦国以为楚国不敢再战。可是楚怀王并不甘心,倾全国精锐之兵袭击秦军。这是非常的冒险,大量精兵向外派遣,国都就会无兵把守,会使其他国家趁机偷袭,到时国都很容易落入别人之手。不过楚军不但取得了成功,还收回了失地。同时还攻破了武关,这多亏了这主要有齐国分散秦国一部分军队,楚国、齐国联军攻打,到达距离秦国都城咸阳只有百里左右的蓝田。使当时的秦国形势非常危险,消息传到咸阳,秦惠王揪心不已,日夜操劳,向上天祈祷保佑秦国平安,诅咒齐国、楚国败亡,并带领全族、全国男女老少拿着武器来到蓝田抗击楚军。面对秦人的悍不畏死的抵抗,楚、齐联军说什么也不能再前进一步。秦国在面对危机时,一边从各个地方调兵遣将,另一方面用外交方式请韩魏两军进攻楚国兵力空虚的大后方。韩魏两国联军步步紧逼攻占了楚国的召陵,直逼至邓。在秦军不断派兵增援,齐军在濮上遭遇惨败,无力支援楚国,楚军大败,楚国不得不割让两座城池向秦国求和。这一场战争,不只是军事力量的决斗,更是政治智慧的较量。张仪居功至伟,他一人的贡献并不亚于千军万马。他单身赴楚,凭一张嘴,拆散了齐楚联盟,他单枪匹马,伶牙俐齿,把韩国、魏国都忽悠到了秦国麾下。最终他导演的这出战国时代精彩的“世界大战”,把当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卷入了进来,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战场的硝烟渐渐散去,一片狼藉中秦国笑到了最后,也得到了最丰厚的利益,成功地破解了三国合纵。
三国合纵被破解,在这种形势下,公孙衍和惠施开始拉拢魏、韩、赵、燕、中山五国,魏惠王率领韩国等国君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王位,这是五国相王的起始点。接下来,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并尊韩宣惠王为王。公孙衍发起了五国相王行动,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然而,在这五个国家中,赵武灵王却拒绝称王,而是让赵国百姓称呼自己为君。韩国和燕国这样的战国七雄中比较弱小的诸侯都选择称王,但赵国却不愿意。赵武灵王认为赵国的实力尚未达到称王的水平,并且称王可能会带来周边大国的打压与风险。他明智地选择通过建立联盟与其他国家结好。不同意的原因分别有:首先,赵武灵王认为赵国没有称王的实力。在五国相王时,赵武灵王在位时间不久,赵国尚未推行“胡服骑射”,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强国。在此之前,赵国长期被魏国压制,实力相对较弱。尽管赵国逐渐表现出与魏国相抗衡的意愿,但在桂陵之战中战败,国家实力尚未完全崛起。在赵武灵王看来,赵国暂时没有称王的实力。其次,在五国相王时,称王并不能给赵国带来实际的好处,反而可能面临周边大国的打压。比如,在徐州相王时,魏国和齐国相互称王,这引起了楚威王的不满,导致楚国出兵攻打齐国。同样,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也引起了不满,威胁着中山国的安全。在那个时代,贸然称王可能会成为周边大国进攻的借口,为赵国带来巨大的风险。在此背景下,赵武灵王明智地选择不愿意冒险称王。最后,五国相王之后,赵国和韩国、秦国、燕国结盟,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赵武灵王迎娶韩女为夫人,扶持秦昭襄王、燕昭王即位,与韩国、秦国、燕国形成结盟。惠施和公孙衍都是非常懂得揣摩君主意图的人物,在战国时代诸侯国君们多有野心,尤其是某个阶段内取得过重大军事成就的君主,往往皆有超越周天子的觊觎。因此惠施曾经努力促成齐国与魏国的徐州相王,就是让魏惠王和齐威王共同称王。而公孙衍则更是推行“五国相王” ,就是让魏、韩、赵、燕、中山等五国共同称王。公孙衍和惠施的策略,皆是以此称王之事,令合纵之事取得阶段性进展,从而可以此抵御秦、齐、楚国的独强。于公孙衍提出合纵一起发动战争不同的是此时的苏秦到了韩国,准备游说韩宣王停止战争,养精蓄锐。苏秦听闻韩国宣王雄图中原的野心,便决定前往韩国劝说宣王放弃征战之念,以维护和平稳定。于是,他踏上了前往韩国都城阳城的旅程。阳城高墙巍峨耸立,在阳光下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苏秦穿过城门进入城内,眼前一片繁华景象。商贾行人穿梭于街头巷尾,百姓们忙碌而有序地生活着。苏秦来到宣王的行宫前,在护卫的引领下进入了大殿宣王端坐在龙椅上,神态庄重,那王者般的气质就足以震慑住普通人,然而拥有非凡的才华和智慧,精通辞章之术,能言善辩,更重要的是深谙人心,并能运筹帷幄的苏秦又怎是一般人呢。苏秦镇定的来到宣王的行宫前,在护卫的引领下进入了大殿宣王端坐在龙椅上,神态庄重。"宣王陛下,请听我一言!" 苏秦恭敬地跪倒在殿前,“我乃来自赵国的游说家苏秦,请陛下虑一下长远利益。”宣王微微皱眉,“你有何事?”“陛下欲征伐中原以图霸业。” 苏秦起身站,“然而如今诸侯相争已经持续多年,并未见到任何一个国家真正称霸天下。如果再加上韩国出兵,则会引发"更加血腥残酷的战争。”"你认为我应该退兵?" 宣王冷笑一声,他觉得苏秦未免太过猖狂,他倒要看看苏秦如何说出个所以然来。苏秦沉声道:“陛下,请您三思!如今各个国家实力均衡,如果我们先行放弃征战,则可以保持与其他诸侯和平共处。等待时机成熟之后再出击才是明智之举。”宣王沉默片刻后才开口:“你所言颇有道理,但我需要更多证据来支持你所说。”苏秦微笑着点头:“陛下明智!请您派遣使者前往其他诸侯国家进行调查评估当前形势,并寻求同盟之道。”宣王思索片刻后点头同意了苏秦的建议,并派遣使者去联系其他诸侯国家。数后,使者们纷纷归来,并带回了详尽报告。果然如苏秦所料,在各个诸侯国家间存在着复杂交错利益关系和暗流涌动。“陛下,请您审阅这些报告。” 苏秦将厚厚一摞文件摆在宣王面前,“通过分析这些情报信息,您就能看清当前形势了。”苏秦很聪明,不仅呈上有效证据,还向韩宣王分析韩国的优势:地势坚固,军队几十万,且善于冶炼兵器;再陈述臣服秦国的弊端:侍奉秦国,秦必然要求割让宜阳、成皋,一旦同意,秦国就会变本加厉,土地有限,秦国的欲望无限,离灭亡之日就不远了;最后苏秦说:大王如此英明,军队又如此强悍,却甘居秦国之后,我真替大王感到羞耻!宣王耐心地阅读着每份报告,在完最后一页时默然无语。更是听完苏秦如此一说,韩宣王更是脸色大变,手按宝剑,仰天叹息道:“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也决不能侍奉秦国。既然赵王已经有了主意,我愿意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陛下明鉴!” 苏秦恭敬再次跪倒,“如今局势十分复杂, 征战非明智选, 请您收手息兵, 筹划未来发展计划。”经过反复思考和权衡利弊, 宣王最终决定听从苏秦的建议, 暂时停止对中原地区发动战争。韩国逐渐稳定局势并采取外交手段与其他诸侯进行合作与联盟。这使得韩国成为一个政治稳定且繁荣富庶的国度。苏秦来到魏国,游说魏襄王。苏秦先分析魏国的地理情况,指出:魏国地方虽小,但田舍密集,人口众多,车马奔驰,国势与楚国不相上下;如今侍奉秦国,每年纳贡,一旦秦国征伐魏国,没人愿意出兵相救。接着苏秦以越王勾践和武王伐纣的以少胜多为例,提醒魏王:魏国兵强马壮,不用惧怕秦国;如果魏向秦称臣,必被秦要求割地,那样的话,就是兵未用而国已亏,以割地换取外交,只能换来一时安宁,却不是长远之计。割地侍秦,未及作战,国家已经先亏损了,主张侍奉秦国的都是奸佞之臣,要谨慎决策。最后援引《周书》,劝诫道:事前不考虑成熟,后必有大患,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同心协力,就无强秦危害之患了,所以赵王派我呈上合纵条约,等候您的差遣。魏王说:“我从没听过如此贤明的指教,愿举国相从。” 魏襄王被说服,愿意加入合纵团队。于是苏秦向东行进,来到齐国,游说齐宣王。苏秦先分析齐国国势,指出:“齐国四面天险,兵精粮足,自有战役以来,从未征调过泰山以南的军队,也不曾渡过清河,涉过渤海去征调这二部的士兵。都邑临淄富有而殷实,人口众多,居民就有七万户,足够凑齐二十一万大军,没有哪个国家能比齐国强大。”接着指出齐国的战略失误:“韩、魏之畏惧秦国,是因为和秦国接壤,双方如若交战,十日内即可分出胜负,胜,则兵力损失严重,四境无法保护;不胜,则国家将要灭亡,所以韩、魏才如此看重和秦国的交战,且很容易向秦国臣服。但是齐国和秦国的情况就不同了,齐国险要、易守难攻,且秦国孤军远征,顾虑重重,明显不能对齐国构成威胁。如此形势下,却想侍奉秦国,是大臣们的战略过失。如今齐国没有臣服秦国之名,却有国富民强之实,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虑一下,以便决定对策。”齐宣王说:“我不聪明,且居住在偏僻靠海的东境,从未听过您高明的教诲。如今您奉赵王之命来指教我,我愿举国听从您的安排。”苏秦说服齐国后,向西南行进,到达楚国,游说楚威王。苏秦先分析楚国,进言说:“楚国地方五千余里,军队有百万之众,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存粮足够支用十年,这些都是称霸的资本;如果您也侍奉秦国,那没有哪个诸侯不臣服秦国了。”接着分析天下形势,说:“秦国最大的忧患就是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秦楚不能并存。合纵成功,楚国就能称王;连衡成功,秦国就会称帝。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合纵以孤立秦国,否则秦国兵分两路,都邑鄢郢就有危险。”最后苏秦又提醒楚王:“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是天下诸侯公敌。主张连衡之人都想割地给秦,这是敬奉仇敌,对外依仗强秦,对内挟持君主,罪恶深重。合纵成功,各诸侯会割地事楚;连横成功,楚就要割地奉秦。二者天上地下,希望您能好好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