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千古一帝-秦始皇-7 ...
-
韩魏相继灭亡,赵国也约等于灭亡后,秦始皇将视线转向了楚国。
如果说赵秦五百年前是一家,那秦楚大概可以说一千年是一家。他们两家都是帝颛顼高阳的后人。不过他们的先祖一个事殷一个事周,一个兵败西迁,一个获封楚地,为双方的未来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作为老牌诸侯国,楚地物产丰富,地广人众,文化兼具中原华夏文明与地区特色,采各家之长可以说是兵精粮足,国势强盛。
和秦国一样,楚国疆域广大,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最有可能一统山河的诸侯国之一。
可是,大争之世,变法是刚需。只有变法最彻底,最绝对的国家才能问鼎中原,一览河山。在这一点上,楚国就不如新兴诸侯国秦国了。
宗周八百年,楚国也不遑多让。几百年的累积让楚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在昭,景,屈三大贵族手中,始终难以进行增加上下流动的变法。
是以,明明是最早出现郡县制的国家之一,楚国的变法却只能昙花一现。在力求变法的楚悼王去世后,很快就没了声息。
在大家都变法的时候,不变就等于落后。于是,曾经的优势被慢慢拉平,随着秦国的一再强势,秦国对楚渐渐胜多负少。
胜负,在战国时代很多时候都伴随着疆域的变化。而疆域的变化又是一种明确的此消彼长。于是,秦国越来越强,楚国则越来越弱,以至于在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都被白起攻破,楚王被迫迁都。
当然,作为一个经受过岁月考验的国家,楚国的底蕴多少还是有一点的,讲的就是一个稳定。所以就算秦国接连大胜,轻敌之心一起还是被打的节节败退。
只是,再深厚的底蕴显然也经不起君王的造作。楚国在七雄争霸的关键时刻出了一位听信谗言驱逐忠良的楚怀王——这忠良就是著名的屈原——不仅因为张仪的游说贪图小利与携手抗秦的齐国断交,还一怒之下出兵攻秦与秦国断交,以至于国家实力被严重削弱。在秦国统一的关键时刻,竟是又发生接连政变致使朝堂政局不稳。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不打你都对不起楚国政变流的血。
于是,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八百年楚国迎来了最终的覆灭。
抗秦的两大将军都倒下了,剩下的燕齐两国显然也只能在秦国的铁骑下瑟瑟发抖了。他两一个一战而亡,一个不战而亡,覆灭速度快的叫人都不知该怎么说。
总之,还是先从两国的历史开始。
燕国立国于周初,是存在时间最久的诸侯国。
不过,不同于因富饶平稳而难以改革的楚国,燕国由于燕王哙意图效仿尧舜禅让王位引起政治动荡,被齐国趁虚而入差点灭国。国内势力大洗牌,所以燕昭王上位之后反而没什么变法的阻力。
于是,在著名的“筑黄金台”和“千金买马骨”后,想要出人头地的名臣良相们来到了燕国助力燕王。燕昭王变法,或者说“乐毅改革”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展开了。
不过,但凡变法,都不可能毫无阻力。乐毅不巧就遇上了和商鞅一样的事——严厉法制遇上了太子犯事。于是,虽然成功变法帮助燕国一雪前耻,甚至立下了带队连下七十余城,几乎灭亡齐国的大功,但在太子即位后,乐毅为保性命,还是只能奔逃赵国。
而由于乐毅的出走,燕国改革后继无人,燕国很快被保守派占据,恢复旧制,无事发生了。
战国中后期,眼见中原战事频繁,地处边陲的燕国也蠢蠢欲动。燕赵两国战事不断,于是秦国渔翁得利,以救燕之名攻破赵国。
眼见着赵国快要完蛋,燕国又明显打不过秦国,自秦国归国的燕太子丹导演了著名的“荆轲刺秦”事件,为我们留下了“王负剑”的传世名梗。
公元前228年,荆轲带着太子丹提供的可荼毒匕首,燕地督亢的地图,畏罪叛逃燕地的秦将樊於期的首级,助手秦舞阳以及一群敢死队前往秦国,以向秦国称臣之名受秦始皇召见。接着就是著名的“图穷匕见”。荆轲抓起藏在地图里的匕首就往秦始皇刺去。秦始皇惊起,躲避,因惊惶而难以拔剑,不得不绕柱而走。
手无寸铁的大臣们不敢上前,只得大喊“王负剑!王负剑!”,侍医夏无且则拿药囊砸向荆轲。荆轲受阻,秦始皇逃过一劫,他终于成功拔剑,靠“一寸长一寸强”砍伤荆轲。
不得不说,这真是相当刺激的一个故事。但从宏观角度上看,这除了激怒秦国外实在没有什么大用。难道荆轲将秦始皇刺死,秦国就会停下征伐的脚步?
或许真的会,但那也是在为秦始皇报完仇之后了。也就是说,无论成功与否,燕国都注定完蛋。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派大军北进,俘虏燕王,覆灭燕国。
最后,就只剩齐国了。
这个由著名的姜子牙姜太公建立的国家在春秋时首创霸业,田代姜齐之后——这是判分春秋与战国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在威王宣王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下,文有邹忌,武有田忌孙膑,又是“围魏救赵”又是“增兵减灶”,可谓威震诸侯。
由齐恒公下令开设的稷下学宫更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为当时段“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只是,盛极必衰。齐国虽强,却有秦国并肩,在还不是一家独大的时候就接连图谋宋楚三晋邹鲁等国这显然只会为自己招来祸患。
果然,公元前286年,秦赵韩魏燕五国联合攻齐,齐国一败涂地,差点灭国。虽然最后得以光复,但也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265年,由于秦国的游说及金钱攻势,齐国开始施行奉秦政策,著名的“唇寒齿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此后,由于长期奉行这个政策,齐国坐视其他五国灭亡。最后,当秦国消灭其他障碍转向他的时候,仓促准备的齐国既无应战能力也没有抵抗意志很快就被消灭了。
在六国之后,秦始皇没有刀柄入库,马放南山,而是进一步开疆拓土,巩固边防。他西抚诸夷,东占辽东,南平百越,北却匈奴,为□□的疆域奠定了最初的规模。
纵观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他即位,亲政之前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已经为天下一统奠定了基础。但优势并不等于胜势,胜势又不等于胜利。在人类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比比皆是,秦始皇亲政的时候他确实手握胜算,但如果不能充分运用智慧与资源,将胜势变为胜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也并非不可能——李信攻楚便是一例。
历代开国君主大多都是杰出的军事战略家,秦始皇自然也不例外。并且,于后世帝王相比,他的对手几乎都是经营数百年的大国,每一个都曾有辉煌历史。这也是这场格外漫长的统一战争与后世统一战争的巨大区别之一。
只有准确把握战略目标转移的时机,正确确定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集思广益,多谋善断,才能把握时机,完成统一大业。
毫无疑问,秦始皇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任务。他出色的组织了这场长达十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犯任何战略性、方针性或战役性的错误。他出色的完成了历史交给他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