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纯墨 ...
-
太和殿。
锦衣卫指挥使掀开帘帐起身,皇帝蜷缩在榻上喘息了一会儿,曼声道:“恕之,帮我捏捏腰。”江恕之从后面半抱住皇帝,顺从地揉按着皇帝的细腻的腰,边揉边问:“陛下,这些日子怎么颇为劳累,朝中有什么人什么事叫你不顺心呢?”
皇帝垂下眼帘:“明知故问。”
江恕之轻笑一声:“那恕之为陛下除去他如何?”
皇帝烦躁地推开他:“没有沈首辅,那些折子你去批?那些国家大事谁去干?”他斜斜睨了江恕之一眼:“有些人你动得,有些人你动不得,明白了吗?”江恕之低头称是。皇帝叹一声:“可惜朕如今才知道这个道理,若是早知道,当年也不会落入鞑子手里。”
江恕之亲了亲皇帝的腰:“陛下当年年幼,不幸被奸宦蒙蔽,那些事情怎么能责怪陛下呢?”他温柔地抚摸皇帝的背脊:“只是在瓦剌那几年,陛下受罪了。”
皇帝回忆起那时自己孤苦无依,连贴身太监都背叛了自己,只有江恕之不离不弃,同甘共苦,同寝同食,是自己唯一的主心骨。他不由得心底一片柔软,转身倒在江恕之的怀里:“别人不说,我知道你是忠心的。”江恕之嗯一声,动作越发轻柔,他在皇帝看不到的地方,无声地笑了笑。
突然有小太监匆匆忙忙跑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禀:“陛下,大事不好,孙妃娘娘小产了!”锦帷刷一声被掀开,皇帝裹了一件里衣跌跌撞撞下了床,连身后还在淌出液体都顾不上,他抬脚踹向小太监:“怎么回事?你们这些废物,连个女人都看不住!”
司礼监王敏行公公站在殿外,听到里面茶杯倾倒,桌椅着地的声音,默然不语。他抬起头看着琉璃瓦屋檐下的天空,乌云密布,惊雷滚滚。
陛下年少时被瓦剌所俘,在瓦剌大营待了近十年,方才被瓦剌太师送回京城。陛下回来之后在南宫身体虚弱,无人问津,一直没有子嗣,复辟后又疑心病甚重,脾气反复无常,只与锦衣卫指挥使大人江恕之形影不离,疏远朝臣到几乎从不上朝的地步。
陛下身体已经垮了,孙妃娘娘能受孕是意外之喜,也是陛下目前为止唯一的孩子,因此陛下格外看重,而如今,王公公在心里摇了摇头,陛下唯一的希望就这么破灭了,他还是不要去触这个霉头。
消息传得很快,傍晚时分,内阁几位大臣几乎都知道了这件事情。众人竟然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今上无子,所立太子是景泰帝的长子,今上的侄子,文雅博学,端方正直,朝臣们一向看好。若是孙妃娘娘真的诞下当今的皇子,以今上荒诞不经的脾气,那势必又是一场动荡,而这个朝廷已经无法再承担这种动荡。
文华阁大学士兼吏部侍郎赵师宴神色轻松地对着其他人拱了拱手:“诸公明日再会,愚弟先告辞了。”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李相远对他也一拱手,却是表情无奈:“赵兄先回去罢,我这里还有些公文要斟酌着驳回。”
其他人都一愣,然后露出了心领神会的苦笑。
深夜沈府书房还点着灯。
沈湛坐在书桌前揉了揉脖子。
桌上陈唯善的信摊开着:“浙江总兵陈某顿首,上书首辅沈文公下执事:……然内有权阉,外有宠臣,主上冲幼,天纪错易,举动大谬。究人事,考变异,未有甚于此时者也……江南倭寇为患,然十中有七八为我朝子民,官吏与劣民相勾结,商人供其粮米利器……倭寇王直,抢掠百姓,然其家眷则为江南巨贾……吾尝惑之,倭贼与民孰能分辨?江南倭寇一事,大致如此……某积怀甚久,不敢轻造门下,谨遣家人持书,托阍者通焉。幸明公赐察,不即叱责。”
沈湛思虑良久,提笔回信:“……昔者子贡谓孔子曰:夫子之道大,天下莫能容,盍少贬乎?孔子曰:良农能稼,不能为穑;良匠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赐,尔不务修道,而务为容,尔志不远矣。由是观之,士而未禄,尚不可为容,况位首辅,统百官而均四海者乎……”
国朝开国两百年来,太/祖所设立的文官集团运行臻熟,秩序井然,武官几乎沦为文官的附庸。帝国的文官惯用的是在事情还未爆发之时将其扼灭,动用武力被看作是巨大的失败。将士并不意味着光荣,而是游手好闲的危险人群。
沈湛愿意打破陈规,处处给陈唯善破例,一则是对国家安危的考量,再则是权力斗争的需求。僵化的文官系统龟缩在层叠的故纸堆里吟风弄月,偏好所有精致而无用的事物,怀抱着不切实际的道德教化妄图驯化愚民。帝国即将日暮西山,而大部分人不愿意相信他们会遭受可怕的打击。他想要做些改革,试图将国朝从衰落的轨道拉回,但事情永远不会如此简单。
文官集团内部的不和自然不必提,武官地位不高但野心勃勃。大多数文官从不不信任武将能如同饱读圣贤书者一般,懂得什么叫道义,在他们眼里,武将是毫无底线的群体。如陈唯善一般顺从者有,如英盛,江恕之一般试图借拥护今上复辟执掌权力胡作非为者也有。英盛已经被处死,只剩下江恕之的锦衣卫依旧不可撼动。
沈湛要头疼的事情真是不少。
江南正值盛夏,雨水淅淅沥沥。
苏席雪一身发白的蓝色道袍,怀中抱着剑,独自一人在乡野间的小路上行走。
下山之前云阳道长对她说:“你应当回钱塘看看,祭拜先祖,也是为人子弟应该做的。”于是她到了杭州就多方打听苏氏的家宅在何处。但可惜的是,自从今上流放苏氏全族之后,苏家在杭州的宅子就全部充公,祭拜也只能是去玉皇山祖坟祭拜。
祖坟荒芜一片,苏席雪默默拜了拜,准备下山请工匠找个日子上来整修一番。她站在苏敬修的墓前,心里一片茫然。若是师父所言无误,这应当是她的父亲,但是她对这位前任兵部尚书的了解也不过是只言片语。
为了国朝的安定,得罪了今上,纵然在士林名望极高,万人传唱,却被千刀万剐,家眷全部流放关外。一世清名,万世流芳的背后,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极致的名誉和极致的痛苦相伴而存。
这一切真的值得吗?苏敬修大人想必是觉得值得的,但受到波及的家眷亲人,同党好友,真的不会怨恨吗?苏席雪站在墓前,想了想,没有答案,正如她站在长生观后山山顶的那块石壁前所思考的那样。
然而无论值不值得,他们的故事已经结束了。那么自己的道究竟是什么?苏席雪隐约产生了模糊的想法,却说不出具体的一个词来概括。她摩挲着手中破雪剑,闭上眼睛听到松风阵阵,她的道在极其细微,极其锋利的地方,在风霜雨雪的刃口,风涌云起之时轰然而下雷霆万钧。
“这位姑娘?”
有人在她背后低声呼喊。苏席雪睁眼转身,一张和善的笑脸映入眼帘。
在山上遇到的那位青年似乎察觉到苏席雪的身份,下山后恳切地邀请她同去酒楼饮酒。
“苏姑娘,尝尝这道西湖醋鱼,这家酒楼的鱼是杭州城做得最好的。”
“周兄客气了。”
周纯墨语气温和:“苏姑娘是回家来扫墓?”苏席雪略一点头。周纯墨给她倒了一杯茶,香气氤氲,沁人心脾:“我们周家和苏家向来关系不错,近日雨水泛滥,家中长辈便遣我去玉皇山看看,没想到正好遇上姑娘,也是一场缘分。”
苏席雪也笑了笑,夹起一筷子鱼肉放进口中,果然酸甜可口,肉质肥美。她慢慢吃完一块鱼肉,这才道:“想必周兄对苏家有些了解。我自幼生活在外,这一次回来,正是一头雾水。”
周纯墨面色有些伤感:“昔日苏公英名,众人皆知。我家长辈有幸与他是同窗,又兼是同年进士,关系格外亲密。当年苏公出事之时,你我还是孩童。但我曾听家中长辈喟叹,今上登基后,苏公为今上所不喜,太/祖曾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但恰逢沈首辅落井下石,沈氏一系推波助澜,今上因此行事毫无顾忌,决心除掉苏公。”
苏席雪疑惑道:“沈首辅为何如此?”
周纯墨抿了一口茶:“你可知一条鞭法?”
早在正统初年,沈首辅就试着推行一条鞭法,但是遭到大多数文官的反对,其中就包括苏敬修。景泰年间,一条鞭法被暂停,直到今上重回宫内才再次开始。
“当年连年饥荒,再加上南直隶和浙江倭寇泛滥,国朝财政摇摇欲坠,地方徭役庞杂,百姓不堪其扰。因此沈首辅提出推行一条鞭法,清丈土地,使不少地主隐瞒的土地缴了税。将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使各级官吏难以巧以名目。此举将中央财政在国朝财政中所占据的比重大大提高,缓解了燃眉之急。”
周纯墨皱着眉头,道:“但是沈首辅从未考虑过其他的东西。天顺初年,一条鞭法再次推行,效果立竿见影,但是原本打算实行的新商法和重开海禁却因此被搁置一旁。海禁一事,我家中长辈和一群同僚谋划多年,此举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却因为沈首辅的一条鞭法推行而不再受到重视。”
“反对一条鞭法的大臣中,苏公尤为激烈。他曾在殿前斥责此法虽然此刻效果卓然,但终将满盘皆输。盖因前朝两税法、熙宁变法和摊丁入亩等中央归并税制改革从来都是以失败告终。一条鞭法不仅不能减轻百姓的负担,中央把控大部分税收,地方官吏无法从中获利,地方贪腐反而会变本加厉……”
苏席雪第一次听这些东西,只觉得新奇。她问:“所以沈首辅决定除掉苏大人这个绊脚石?”周纯墨叹气:“沈首辅向来独断专行,他凭借曾经做过今上还在东宫时候的老师,颇受今上的宠幸,朝野无人能撄其锋芒。”
苏席雪点头。此时已经是傍晚,酒楼窗外晚霞漫天。
苏席雪抱着剑起身。周纯墨笑道:“今日与姑娘一席话,不知不觉间竟然过去了两个时辰。”苏席雪唇角微微勾起:“虽然与周兄只交谈了两个时辰,但愚妹已是受益匪浅。多谢周兄的款待,日后再请周兄相聚。”
两人互相告知住址之后,各自回家。
苏席雪慢慢走到河边,心里思量着周纯墨刚才的话。
他所说的,因为近日下雨家中长辈要求去玉皇山看看的话,实在破绽百出。玉皇山苏家祖坟破败如此,哪里像是有人不时去打理的样子。所以两人的相遇也可能并不是一个巧合。
这段日子苏席雪打听苏家的消息,同在杭州城的周家很容易知道她的出现,了解她的行迹对于本地的周家而言也很简单。但是周家为什么费这个功夫要找上她?天底下所有的算计都有原因。
年轻的蓝袍道士站在河边,望着金灿灿的落日余晖,悠悠然伸了个懒腰,车到山前必有路,以不变应万变。
就在她准备离开之时,突然听到一个柔美的声音惊喜地喊道:“少侠!”满身花裙的漂亮女孩撑着伞,站在不远处的桥上,美目里满是欢喜。
她是平济堂前的那个姑娘,身上有着好闻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