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5、心中有花,手里有剑走江湖 ...
-
去看《花木兰》纯粹是出于逆反心理。
毕竟还没正式上映时,《花木兰》便拿到了4.7的豆瓣低分评价。
恶评如潮,感觉刘亦菲的风评也迅速下降了。
但我就是好奇,关于花木兰的故事能拍得有多烂?
看完之后我的感受是:的确很尴尬,但也不用退我的电影票。
电影里有不少偏离传统的设定,譬如木兰身上的“气”。
它是一个类似于“原力”一样的东西,与生俱来。
木兰能够驰骋沙场,有“气”的加持。
作为从小就学习《木兰辞》的中国人,一时之间自然无法接受。
然而,电影版《花木兰》改编自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
也就是说,这部《花木兰》是拍给孩子们看的“设定俗套”的迪士尼公主片。
大多数成年人当然无法与这样的木兰共情。
(也许是冷知识:花木兰是迪士尼公主之一)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小时候背过的《木兰辞》,很多人现在也能一口气背完。
一想起它的开头,我脑海中总能浮现出一位妙龄少女坐在纺织机前叹气的场景。
她本该像母亲一样,做个传统的女人,嫁人生子,度过平凡的一生。
征兵令下,病痛缠身的父亲被征召入伍。
木兰心疼父亲,决定替父从军。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沙场点兵,金戈铁马,木兰成为巾帼英雄。
天子重赏,问她还有什么要求。
她只说自己不愿做尚书郎,想要回故乡。
回到家中,她终于可以对镜贴花黄,恢复女儿身。
曾经同行的战友惊讶不已:原来木兰是女郎。
小时候的我很难不为为木兰动容。
她是一个实打实的柔弱形象,但为了父亲和家庭可以义不容辞地奔赴战场。
在军营里锻炼成长,为国争光,最后又甘愿回归平凡。
读过《木兰辞》的人都会敬仰这位孝忠两全的古代女性。
她是一个普通女孩由弱变强,成为传奇的故事,极具时代色彩。
但传奇自带距离感,它让普通女孩敬仰,又让普通女孩望而却步。
在这个时代,很少会有人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传奇。
到了电影版《花木兰》,有所改变了。
所谓的“气”,放到现代来看其实就是木兰的天赋,她自小喜欢骑马打闹。
她依旧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被父亲告诫要藏住自己的气。
战场上,她藏不住气,又暴露了性别,被驱逐出军营。
后来,在同袍的帮助下,她得到将军的认可,以本我的女性身份上阵杀敌。
作为女人,她被承认为战士,还做了军队的领导。
所以,在这个故事里,花木兰一直是用“自我”在战斗。
这种“自我”的力量十分迷人,尤其是在“都是男人”的故事背景里,它传递出一种女性力量:
花木兰不用扮男装,也能成就她的责任感。
不去强调“谁说女子不如男”,而是认同自己女性的身份,做自己任何想去完成的事。
很多人吐槽“气”的设定过于离谱,认为它塑造了一个“天选之女”。
实际上,电影里的女巫也有“气”,但她把气用错了地方。
我一开始也觉得很出戏,可是看完电影仔细思考后,我才恍然大悟。
电影里赋予的“气”是武力值天赋,象征那个年代下勇敢、坚强的“男性特质”。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天赋,包括木兰。
她拥有坚定、果敢、拼搏的精神,在战场上奋勇厮杀。
作为观众,我感受到的是一个女孩子在契机之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代佳话,鼓励了更多的女孩。
这让我想起陈薇院士。
在武汉战“疫”期间,她率领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让世界再次见证“中国速度”。
她曾说:“在工作中淡化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睿智与亲和并存,执着与从容合一,出色工作,享受生活。”
做真实的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当代花木兰,不过如此。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电影版《花木兰》在硬伤与文化差异显著的情况下注定会遭受非议。
我想,花木兰的故事本就是一个民间传说。
也许永远不会有一个所有人都满意的花木兰。
但我们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花木兰:
心中有花,手里有剑。
忠于自己,勇敢追梦,保持真实。
她也可以是迪士尼公主。
木兰的精神不会过时,它与时俱进,激励着女孩们。
每个女孩子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花木兰。
每个女孩都是公主,无论是住在破阁楼还是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