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 11 章 ...
-
首秋轮台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羶。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导读: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岑参经杜甫等人举荐,授右补阙,准备回内地述职。时值初秋,塞外早已雨雪纷飞,面对着生活了三年的北庭轮台,岑参有感而发,此诗可看作是岑参对这三年西域生活的一个总结。
赏析:
逝水年华
阴雨天,乌云压窗。心情随着天气而波动,有些压抑的烦闷。
随手翻开《岑参集》,想读一读热血沙场,任思绪飞扬到古战场,为万千大唐将士呐喊助威,以期一扫阴霾。然而,却翻到了这首《首秋轮台》。
至德元年,四十一岁的岑参参经杜甫等人举荐,授右补阙。从二十九岁中举至今,茫茫十年过去,他终于快要实现自己的梦想,离开边陲之地,前往长安,踏入锦绣成堆的金殿。
按理说,此时的心情应是心花怒放,老泪纵横才是。然而,临别之时,岑参回望北庭,作此诗,诗中却是一片惨淡愁绪,让人读来心酸。
李贺的孤城,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里的黑暗,只是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黑暗罢了,终将为风雨过后的艳阳一扫阴霾。“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报知遇之恩,他怀着满腔热血奋力拼搏,终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日。
王昌龄的孤城,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怀着必死的信念,誓死也要保卫边关。
然而,被边关风雪磨平了棱角的岑参,他的孤城,却是“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羶。”这样晦暗、低沉,不见生机。
即将启程前往长安任职,岑参此时的心情有些说不上来的复杂。多年期盼,梦里千百次回到长安,然而真的到了这么一天,他竟有一种莫名的不真实感。回首再看一眼这座城池,心中生出许许多多的愁绪,或许这几年的生活,轮台已经牢牢地印记在他心中,伴随着呼吸和血液流动,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重要部分,或许,他竟然对它有了感情。
茫茫万里之地,岁月蹉跎。
轮台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为古单于之地。轮台之名始于汉代,因为与中原相隔甚远,风物民俗各不相同,古代时被视为异域,在唐诗中轮台多次出现,几乎成为了边塞的代名词。岑参几次前往西域,在轮台居住的时间最久,诗中有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边塞的苦寒生活。
由此诗中间两联可见,轮台的生活条件十分的艰苦,再来细品一下末句:“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轮台与长安相隔万里,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在这样的荒蛮之地度过三年,岑参所承受的孤独、寂寞之深,其难熬程度可想而知。
而以“无事历三年”结尾,结束的非常平常,然而充满了岑参的感慨之情,余韵悠长,让人无限感慨。
时光总在不经意间就匆匆而逝。几千年前的庄子就曾面对浮云而叹:“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世事沉浮,浮生倥偬,一口气不来,又将去往何处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