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第 10 章 ...
-
寄宇文判官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导读: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岑参供职于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中,由于不受重用,又远离家乡,诗人心情倍感压抑,创作了一系列思乡之作,其中,以这首最为伤感。
赏析:
相思令人老
在《我愿意》的MV中,王菲短发红尘,眉眼如画,她张口,旁若无人的唱着“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转眼,吞没我在寂默里……”声音空灵,游走在每一个伤痛的夜里。
相思成病,却无药可医。深入骨髓,病入膏肓,却无能为力。
这种相思,不光是对一个人,有可能是对一座城,对一个曾经的梦想,对一个梦想中的自己。苦苦思索而不得,那份苦涩和痛楚,或许更甚于爱情。
天宝九年,岑参三十五岁,自远离京城西行,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中以来,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久到让人无法记起确切的时间来。再过五年,他就年满四十,古人常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在岑参年少的梦中,现今这个年纪早应该做出一番事业,在朝廷中有一番立足之地,然而,现实无情的摧毁了曾经那个快乐的少年的梦想,一切都变得那样遥不可及。
边塞的日子,本就是一番苦寒来。岑参满怀着建功立业的信念而来,然而却不被重用。只成为了幕府中芸芸众幕僚中最普通的那一个,可有可无。可想而知,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心境,让本就苦寒的边塞生活更加难过了,怕是要每天数着日子渡过吧。
他在给朋友宇文判官的诗中,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凄楚,压抑的、却淋漓尽致的描述着他每天的生活:“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醒来上路,天黑睡却。终日与雨雪相伴,放眼望去是直达天际的沙丘和沙山。塞外的风吹得苦寒,人心更是苦寒。
岑参从开始领这份幕府的公事到现在已经有两年了,这期间已经有两次经过阳关了。年少时他总以为自己能够一鸣惊人,官居高位,那点年少轻狂早已被世事无常消耗殆尽,满腔的热情和冲动也变成了隐忍和苦闷。只是,这一切又有何办法呢?岑参还是做着这辛苦的差事,兢兢业业的活着。
月圆之时,每每东望长安,岑参都会想起曾经的那些朋友。杜甫、高适、李白…..他们都在最好的年华里绽放光彩,只有他,还蜷缩在这边陲一隅,被人冷落、淡忘。
阳关是古代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道必经的重要关卡。阳关从汉代时开始设关,一旦步出阳关,此外就是真正的边塞之地了,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气候景物都不同于关内,因而此关引得众文人凭吊抒情。阳关的闻名得益于唐朝诗人的大力弘扬,在众多唐诗尤其是边塞诗中都有所体现。除了此诗中有所提及之外,最为著名的一首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末尾两句抒情,劝朋友再喝一杯酒,直白的点出,西出阳关之后,再也没有故人,再也没有这样的酒,也再难会有如此相聚之时,读来催人泪下。因为王维的这首诗,阳关也成为了边塞的代名词,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印记。我们不妨将两首诗对照来看,通过王维的诗能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出了阳关再见不到故人的岑参,在苦寒之地怀念朋友、怀念家乡的深切之情。
再来品一下末句“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萧索之情溢于纸上。入骨相思,却不得相见,个中滋味,令人断肠。忽然让人联想起《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里的那个痴情女子,她心心念念着久久未归的两人,淡淡吟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样平淡,却这样痛彻心扉。
或许这世间所有的情感,都让人耗费的心血,因而才能使人在瞬间苍老,无论是为亲人、为爱人、为友人,还是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