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第十二章 ...
-
馆驿虽不十分大,他们人少,住来也算宽松,甚至有几分空荡的感觉。只是黄知府来得勤,昏定晨省一般,每日早中晚三趟趟趟不缺,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比那床头的孝子还要尽心,身后也少不了跟上一群人,把个不大的馆驿挤得满满当当。
初时,段清霜还把着盖碗听他们闲话,三五次后,干脆把自己关在房中,推说困倦,一概不见,慌得黄知府想问又不敢问,只在他这边旁敲侧击。
只是自那次县衙中走后,段清霜与他也极少对话,时常饭时相见,他道一句“今日天气不错”,段清霜便转头看看外面,低声嗯一声,不看他亦没有了下文。
旁边的黄知府还在絮絮地道着,小王爷是吃的不惯还是住得不惯,要不要换个厨子来,衍香楼里的那个厨子也是金陵数一数二的好厨子,不比现在这个差,若不然就搬去府衙中吧,衙中到底下人多些,事无巨细悉数过问,生怕一个照顾不周哪里得罪或者委屈了那个连圣上都宠让的小王爷。
左逸之被他重复上不知多少遍的闲话扰得没法,只得挑着他闲下来喝水的空隙笑:“黄大人何不去问下去山上的时间?”
“对呀!”正愁眉苦脸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寻到个见段清霜的机会的人,一个激动连手中还端着杯子都忘了,腾地站起来对着他就要拱手,杯中的茶水泼在了他身上,所幸剩下的茶水不多,又隔着点距离,也只湿了衣摆。
那边翻了茶水的人还在忙不迭地道着歉,未曾看到这边还提着衣角的人脸上的怔忪。
敲了门进去,黄知府小心翼翼问了话,椅中正闭目养神的人却是眼皮都未抬一下,轻飘飘丢过一句:“黄大人急什么,金陵美景我还未看够呢!”稍一顿,挑开眼睛,还是一副慵懒的模样,“金陵的盐价想来不贱罢——”
黄知府冬瓜一样的身体突然抖了抖,却只是一瞬亦很轻微,只是左逸之与他离得近,故看得清楚。不等他那为了挤出笑意而堆在一起的五官扭曲完,段清霜已接着笑下去:“过两日,挑个好天气上山罢,圣上的事也不好拖太久,你说是吧,黄大人?——”微微挑起的尾音中分明是话里有话,唇边无谓的笑却又叫让人看不清真意。
“……是!小王爷说的是!……下官先告退了……”
左逸之送了黄知府等人出门,回身才迈进门内便看到馆驿的驿官正抱着一大摞书往后院走,望见他忙抬手笑着招呼,却忘记了手中还堆着的东西,一声“左大人——”还未喊完,怀里的书已经落了一地。
驿官忙弯身想去捡,动作太急,怀中的书又落下几本,一时又要手忙脚乱地捡着书又要顾着怀中剩下不多的书。他也弯下身帮他去捡,拾起来是些诗词史书之类,看他满尴尬的歉意,微笑着随口问道:“这些书要送去何处?”
“回大人,是小王爷要的。”说话间书已捡起,驿官两手尽力搂紧了书,呵呵笑,“谢大人。”
“我同你一起过去罢。”左逸之从驿官手中接了书,送他到门前,又将手中的书摞在他怀中。正想再道谢的人看着他的举动,一脸的不解:“大人您不进去吗?”
“……不了。”笑着帮驿官推开他那一侧的门,不等屋中的人出声,已转身离开,“我还有些事……”
馆驿的天井处种着的也是一棵梧桐,粗壮的树干可以看出比凤县县衙中的那株还要年岁长久,枝头未落尽的叶子凌乱地挂着,风一过,悠悠飘落在脚边,枯黄的梧桐叶上一丝丝脉络看得清晰。
段清霜从来不喜欢梧桐树,衙中那株梧桐若不是陈长拦着怕是也早被他砍了去,换上一片竹子。
至于为何独喜欢种竹子,段清霜曾与他说过。
幼时的段清霜家中也是各色花木争妍斗艳,他对那些花草树木亦无特别的钟爱。只是他那个看见落花迟暮便要伤春悲秋的爹,一到花木凋零落叶满地时便诗兴大发,自己多愁善感也便罢了,却还要逼着他一起吟诗作对,每每愁得不爱念书的他恨不得把那些枯败的花花草草全部拔净。
如此被折磨了数十年,某一日他突然想到,若是家中只种些四时不凋的竹子,兴许他那个总折腾人的爹就不会那么酸腐了呢。于是便跑去宣称自己喜爱竹子,不如把家中的花木都换掉罢,他爹也是乐得落个清雅人家的名声,虽觉得他主意略显荒唐,也没有多想地同意了。
从那时起,他倒果真再少被逼着写些诗文。后来,许是在那样推门便是竹影婆娑幽篁拂窗的景致中呆久了,不知何时起便喜欢上了那满眼碧青一片苍翠。
他说完,他便笑他竟是白白糟践了竹子名节。
他也笑,眉目间带些小小的得了逞的狡黠,此事我也只同玉玦你说说,若是被那些个推崇所谓气节高品清雅拔俗的人知晓,岂还了得?——
那时县衙庭中从别处移来的竹子才种上不久,虽还未长成,风过时却也是清气满院。恬静安然的午后,风掠过竹林,细碎的竹叶摇晃声中谁与谁曾相视而笑,那一瞬的笑容如三月的晨曦,裹着雾气,不染尘俗。
“大人比旧年时变了不少——”有人走来在身边坐下,声音平静得连语调都没有丝毫起伏。
“路大人……”同样平静的声音里是拒人于外的淡然,转头,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识得在下?”
“大人果真是贵人多忘事,”明明是嘲讽的一句话,他说来却没有任何讥讽的意味,亦没有指责,那一张脸也仍是古井无波,“大人不妨往六年前上元县周家想想。”
上元县,周家。
转头再看向那人,眉再淡些,唇再弯些,没有表情的脸上描上笑意,等不及思考,已缓了声叹出:
“卫瑄——”